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照德
摘要:廣西桂林市永福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全縣農業和農村工作實現了健康穩定發展。但在現代產業發展、生態環境整治、鄉風文明建設、農村基層治理上與鄉村振興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必須發揮優勢,抓住關鍵,補齊短板.采取統籌規劃,精準施策,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加大投入力度,培育文明鄉風,強力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創新鄉村治理體系,持續推進農村富民惠民工程建設等措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現代產業;鄉村治理;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3-4374(2021)05-0005-04
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七大戰略"之一,"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要法寶,充分彰顯了黨中央實現鄉村振興的決心。當前,全國農業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農村正處于社會轉型關鍵期,實現鄉村振興這個戰略目標,需要各地找準找實本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短板,因地施策。本文以桂林市永福縣為例,探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1永福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永福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新型工業重鎮、現代農業強縣、福壽養生家園"這一目標,堅持把鄉村振興作為全縣工作的重中之重,出臺了《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持續深化農村改革,全縣農業和農村工作實現了健康穩定發展。
1.1城鄉融合長足發展
農資流通體系逐漸完善,縣供銷社農資企業在鄉鎮建立了80個農資配送站,20個村級建農資放心店;電子商務服務面向農村鋪開,全縣建立了33個農村淘寶服務站、52個電子商務服務點;金融行業向農村延伸,縣農村合作銀行在全縣鄉村設立了4個信用鄉鎮、48個信用村,設立了137個助農取款服務點,其中惠農服務點116個、綜合服務站5個,有效改善了農村金融服務環境。
1.2特色農業提質升級
永福縣打造了沙糖橘、生豬養殖、羅漢果、麻竹、西紅柿等一批特色產業示范(園)區,在示范(園)區的帶動下,全縣沙糖橘種植面積達40多萬畝、羅漢果6萬畝、西紅柿2.5萬畝,現代農業"福壽、富硒、生態"三大品牌優勢得到加強。
1.3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永福縣建成了4個鄉鎮污水處理站,完成了4個片區和6個村級生活垃圾處理設施主體工程,20016戶清潔廚房和21918戶無害化衛生廁所得以改造;聘用了150名鄉鎮集鎮保潔員、1286名村屯和公路河流沿線保潔員,形成了長效保潔管理機制。
1.4鄉村文化日趨豐富
全縣建成村級公共服務中心70個,占全縣行政村的75.3%。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已經達到99.79%,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已達到98.65%;向社會開放的公益性文化、體育場地設施數量144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585m2。連續多年舉辦農村彩調比賽、汽排球比賽、廣場舞比賽、農民籃球賽等文體賽事,極大地豐富了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1.5基層治理持續深化
永福縣圓滿完成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工作,村級基層組織得到加強;持續深化"一園兩帶三區"黨建示范集群創建活動,打造各類示范點31個;全縣農村黨組織中五星級黨組織有7個,四星級黨組織有11個,三星級黨組織有16個;全縣97個村委會均推行了村務公開,完善了村規民約,并上墻公布,形成了長效管理機制。
1.6民生福祉不斷增進
截至目前,全縣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3.9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24萬人。完成易地扶貧搬遷574戶2316人,全縣7189戶24988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含2014年、2015年退出戶)全部脫貧,26個貧困村全部摘帽。
2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永福縣在農業農村發展建設上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2.1現代產業發展支撐乏力
一是農村產業多為農民自主型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程度不高,優勢不明顯。二是農村農產品結構比較單一,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強。同時,發揮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功能不夠,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程度不理想。三是農村土地流轉質量不高。一些農民個體經營性較強,農戶承包地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高效利用,一些外出務工農民寧愿拋荒閑置也不愿意將土地流轉出去,給農業產業發展帶來了一定影響。四是村級帶動群眾創業就業推動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的能人缺乏,農業企業對產業發展的輻射帶動和利益拉動作用仍不夠明顯。
2.2生態環境整治存在差距
一是農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管理意識不夠強,村民對生態環境的建設和治理參與性不高。二是縣級財力投人不足,農村環保基礎設施相對滯后。三是農村住房重建設輕管理問題突出,有些村屯有新房沒新貌,有些"建新不拆舊",有些住房改造模式單一,過度關注外觀的統一,忽視了民居的多樣性。四是農村生態環境衛生保障長效機制尚需完善。近年永福縣開展清潔鄉村、生態鄉村、宜居鄉村建設使各鄉村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提升,農村環境衛生得到很大改觀,但有的鄉村臟亂差現象依然存在,生態環境污染和破壞情況時有發生,極大地影響了農村人居環境質量。
2.3鄉風文明建設有待加強
一是部分村民依然存在金錢至上論、讀書無用論的思想。二是農村的精神文化不夠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開展不多,部分村民精神支柱欠缺,存在打牌賭博現象。三是文化宣傳教育力度不夠、宣傳內容和方式創新形式不多。
2.4農村基層治理仍待深化
一是部分農村基層組織弱化,一方面受村民自治意識、自治水平不夠高因素影響;另一方面是本身面對鄉村一些矛盾糾紛不想管、不愿管、不敢管,農村"三大糾紛"調處任務依然繁重,同時一些農村黑惡勢力、宗族勢力也給鄉村的有效治理帶來較大影響。二是農村大量勞力外出務工,村屯空心化、老人空巢化、兒童留守化現象比較嚴重,鄉村治安問題開始凸顯,一些不法分子乘機在農村進行黃賭毒、盜竊、詐騙等犯罪活動。
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點建議
從永福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來看,推進鄉村振興,必須發揮優勢,抓住關鍵,補齊短板,要突出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3.1統籌規劃,精準施策
