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喆 袁 浩 楊東波
(國家圖書館 北京 100081)
公共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1]。《“十三五”時期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劃》指出:以創新發展為原則,加強理論研究,圍繞公共圖書館建設、管理和服務等關鍵環節,依托國家圖書館等機構,加強圖書館理論研究隊伍建設,加強圖書館領域關鍵技術的研發應用,推動公共圖書館事業與科學技術融合發展[2]。在我國公共圖書館體系中,國家圖書館、省級公共圖書館、副省級公共圖書館作為核心力量,他們的科研能力與學術水平也反映著公共圖書館業界的基本科研態勢。
科研論文是貫穿于整個科研過程且能夠反映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因素[3],根據科研論文的數量變化和內容構成,可以評估或分析科研活動的歷史和現狀,并預測其發展趨勢,因此,利用文獻計量學理論和方法開展科學研究的定量評價是分析科研態勢的一種重要途徑和有效方法[4-5]。
文章以2010至2019年我國48家副省級及以上公共圖書館的科研論文為研究對象,從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分析公共圖書館近10年的科研態勢,探討了我國公共圖書館的科研特征及其發展趨勢,從科研的角度分析了我國公共圖書館業界的前沿動態,旨在為公共圖書館的科研人員與決策者提供參考,從而推進公共圖書館事業的創新發展。
文章對2010至2019年間國家圖書館、32家省級公共圖書館和15家副省級公共圖書館發表的科研論文進行統計分析。通過在CNKI的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教育期刊庫、特色期刊庫的“機構”字段跨庫檢索48家公共圖書館的全稱、縮寫、別名、下屬機構名稱,獲得發表時間為2010至2019年的期刊論文條目(檢索時間為2020年11月30日),經過數據清洗,去除通知、簡訊、新聞稿件、文學與書畫作品等非科研論文條目,共獲得期刊論文題錄數據18 139條,占全部檢出條目的93%。
文章依據文獻計量學的原理,采用定量分析法和詞 頻 分 析 法[6],運 用Excel2016、Derwent Data Analysis、VOSviewer和CiteSpace V等工具,對全部科研論文、獲各級基金資助的論文(簡稱“基金論文”)、發表時被當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期刊刊載的論文(簡稱“核心論文”)、被引用論文、被引次數位于全部論文前1%即大于30次的論文(簡稱“高被引論文”)以及論文關鍵詞等信息進行數據分析與可視化呈現,對我國副省級及以上公共圖書館近10年的科研產出能力、學術水平、學術影響力、科研熱點及其發展趨勢進行解讀與展望。
2010至2019年間,我國48家副省級及以上公共圖書館發表的18 139篇期刊論文中,基金論文占12.6%,核心論文占21.9%,核心論文中有22.6%受到基金資助,同時,有39.1%基金論文是核心論文,并高于全部論文的核心率,這反映出基金資助對公共圖書館核心論文的產出及學術影響力的提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被引率、篇均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率是體現科研論文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指標,從這三項數據可以看出,在學術影響力方面,核心論文>基金論文>全部論文,在175篇高被引論文中,核心論文占到了84%,表明大部分具有卓越學術影響力的科研論文是發布在核心期刊上的,如表1所示。

表1 2010—2019年48家公共圖書館科研論文產出數據
逐年來看,48家公共圖書館的論文發表總量在10年間呈現先升后降的變化趨勢,2010至2014年逐年遞增,2014年發表論文量最高,達到2 077篇,自2015年后論文數量出現回落,至2019年下降至與2010年相當的水平。10年間,基金資助論文所占比例顯著上升,從5%升至20%,但核心論文率卻逐漸降低,從31%下降至15%,如圖1所示。

圖1 2010—2019年48家公共圖書館科研論文逐年產出情況

圖2 48家公共圖書館科研論文相對于CNKI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類論文的比例
通過分析各級別圖書館的科研論文數據可以看出(見表2),10年間,國家圖書館發表論文3 189篇,約是省級圖書館館均發表論文數量的8.7倍,而省級圖書館的館均產量約是副省級圖書館的1.7倍。將后5年(2015至2019年)的數據與前5年(2010至2014年)的數據對比發現,雖然各級別圖書館的發文量均出現萎縮,但省級圖書館發文量的下降速率要低于國家圖書館和副省級圖書館。

