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海霞
(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 廣東東莞 523808)
2018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要加強革命文物資源的調查征集工作,并提出推進其信息開放共享[1]。為滿足和適應多元化、個性化、開放化的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整合的需求和趨勢,全國各地紛紛根據區域內革命文物特點、紅色文化特征提出了紅色文化產業發展、紅色文獻資源整合的模式與策略。區域性紅色文獻資源整合的共同目標之一是提供智能化、多元化、嵌入式的紅色知識服務,進而實現紅色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其共同瓶頸之一是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之間的價值共融與語義交互。然而,紅色文獻資源、用戶多元化知識服務需求與信息資源整合環境的區域性、復雜性、不確定性等因素,導致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數字化建設出現彼此孤立、多源異構、同質化建設、語義關聯較弱等現象,如何有效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來整合研究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成為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問題。基于此,文章提出一種面向多元協作的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整合模式,并從模式構成角度出發,對其所涉及的關鍵問題進行描述與分析。
紅色文獻資源整合不僅是紅色文化保護傳承與紅色文獻資源收藏管理的需要,也是“十四五”時期提升紅色文獻資源利用率與影響力的迫切需要[2]。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技術支撐,加強紅色文獻資源數字化保護與開發利用已成為一種科學且有效的策略[3]。
為此,胡澄等分別對紅色文獻資源的概念界定[4]、內涵特征[5]、社會價值[6]、傳承價值[7]與意義[8]等進行了闡述與分析。喬雅俊等分別對紅色文獻資源的館藏分布[9]、出版發行[10]、收集整理[11-14]、分類編目[15-17]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孫烈濤認為紅色文獻資源數字化建設應突出其資源價值與利用率、做好資源遴選與整合、遵循因地制宜與循序漸進的規律[18]。許麗認為當前紅色文獻資源數字化保護與開發利用程度不高,缺少大眾認同的平臺,尤其是區域性紅色文獻資源整合與交互較少[19]。張翠翠等認為紅色文獻資源數字化建設應從數字化采集與處理、修復與重現、展示與傳播、數字資源庫與數字創意產業等五個方面展開[20]。
針對紅色文獻資源整合問題研究,陳海玉等以西南聯大文獻資源為研究對象,發現圖書館、檔案館與博物館保存了大量相關文獻資源,并從資源體系、整合機制、有序化與標準化等角度對其資源整合策略與路徑進行了分析[21-22]。徐麗萍從主體、客體與協作等三個角度對社會記憶檔案文獻資源整合進行了分析[23]。張立群以東北抗日文獻資源為研究對象,對其資源整合、數據庫建設進行了研究[24]。柳丹楓對原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黨史研究數據庫建設問題進行了分析[25]。佘澤鑫[26]、李曉婷[27]、竇鵬[28]分別對廣東佛山、山東、陜甘寧邊區等區域性的專題紅色文獻資源數據庫建設進行了研究。除此之外,也出現了中國社科院的“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系文獻數據平臺”、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的“中國歷史文獻總庫·紅色文獻數據庫”、愛如生公司的“紅色歷史文獻數據庫”、延安大學的“延安時期紅色文獻數字研究平臺”、內蒙古的“紅色文藝輕騎兵檔案數據庫”等比較有代表性的紅色文獻資源整合平臺。
根據以上分析發現,目前紅色文獻資源研究較為豐富,但其數字化建設研究相對較少,且數字化建設研究主要是以紅色文獻的粗粒度數字化加工與處理為主,相關數據庫與平臺建設大多是圍繞單個機構(如圖書館、檔案館或研究所等)、單個區域或單個主題來展開,較少從多元協作層面組織開展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整合研究,尤其缺少對相關資源整合規律、特征、內涵與價值層面的紅色文獻資源的中粒度、細粒度的語義描述與知識組織研究。