要樹立城鄉融合、一體設計、多規合一理念,科學制定鄉村振興規劃或方案,做到鄉村振興事事有規可循、層層有人負責、多方面協同推進。
3.1.1注重強化規劃引領堅持規劃先行,優化城鄉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推行"多規合一",統籌規劃城鄉產業發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務、土地利用、生態保護和鄉村建設規劃,按照理念先行、分類推進、彰顯特色的要求,提高鄉村規劃建設水平。
3.1.2注重突出本地特色要科學把握地域特色、民俗風情、文化傳承和歷史脈絡,不搞一刀切、不搞統一模式,保護鄉村的多樣性、差異性,保持鄉村固有的歷史、文化、風俗、風貌,使鄉村振興各具特色,讓人們看得見鄉韻,記得住鄉愁。
3.1.3注重健康有序推進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處理好顯功與潛功的關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穩扎穩打、久久為功,一步一個腳印把鄉村振興推向前進。
3.2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提升產業發展質量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只有堅持增強鄉村產業發展動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社會問題,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3.2.1推進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堅持以"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特色鄉鎮村"為主線創建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綜合項目區自然條件、產業發展要求等因素,把項目區打造成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宜居、宜業的特色鄉鎮村。
3.2.2全力抓好特色產業發展要充分結合本地產業特點和區域優勢,選好選準特色主導產業,以核心示范區為示范帶動,推動本地優勢特色產業提質發展,努力形成"一業為主、多業并舉"的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格局。
3.2.3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要賦予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雙層經營體制新的內涵,加快推進本地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重點培育壯大一批農業龍頭加工企業,不斷挖掘產業價值,延伸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
3.2.4調整農村產業布局推進勞動密集型產業、涉農工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向鄉村轉移,加快調整城鄉產業結構,優化城鄉產業布局,強化城鄉產業之間的聯系和協作,鼓勵大中城市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進人鄉村,改變資源從鄉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格局。
3.2.5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積極推進"三權分置"改革,夯實城鄉融合發展的制度基礎,進一步優化農村土地、林地、宅基地等資源配置,鼓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動農村創新創業主體的培育和新業態的發展。
3.2.6建立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和銷售體系加強農業科技研究,通過引進良種、全力推進標準化生產、推廣先進農業技術等措施促進農業豐收,提高農民收人;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農村第二、三產業發展;加強農產品流通信息化(電商農業)、現代化發展(建立農產品銷售體系)。
3.2.7大力扶持發展鄉鎮企業經濟實體引導鼓勵大中專畢業生、返鄉人員等領辦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支持龍頭企業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帶動農民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積極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鄉村創客等城鄉融合發展新主體,帶動城市資源和要素向農村流動,實現城市人才、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與農村閑置、低效利用資源的有效對接,為城鄉融合發展注人強大活力。
3.2.8推進鄉村全域旅游創新發展要找準發展全域旅游的方向和突破口,采取"重點開發,以點促線,以線帶面"的戰略思維,大力推進以山水田園觀光、民族風情、生態鄉村、運動休閑為特色的旅游綜合龍頭項目及高等級旅游景區平臺建設,樹立區域旅游整體形象,打造生態休閑養生旅游目的地,構建"山水、運動、休閑、養生"為一體的旅游發展格局,推動農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3.3加大投入力度,打造美麗宜居鄉村
3.3.1抓好統籌銜接,循序漸進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科學編制、嚴格實施村莊建設規劃,統籌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實現生產美、生活美、生態美。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為重點,鞏固"清潔鄉村""生態鄉村""宜居鄉村"成果,啟動"幸福鄉村"建設。
3.3.2加快完善鄉村基礎設施進一步整合財力、加大資金投人,著力加強農村道路、飲水、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抓好以改水、改廁、改圈和垃圾、污水處理等為重點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從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人手,抓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
3.4大力弘揚優良傳統鄉村文化,培育文明鄉風
文化是農村幾千年發展歷史的沉淀,也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要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傳統文化建設,繁榮鄉村文化,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3.4.1傳承發展優秀鄉村文化要加強本地區歷史文化、人文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養生文化、影視文化、非遺文化、節會文化等的研究闡釋,促進鄉村文化活化,讓"地下的東西走上來,書本的東西走出來,死的東西活起來,靜的東西動起來",推動優秀農耕文化融人現代生產生活,培育一批處處有歷史、步步有文化的美麗鄉村。
3.4.2加強鄉村公共文化建設整合鄉村文化資源,完善鄉村文化設施,以鄉鎮或中心村為重點,打造區域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實現鄉鎮、村兩級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加強鄉情村史陳列室建設,打造農民的精神家園。挖掘鄉村文化本土人才,引導社會各界人士投身鄉村文化建設,開展文化結對幫扶。加強農村文化組織員隊伍建設,培育一批鄉村文化帶頭人和文藝骨干,演繹具有新時代特點的鄉土文化。活躍繁榮農村文化市場,廣泛深人開展鄉村文化惠民工程,開展送文化下基層活動,全面提升農村電影公益放映質量,豐富鄉村文化。