表2 2010—2019年各級別公共圖書館科研論文產出數據
基金資助率和核心論文率兩個指標的態勢一致:國家圖書館>省級圖書館>副省級圖書館,從前后5年的變化來看,基金論文數量的增速:國家圖書館<省級圖書館<副省級圖書館,核心論文數量的下降速率:國家圖書館>省級圖書館>副省級圖書館,表明各級圖書館學術水平的差距正在縮小。
從引用情況來看,三個級別公共圖書館的論文被引率均在65%上下,篇均被引頻次均在3至3.5之間,高被引論文率均在1%左右,由此可見,圖書館級別與學術影響力強弱的相關性并不顯著。
公共圖書館的科研論文在期刊分布方面呈現聚集現象,在論文總量排名前20位的圖情檔學期刊上合計刊發了48.7%的論文,但該比重從2010年的約51%下降至2019年的40%,從此可看出期刊選擇更趨多樣化。在前20位期刊中,核心期刊有6家[7],分別是《圖書館工作與研究》《圖書館建設》《圖書館》《圖書館雜志》《圖書情報工作》《圖書館論壇》,其中CNKI復合影響因子最高的是《圖書情報工作》,達2.882;有16家期刊是由公共圖書館或者掛靠的圖書館學會主辦的,其中《河南圖書館學刊》最受公共圖書館作者青睞;《圖書館工作與研究》的復合影響因子最高,為2.679。前后兩個5年對比,刊載數量增長最快的是《圖書館研究與工作》和《河南圖書館學刊》,分別增長87.6%和86.9%,而下降最多的是《圖書情報工作》,降幅為72.1%,如表3所示。

表3 2010—2019年刊載48家公共圖書館科研論文數量最多的20家期刊信息
根據中國圖書法分類標準,10年里在48家公共圖書館發表的科研論文中,有15 442篇屬于文化、科學、教育、體育(G)類,占總量的85.1%,這其中又以圖書館學、圖書事業(G25)類居多。分析論文著錄項中最多的20個分類號,公共圖書館(G258.2)是最多的標簽,占比約21.4%,并且前后5年對比增長了50.5%。除此之外,標記最多的5個分類號分別是讀者工作(G252)、圖書館自動化與網絡化(G250.7)、藏書建設和藏書組織(G253)、圖書館管理(G251)、電子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G250.76)。對比前后5年數據,在前20個分類號中,閱讀輔導(G252.17)、圖書宣傳(G252.1)、圖書館自動化與網絡化(G250.7)是增長最多的3個類別,而降幅最大的3個類別分別是參考咨詢(G252.6)、文獻編目(G254.3)和圖書館學(G250)。綜上,筆者認為公共圖書館的科研工作越來越聚焦于公共圖書館與公共服務領域的理論與實踐,其中讀者工作、圖書館設施與資源、圖書館管理、數字圖書館等是近10年的科研重點。從變化趨勢來看,閱讀服務、圖書館自動化是近幾年增長較快的熱點,而對參考咨詢、文獻編目等傳統圖書館基礎業務的研究則有所弱化(見表4)。

表4 2010—2019年48家公共圖書館科研論文標記最多的20個中圖法分類號
科研熱點,是特定領域某一時間段被高度關注并產生較大影響力的細分研究主題[8]。分析科研熱點可以從微觀上揭示科研的內容特征,為從宏觀層面預測科研發展方向提供參考。由于數據著錄及主觀認識的局限,從業者對分類號的認知仍存有一定偏差。論文關鍵詞是作者觀點與思想的凝練,能夠有效反映特定時段特定領域的科研熱點[9]。文章應用關鍵詞聚類的方法,對2010至2019年間公共圖書館的論文主題進行定量分析,并根據關鍵詞詞頻及其共現關系繪制出48家公共圖書館科研論文關鍵詞共現圖(見圖3),綜合中圖法分類號與共現圖聚類特征,將公共圖書館的科研主題分為四個領域:圖書館用戶服務、數字圖書館建設、圖書館與情報業務、圖書館事業及其管理。

圖3 2010—2019年48家公共圖書館科研論文關鍵詞共現圖
部分關鍵詞雖然頻率較低但增長較快,代表著新興的科研方向或研究熱點,能夠體現未來的科研趨勢。文章從詞頻在30次以上的222個關鍵詞中篩選出2015至2019年這5年間出現頻次比前5年更高的44個關鍵詞(見表5),從文獻計量的角度來推測公共圖書館領域科研主題的發展趨勢及動向[10]。