面向多元協作的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整合是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持下,以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圖書館/檔案館/黨史辦等、用戶、資源/技術/服務提供者、政府/機構/組織等多元協作主體協同驅動,實現相關紅色文獻資源的知識關聯與語義組織的資源整合新模式。根據上述概念界定,文章設計并構建了一種面向多元協作的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整合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面向多元協作的區域性專題紅色資源整合理論模型
該模型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模塊:①文獻資源層,主要指包含黨史黨建類、黨史人物類、紀實紀傳類、革命事件類等多種類型的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實體,以此構建相應的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庫。②數字資源層,主要指相關紅色文獻資源的數字資源,包括相應的文本、圖片、音視頻等數字資源類型,以此構建相應的紅色文獻資源數字資源庫。③數據層,主要包括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及相應的數字資源,在二者之間建立數據關聯,為相應的紅色文獻資源建設、管理與服務提供數據支撐,實現相關數據資源的集成、分析、組織與融合功能。④服務層,主要指為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整合、管理與服務提供相應的模塊化服務支持,具備較強的拓展與即時“插拔”功能。⑤應用層,主要指開展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整合涉及的相關資源建設體系、多元主體協作體系、資源知識組織體系與知識服務體系等,通過服務訪問接口獲取各種服務的同時,為用戶層提供技術與服務支持。⑥用戶層,主要指所涉及的圖書館/檔案館/黨史辦等、用戶、資源/技術/服務提供者以及相關的政府/檔案/機構/組織等多元協作主體。
面向多元協作的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整合模式是一種多學科、多技術、多理論、多應用交叉融合的理論模型,以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紅色文化資源及其相關數字資源為數據依托,通過圖書館/檔案館/黨史辦等、用戶、資源/技術/服務提供者等多元協作主體共同努力,來實現相應的資源建設、管理與服務目的。除了依托先進的信息技術之外,在多元協同驅動的紅色文獻資源整合模式中,其資源整合引擎是關鍵所在,是紅色文獻資源實體、數字資源及多元協作環境的承載空間,也是整合要素、整合行為、整合規則、整合邏輯、整合屬性與整合對象等多元要素協作的運行環境。其相應多元協作特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實時和多元協作的資源建設。調研發現,紅色文獻收藏單位較多,除圖書館收藏的報刊書籍外,還包括檔案館收藏的檔案資料,博物館、紀念館、黨史辦等機構收藏的各類相關手稿、日記、書信、年譜、傳單、宣傳標語以及與紅色遺址和紅色實物有關的書籍和照片等。這就需要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黨史辦等多元協作主體積極參與、全面協作、協同創新。隨著紅色文獻資源整合的不斷推進,未來所有相關紅色文獻資源均可實現粗粒度、中粒度和細粒度的語義描述、關聯和組織。而各多元協作主體通過相應的紅色文獻資源建設、管理與服務接口,獲取相關紅色文獻服務識別、匹配、協調與映射信息,進而滿足不同類型用戶多元化、個性化、智慧化的紅色文獻知識服務需求。
全生命周期的紅色文獻資源管理與整合。為系統考慮紅色文獻資源知識服務需求的影響和資源整合的效率,以紅色文獻資源整合的價值鏈和信息流為研究重點,在文獻資源實體方面,須覆蓋紅色文獻資源整合需求、整合規劃設計、資源建設、資源管理、知識服務與整合應用等全生命周期各個環節;在數字資源管理方面,對經數字化加工所獲取的所有相關數字資源的數據質量進行全面檢測與評估,為相應資源管理與整合提供數據支撐;在紅色文獻知識服務方面,對知識服務全生命周期各階段的多元協作進行預測,綜合評估其協作效果與服務效率。
