馮剛

日前,由國家廣電總局組織創作,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委宣傳部參與指導,上海市廣電局、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衛視中心承擔制作的大型主題電視節目《時間的答卷》在東方衛視播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習近平總書記這句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強烈歷史擔當和深厚人民情懷的精辟論述,被濃縮為節目名字。
從為黨管錢袋的盧緒章像八月風荷“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情懷,到“帕米爾雄鷹”拉齊尼一家三代接力護邊的大愛堅守;從老百姓冒死為“紅軍菩薩”龍思泉護墳的魚水情深,到“草原額吉”都貴瑪和28個“國家孩子”之間的血濃于水……極具時間穿透力的黨史故事擊中觀眾內心。
在波瀾壯闊的百年黨史中,《時間的答卷》是如何尋找、選取并講好這些故事的?節目制片人、總導演及主持人陳辰進行了創作分享。
沉下去,才能立起來
《綜藝報》:今年涌現了許多禮贊建黨百年的電視文藝作品,《時間的答卷》有哪些鮮明特點?
陳辰:2019年,我們曾打造過文化紀實尋訪類節目《閃亮的名字》,首創了“走訪紀實+影視演繹”的跨形態綜合模式。
作為一檔以電視藝術致敬百年風華的主題節目,《時間的答卷》打破編年體的講述方式,從共產黨人博大精深的精神譜系中提取八大核心品質——“忠誠”“初心”“血肉”“公仆”“自強”“胸懷”“擔當”“奮斗”,作為八個篇章的核心主題。這八個篇章,可以看作一張濃縮的百年答卷,它是黨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黨性寫照、價值結晶。
《綜藝報》:《時間的答卷》和《閃亮的名字》有一脈相承的地方,這次主要做了哪些升級?
陳辰:核心的保留要素是腳踏實地、真情實感。《時間的答卷》八期節目,十六個人物,每期呈現兩個在不同時代坐標點上,遙相輝映又一脈相承的精神傳奇。
《綜藝報》:具體到人物和故事的選擇,都有哪些標準?
陳辰:節目內容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從大眾耳熟能詳的人物身上找到新鮮點,比如在《初心》中講述李大釗時,側重呈現他在年輕人中發展第一批黨員的故事;一類是挖掘不為大眾所知卻震撼人心的人物,比如《血肉》中的18歲紅軍衛生員龍思泉,是遵義當地人口中的“紅軍菩薩”,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相應地,創作方式有兩種路徑:前者需要海量搜集、整理和學習,把厚重的史料進行濃縮、萃取;后者需要從只言片語、蛛絲馬跡中找到更多“拼圖”,然后把人物形象豐富起來。
《綜藝報》:如何找到具有感染力、沖擊力的故事素材?
陳辰:當我們以創作為契機,認真翻閱這張“百年答卷”,發現那些最珍貴的記憶、最濃烈的情感,并不是保存在檔案館和陳列室的資料里,那些最動人的瞬間其實就在老百姓口口相告、代代相傳的故事里。
所以,創作沒有捷徑,唯有踏破鐵鞋,通過實地采訪,才能獲取一線信息。
比如,我們去新疆采訪“帕米爾雄鷹”拉齊尼·巴依卡的家人、戰友,發現他們一家三代都是戍邊人,這不就是“忠誠”的最佳詮釋嗎?當拉齊尼的兒子拉迪爾,在節目中堅定地說到“我長大也會當一名護邊員”時,相信觀眾也能從信仰的接力中,切身感受到何為“時間的答卷”。
回歸歷史現場的講述,更能讓大家直擊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曾經來過這個世界并為之奮斗過的痕跡,感受到被時間淘洗過的溫度和力量,進而發自肺腑地去致敬,去銘記,去傳承。
有細節,才有信服感
《綜藝報》:這檔節目融合了紀實和文藝兩種形態,整體來看有著歷史的沉浸感,節目組是如何塑造這一特質的?
陳辰:在去都貴瑪老人家中采訪時,她提起內心的一個遺憾,說當時沒有條件給“國家的孩子”留下一段影像。這就促使我們努力復刻歷史的記憶,讓觀眾從泛黃的、斑駁的氣息中,感受真實的溫度。
節目大膽采用了虛實場景穿插敘事的方式,同時以戲劇演繹嫁接互動訪談,讓演繹者的場景重現與事件親歷者、見證者或是歷史研究者的真實口述相輔相成。
比如在演繹畫面中,表現了都貴瑪提議“不要再叫孩子們編號了,我們給他們取個蒙古名字吧”,于是給28個孩子逐一取名的場景,接著切換到演播室,真正的“國家孩子”走上節目,介紹自己被“額吉”寄托了誠摯祝福的名字,藝術與現實重疊,有如穿越時空。
《綜藝報》:節目對歷史細節的還原有哪些創作心得可分享。
陳辰:《時間的答卷》有藝術創作的成分,但場景的布置、演員的挑選、細節的拿捏都極力遵循寫實原則。
節目運用了大量珍貴照片、史料、視頻,如廣大華行的捐股報告、盧緒章遺物里的一張賬單、拉齊尼舍身救人的監控視頻……
同時,出現在節目里的服裝、道具、場景陳設、大屏素材,都是細摳出來的。比如,真實還原了盧緒章先生家里“八月風荷”的畫作、林占熺先生的實驗室。前往武漢拍攝張定宇院長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部分影視拍攝就是在金銀潭醫院完成的,一些醫護人員還友情客串、本色出演。
有些細節年代久遠,難以考證,但創作團隊還是很努力地去還原。比如創作團隊曾經為龍思泉應該拿什么樣的槍討論了很久,還請教了不少專家,最后得出了一個相對合理的推測:那時的紅軍衛生員可能根本就沒有槍,因為條件太艱苦了。
《綜藝報》:演員們的加盟,在創作中,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瞬間?
陳辰:一群專業而敬業的演員傾情加盟,給了節目巨大的動力。以胡歌為例,從接到腳本開始,他就不斷發問:“我該怎么描這個碑?我的口音應該是什么樣的?”錄制那天,當他化好妝容、穿上造型服裝,背上原型人物的水壺和地圖包的時候,拉齊尼的兒子拉迪爾看到他都愣了一下,轉身跟工作人員說:“他有點像我的爸爸……”事實上,很多演員都和原型人物形似且神似。
《綜藝報》:從《閃亮的名字》到《時間的答卷》,團隊有什么創作感受?
陳辰:復刻歷史記憶的工作充滿了挑戰,而我們就像一輛坦克車,碾過障礙,一往無前,堅持到底。再宏大的史詩,都是一撇一捺寫就的,當節目用真實的細節不斷修復記憶,歷史就能鮮活起來。這個過程,充滿了職業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