表5 2015—2019年48家公共圖書館科研論文詞頻增長較快的關鍵詞
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陣地,如何為各類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始終是其科研的熱點內容。通過分析關鍵詞可以看出:①在圖書館服務領域,閱讀推廣是最顯著的板塊,并且近5年呈現增長勢頭,兒童閱讀、少兒閱讀、全民閱讀、經典閱讀這些主題的關注度逐年在提高,體現了公共圖書館積極推廣全民閱讀戰略的職能,并發揮其城市文化中心的作用。②教育是公共圖書館的重要使命,開辦講座是公共圖書館開展繼續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網絡技術的推動下,慕課(MOOC)主題增長迅速,是圖書館服務的新興研究熱點;③讀者研究是公共圖書館科研的又一個切入點,尤其是針對青少年、老年、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的研究是科研的熱點;④在關于服務的論文中,服務體系、模式、理念、策略、質量等詞匯常被提及,服務創新、服務效能是近5年的熱點主題,體現了公共圖書館對服務創新的重視,并越來越強調對服務成效的檢驗;⑤在服務舉措方面,公共圖書館總結了特色書屋、自助化服務等服務實踐的方法與經驗,“創客空間”是該領域增長最快的關鍵詞,體現了公共圖書館在服務空間與服務模式上的新探索。
上述這些動人情節充分展示的是,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的較量,在“婚姻”及由“婚姻”引發的一系列征戰中,“真善美”始終在和“假惡丑”進行著殊死的搏斗,酣暢淋漓地展示了蒙古史詩不懈追求的“義”的道德理念,而正義戰勝邪惡、真善美戰勝假惡丑,正體現出全史詩中積極樂觀的人文情懷。蒙古英雄史詩《罕哈冉惠傳》以詩行組合了歷史和英雄,詩行中沉淀著蒙古民族古老的意識和精神。主人公罕哈冉惠的追求與開辟、奪取與保衛、艱難漂泊與重返故鄉的懾人心魄的故事,充溢于故事中的“義、勇、力”的精神,至今仍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陶冶著我們的心靈。
2011年,文化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通知,正式實施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11]。過去10年,公共圖書館正經歷著從傳統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的轉型發展過程,圍繞數字圖書館技術、資源與服務的研究始終是公共圖書館的科研熱點。
在數字技術與用戶需求的交替驅動和螺旋發展中,數字信息環境持續更新,從Web2.0、三網融合、移動互聯網到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互聯網+,這些科技熱點廣泛出現在公共圖書館的科研成果中,并呈現增長態勢,反映出公共圖書館能夠把握當前時代的大背景[12],緊跟數字技術革新與用戶信息行為的變化,推動新理念、新技術在圖書館領域的應用與融合。此外,數據挖掘、本體、RFID(射頻識別技術)等圖書情報領域的理論與技術作為數字圖書館建設的基礎也是公共圖書館科研工作重點關注的主題。
圍繞數字資源的研究是近10年業界的又一個研究熱點。從文獻資源到信息資源再到數字資源,體現了圖書館資源理念的變化[13]。電子資源、數據庫、網絡資源、元數據等主題備受關注,資源的數字化、整合、保存、開發與利用以及信息安全、共享共建等科研熱點覆蓋了數字資源建設的全鏈條。RDA(資源描述與檢索)、關聯數據等技術是近幾年的新興熱點。
以技術驅動服務,提升用戶體驗是數字圖書館建設的重要目標[14]。移動圖書館是數字化服務的重要體現,其突破了時空限制,極大拓展了服務范圍,以用戶為中心,構建了新的服務模式,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作為服務與宣傳的重要渠道也是近幾年的新興熱點,體現了公共圖書館服務向數字化、移動化的轉型發展趨勢。此外,數字閱讀、知識服務、個性化服務等科研熱點代表了圖書館服務的發展方向,在數字圖書館的基礎上,智慧圖書館建設成為公共圖書館研究的新課題[15]。
圖書館與情報業務研究是公共圖書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領域。在資源建設方面,圍繞古籍文獻保護及其數字化、民國文獻、縮微文獻、版本等主題的研究是公共圖書館科研的熱點,其中古籍修復、抗戰文獻等是近幾年新興熱點。文獻采訪、主題標引、著錄、聯合編目始終是公共圖書館科研的重要內容,而參考咨詢、文獻傳遞、競爭情報則是研究信息服務的重點,在數字圖書館理念與技術的推動下,這些圖書情報領域的傳統主題正在向數字化、個性化、聯合共建的方向發展,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在不斷延伸。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地方文獻、家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文化、公共文化等具有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的資源也是研究熱點,并且呈現增長趨勢,體現出公共圖書館作為各地公共文化中心積極開展文化研究、弘揚傳統文化、推動公共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作用。2015至2019年是我國實現脫貧攻堅的決勝時期,文化扶貧也是近5年來備受關注的關鍵詞。
公共圖書館在加強館藏、設施等硬件建設的同時,十分注重管理水平的提升,以期通過科學高效的管理來達到圖書館各資源要素效用的最大化[16]。2017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圍繞該法的研究也是科研的一個熱點;隨著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逐步開展,法人治理、理事會等主題引起了公共圖書館人的重視[17],通過對社會力量、志愿者活動、總分館制等問題的研究,部分研究為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管理模式方面的探索。
知識產權對圖書館工作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針對版權使用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可推進圖書館工作更加規范,也能為圖書館權益發聲。此外,人力資源在圖書館諸多構成要素中的價值日益凸顯,對圖書館員及其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也是公共圖書館科研的一個熱點,可以說館員隊伍培養和建設是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核心。
整體來看,我國公共圖書館科研論文的絕對數量在2010至2019年間呈現先增后降的趨勢,但對比圖書館學與數字圖書館領域的論文總量,公共圖書館的科研產能水平相對穩定。10年間,基金資助論文越來越多,資助率提升了3倍,反映出公共圖書館承擔了越來越多的科研任務,科研工作也獲得了更多重視。然而,在學術水平較高的核心論文方面,公共圖書館的核心論文率從31%下滑到15%,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公共圖書館的科研內容大多以工作總結與業務探討為主,往往理論高度不足,在學術上處于弱勢地位,整體學術水平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公共圖書館還需繼續加強自身科研體系的建設與圖書館員學術能力的培養,強化實踐與理論的融合,拓展科研工作的廣度與深度,從而實現公共圖書館科研成果在數量與質量上的提升。
文章基于全部論文關鍵詞熱力圖的位置信息,分別繪制了三個級別圖書館的關鍵詞熱力圖(見圖4),通過比較可以看出:①國家圖書館的科研論文幾乎覆蓋了公共圖書館界的全部熱點,但科研重心與業界存在較大不同,數字圖書館、資源建設、編目與采訪、古籍研究、參考咨詢等主題在國家圖書館的科研體系中占據了較大比重;②省級公共圖書館整體的科研布局與48家公共圖書館的科研熱力圖基本一致,與國家圖書館相比,各省公共圖書館在讀者服務、閱讀推廣、地方文獻研究等方面分配了更多的科研精力,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部分圖書館的科研特色鮮明:比如上海圖書館在競爭情報領域優勢顯著、重慶圖書館對抗戰文獻的研究積淀深厚等;③副省級公共圖書館的科研工作進一步聚焦于閱讀推廣與讀者服務,同時在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智慧圖書館等主題上也有所涉獵。筆者認為,各級公共圖書館的科研重心與自身定位、所處環境、用戶群體、擔負的公共文化職能具有密切關系,各館的科研熱點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又具有互補性,應加強科研工作的交流與合作,實現科研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科研水平整體提升,推動公共圖書館事業的協同發展。