多維度的人機交互。紅色文獻資源的多維度數據資源的集成與融合、多源異構文獻資源的關聯交互、多元協作主體的協同驅動、多維度知識服務的虛實融合將有助于形成紅色文獻資源整合新模式,并通過多元化、可視化的展示方式來全面展現其紅色文獻資源特點、服務過程、資源整合特征。此外,不同類型用戶通過人機交互界面提交其紅色文獻資源服務需求,各個多元協作主體協同交互,對相應的服務需求進行識別、分析、分解、匹配、組合、映射與反饋,從而形成相應的解決方案。當用戶需求發生變化時,通過模擬仿真方式,實現相應的服務需求動態監測、需求變更、服務資源精準協調、服務內容有效組合、服務職能匹配等過程,在用戶、多元協作主體、紅色文獻資源、服務環境之間構建集成化、智慧化的協作機制,從而構建科學、有效的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整合的人機交互模式。
基于區域性、專題性特征的紅色文獻資源整合模式界定。在紅色文獻資源整合過程中,專題展示已成為一種常規的表現手法。它把同主題或同領域的文獻搜集在一起,構建一個邏輯相對完整的呈現模式。這種文獻展示的專題性選擇,是系統性、完整性和深入性展示某領域、某地區紅色文化發展演化的必要手段。而文獻內容、利用方式、服務受眾的區域性和專題性對紅色文獻資源整合的限定,為圖書館/檔案館/黨史辦等、用戶、資源/技術/服務提供者等多元協作主體的資源整合模式提供了重要依據。基于區域性、專題性特征的紅色文獻資源整合,能夠有效促進區域間、專題間的紅色文獻資源交互、共享與關聯,將紅色文獻資源整合模式拓展應用至紅色文獻需求開發、功能設計、業務整合、邏輯優化、前端設計與后端服務,進而涵蓋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整合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
根據前文分析,得出其運行機制如圖2所示。依據其運行機制,分別對面向多元協作的區域性紅色文獻資源整合的要素管理、資源整合方案設計、整合過程管控等三個方面進行描述。

圖2 多元協作的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整合運行機制
紅色文獻資源整合的要素管理。該環節是對相關資源整合要素管理的迭代優化過程,同時也是紅色文獻資源整合引擎、紅色文獻資源與多元協作主體之間的交互過程,其中相應的多元協作主體起主導作用。當紅色文獻資源整合體系接收到用戶知識服務需求時,資源整合引擎中的相關服務模塊在資源整合要素管理的服務資源數據、歷史數據及相關數據的協同驅動下,根據用戶紅色文獻知識服務需求對各關聯要素進行協調、配置與管理,得到滿足其知識服務需求、約束規則與限制條件的初始服務資源配置策略。紅色文獻資源整合引擎同時也會獲取所涉及的紅色文獻資源、多元協作主體、服務環境、服務資源等服務要素的歷史與實時數據,對相關要素資源配置狀態進行分析、評測與優化,將滿足用戶服務需求的服務資源反饋至應用層與用戶層。
紅色文獻資源整合的方案設計。該環節是對資源整合引擎的迭代優化過程,反映了紅色文獻資源整合、服務資源整合與資源整合引擎之間的交互過程。在該過程中,資源整合引擎起主導作用,在接收到紅色文獻與知識服務資源整合需求后,在相關實時、歷史與關聯數據驅動下,基于相關資源整合要素、行為、規則、邏輯、屬性與對象等模型進行資源協調與配置,從而保證其知識服務需求能夠與資源整合全生命周期各環節進行有效關聯、匹配。
紅色文獻資源整合的過程管控。該環節是對資源整合過程管控的實時迭代優化,通過相關實時、歷史與關聯數據的協同驅動,在資源整合過程中,對所涉及的紅色文獻資源動態轉化機制、“用戶—體系—資源—環境”多元協作映射機制、服務資源的語義描述與知識組織方法、文獻資源與服務資源智能管控、服務需求與資源供需匹配機制等一系列復雜動態過程進行有效管控。
在面向多元協作的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整合模式構建過程中,還需解決以下幾個關鍵技術問題:
相關標準規范、訪問接口與數據交互協議。主要包括專題紅色文獻資源數字化加工、處理、分析與開發利用標準規范;紅色文獻資源彼此之間的語義描述、關聯、組織與服務標準規范;多源異構數據資源之間的融合、交互、訪問接口與數據交互協議;紅色文獻資源整合要素、整合行為、整合規則、整合邏輯、整合屬性與整合對象制定的標準規范;紅色文獻資源整合的要素管理、過程管控、方案設計、過程管控等標準規范;紅色文獻資源知識服務描述標準與服務訪問接口等。
紅色文獻數據、關聯數據與衍生數據資源的管理技術。其資源整合模式包含了所涉及的各類專業紅色文獻資源數據、關聯數據以及資源建設、管理與服務過程中產生的衍生數據,是相關資源整合體系運行與交互的驅動力所在。通過對相關數據資源進行有效管理,從而有效驅動其資源整合過程的各環節按既定規則運行,為不同類型用戶提供多元化、智慧化的紅色文獻資源知識服務。
“用戶—體系—資源—環境”關聯融合技術。主要包括多元主體協作與交互技術、多源異構紅色文獻資源的數據交互與融合技術、異構多模態紅色文獻資源的數據封裝、融合與發布技術、“用戶—體系—資源—環境”關聯融合的過程管控技術等。