3.4.3培育文明鄉風挖掘鄉村傳統道德教育資源,采取符合鄉村特點的有效方式,弘揚時代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和新鄉賢文化,涵養明德向善、守望相助、風醇物厚的文明鄉風,用好的鄉風聚人聚心聚氣。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要以戶為抓手、以村為基礎、以鄉鎮為龍頭,積極開展文明村鎮、文明家庭創建工作。開展移風易俗行動,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制定村規民約,建立村民議事、道德評議、紅白理事、禁毒禁賭等"一約四會"組織,引導村民樹立勤儉節約的文明新風,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落地生根。
3.5強力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創新鄉村治理體系
推進鄉村治理要尊重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發揮農民群眾建設美好鄉村的主體作用。鄉村治理中,"自治是核心,德治是基礎,法治是保障",要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3.5.1強化組織制度作用,提升基層組織"領導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充分發揮黨支部領導核心作用。健全村務公開、黨務公開和基層民主選舉制度,規范完善村規民約,建立健全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全面提升村級治理能力和水平。
3.5.2強化德治引領作用,提升鄉村治理"軟實力"充分發揮鄉村老黨員、老干部示范引領作用,引導宗族、社會組織開展傳統文化、家風文化、社會文化、民風文化建設,傳承弘揚農耕文明精華,建立以道德為標準的自管理約束機制。通過開辦"道德講堂、文化禮堂"進鄉村、科學文化主題活動,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揚時代新風,抵制封建迷信。
3.5.3強化法治保障作用,提升鄉村治理"硬實力"深化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大力開展法律進鄉村、進院、進戶活動,形成群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用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法治秩序。健全農村依法治理體系,規范民主決策機制,保障村民決策權,建立集維穩、綜治、信訪、法治、民生為一體的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打擊和懲治黃賭毒黑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加大對"村霸"和宗族惡勢力的整治力度,保護農村居民各項合法權益。
3.6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持續推進農村富民惠民工程建設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為了鞏固拓展脫貧成果,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3.6.1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加大教育資源向農村配置力度,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提高農村教育質量。辦好農村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逐年提高農村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健全學生資助制度,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其他困境兒童的社會救助和教育資助力度。
3.6.2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檔升級工程,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補助政策,開展和規范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農民群眾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務。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培養工程,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完善農村公共體育基礎設施,深人開展鄉村愛國衛生運動,積極創建衛生村鎮。
3.6.3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做好農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標準正常調整機制。健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創新多元化照料服務模式,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加強和改善農村殘疾人服務。
3.6.4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鼓勵村集體以可支配的資源、資產、資金等要素為依托,以村為單位組建勞務服務公司、成立專業合作社、發展行業協會等各類合作經濟組織,探索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培養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的村級集體經濟帶頭人。發揮村黨組織對集體經濟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建立健全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制度。
3.6.5實施鄉村就業創業促進工程大力培育新主體和新農民,吸引返鄉下鄉人員到農村創新創業。實施就業扶持計劃,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民工多渠道轉移就業,力爭每個鄉鎮打造1個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帶動性的基層就業創業公共服務平臺。實施農村致富帶頭人培育工程,把人留住,把人引下來,把產業振興的各項舉措落到實處。
4結束語
鄉村振興,布局是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目標是"強、美、富",方向是農業農村現代化,途徑是城鄉融合發展,載體是美麗鄉村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任務,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是億萬農民的美好期待,是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根本遵循。
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集結號已經吹響,"三農"發展的新畫卷即將磅礴展開。要把鄉村振興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大任務,緊緊抓住產業興旺這一重點,牢牢把握生態宜居這一關鍵,念念不忘鄉風文明這一保障,時時著力治理有效這一基礎,處處著眼生活富裕這一根本,事事聚焦防貧抗貧這一前提,明確思路,真抓實干,深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切實改變農業農村落后面貌,補齊農村現代化建設的短板,不斷譜寫新時代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