圖4 2010—2019年各級別公共圖書館科研論文關鍵詞熱力圖
公共圖書館的科研工作日益受到國家政策、法律指引、社會環境變遷、用戶需求多元化、信息技術應用等因素的影響,政策驅動、服務驅動、技術驅動、創新驅動等成為公共圖書館科研熱點演化的推動力量。從宏觀角度來看,2010至2019這10年間,公共文化服務始終是公共圖書館科研的核心主題。
第一,《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等的出臺,以及《“十三五”時期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劃》等的實施,對公共圖書館發展的戰略方向與科研核心主題起到重要引領作用[18]。
第二,用戶服務始終是公共圖書館的核心工作之一,公共圖書館從用戶需求、資源建設、人才培養、技術應用、制度革新等多元化的研究視角,深入貫徹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通過聚焦閱讀推廣、繼續教育、移動服務、文化扶貧等主題開展大量科研工作,由點及面地推動公共圖書館現代服務體系的建設與完善,旨在提升全社會的公共文化素養,為國家的文化建設奠定強有力的基礎。
近10年來,數字圖書館既是公共圖書館的科研熱點也是公共圖書館建設的重點。圖書館一直是新技術的積極倡導者,也是技術進步的受益者。在用戶信息需求的引導下,隨著新技術的應用和資源共享的逐步實現,公共圖書館必將經歷從物理空間到網絡空間、從以資源為中心到以體驗為中心、從信息服務到知識服務、從數字化到智慧化的轉型升級。
數字圖書館是傳統圖書館在信息時代的發展,其為用戶組織了大量的信息資源,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傳遞系統,但知識信息仍未能通過現有數字技術實現充分表達,人機交互時仍存在信息交流與理解偏差。在未來,圖書館將向數據中心、交互節點、云平臺方向發展,將以信息與知識為載體,以智慧化服務為手段,為用戶提供全天候、全方位、便捷、精準、高效、個性化、沉浸式的終極體驗。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5G等新技術實現用戶行為分析與解讀,信息資源的開發、組織與優化,以及圖書館服務的智慧化轉型等課題將是公共圖書館未來科研工作的熱點,也是公共圖書館發展的必然趨勢。
(來稿時間: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