可信管理與安全服務技術。主要包括整個資源整合與知識服務安全管理機制、數據資源可信認證與驗證技術、數據質量評估技術、數據傳遞與交互安全技術、整合平臺運營管理安全機制、多元協作安全保障機制等。
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整合模式,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在紅色文獻資源整合與知識服務需求的雙重約束下,構建其資源整合模式須探索更多的理論方法與技術手段。構建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整合模式須建立在多元主體參與、多源資源整合、多維數據分析、多技術融合的基礎之上,相較于一般文獻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紅色文獻資源整合專業性更強,文獻資源語義關聯程度更隱蔽,文獻資源數據質量要求更高。因此,其模式構建須采取多元協作方式來持續推進,在傳統文獻共享服務平臺建設方案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優化,并結合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的實際情況,以多技術融合為支撐,通過多元主體協作方式,有效促進其資源與技術的深度融合,構建多元化、創新型的紅色文獻資源整合模式。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整合、知識服務創新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環境下,紅色文獻資源屬性、資源整合特點與知識服務特征逐漸由信息孤立型向多元協作、智慧聯動、交互融合型轉變。通過相應的資源整合模式、技術與方法將紅色文獻資源內容通過多元協作方式實現有效的知識組織和語義關聯,提供更加精準、便捷的知識服務,進而實現其資源整合與知識服務的有效聯動。
紅色文獻資源的收藏主體有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紀念館和黨史辦等多個機構,其資源整合模式需要多元協作主體的參與。要始終秉持共建共贏原則,全面促進紅色文獻資源所屬的圖書館、檔案館、展覽館、紀念館、黨史辦之間的深度合作。如大嶺山圖書館東江縱隊紅色文獻數據庫的建設,就有東莞東江縱隊紀念館、大嶺山鎮宣傳教育文體旅游辦、大嶺山鎮文廣中心等幾個單位共同參與。合作過程中,圖書館應負責協調,組織各個多元協作主體開展深入合作,在圖書館/檔案館/黨史辦等、用戶、資源/技術/服務提供者以及相關的政府/機構/組織等之間搭建開放、共贏的合作機制。
通過建立多元協作、開放融合的紅色文獻資源整合與知識服務體系,將不同類型、來源、結構與內容的紅色文獻資源進行有機融合,在圖書館/檔案館/黨史辦等、用戶、資源/技術/服務提供者以及政府/機構/組織等多元協作主體之間建立綠色通道,實現相關紅色文獻、數據、信息與知識資源之間的有效銜接,解決紅色文獻資源的資源整合、知識組織與語義關聯等問題,為構建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整合體系提供重要支撐。
同時,提供開放的紅色文獻資源知識服務接口,用來支持圖書館/檔案館/黨史辦等、用戶、資源/技術/服務提供者以及政府/機構/組織等各多元協作主體自主開發本地紅色文獻資源服務與應用,還能通過SaaS(軟件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模式為資源、技術、服務提供者等提供云端的資源整合與技術集成服務,并能智能感知相應的知識服務情境,為不同類型用戶建立精準化、個性化的用戶畫像,為其提供智慧化、實時化的紅色文獻資源知識服務。
資源整合是深入發掘紅色文獻資源潛在價值、傳承與發展紅色文化的前提與基礎,也是圖書館發揮社會職能的重要契機。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整合模式,是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紅色文獻資源服務手段、方法、載體的嘗試。以多元協作方式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紅色文獻資源,對提升紅色文化的區域價值,激發區域文化的創新,推動地方愛國主義教育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能起到積極作用。因此,文章提出一種面向多元協作的區域性專題紅色文獻資源整合模式,以期能為相關紅色文獻資源整合提供一定參考和借鑒。
(來稿時間: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