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湖南省衡陽珠暉區茶山坳鎮堰頭村的文化廣場里,停了輛特別的“大巴車”。車子停著不走,但排隊的“乘客”卻不見少。原來,村民們并非要搭車出行,而是依次等候上車接種新冠疫苗。而這也是我國首臺移動式純電動低入口智慧疫苗接種車,也是我國第一款投入使用的純電動疫苗流動接種車。
這款接種車根據新冠疫苗接種相關技術規范進行設計,由衡陽智電客車聯合南華大學共同研發。車內設置了5個疫苗接種臺及處置臺疫苗冷藏系統、車載接種系統,可實現智能化和網聯化,并能及時與疾控中心監控系統連接,實時向監控系統反饋信息。截至目前,該接種車已申報多項專利。
湖南發布全國首個蘑菇中毒風險地圖
為有效預防毒蘑菇中毒,5月17日,湖南省發布了《湖南省野生蘑菇中毒風險分級綜合防控工作指南(2021版)》(下稱《指南》)。
綜合2016—2020年各縣市區的誤食有毒野生蘑菇中毒發病人數、死亡人數、發生場所類型,將9個縣(市、區)列為野生蘑菇中毒高風險區。按風險級別,《指南》針對性地提出綜合防控措施,指導各地有效預防,努力把蘑菇中毒風險降到最低,減少中毒發生,降低病死率。
湖南省食安委、湖南省衛生健康委、湖南省疾控中心每年將根據中毒事件起數或發病人數、死亡人數、中毒場所等因素,及時動態調整風險等級。
我國首條小衛星智能生產線首星下線
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自主研發的我國首條小衛星智能生產線,5月13日迎來了重要的里程碑時刻——首顆衛星下線。
該條衛星智能生產線于2019年啟動建設,目前已具備正式投產運行條件,產線具有“柔性智能化、數字孿生、云制造”等典型特征,通過采用智能制造先進技術,可實現生產過程中精準感知、關鍵工序質量實時控制、制造全過程數據采集與控制等功能,滿足1噸以下小衛星年產240顆總裝集成測試的需求。
據悉,衛星智能生產線建成后,我國小衛星的生產效率將提高40%以上,單顆面積需求將減少70%以上,單星生產周期將縮短80%以上,人員生產效率將提升10倍以上。
新型納米凝膠讓農藥不再遇雨無效
近日,西南大學傳出消息稱,由該校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孫現超研發的新型材料納米凝膠,其高黏附性能讓農藥不再怕被雨沖走。相關成果已由《農業食品化學》在線發表。
研究團隊利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備出一種納米凝膠,該凝膠具有較高的葉面黏附強度。將抗病毒化合物包裹在納米凝膠中,噴灑在農作物葉片表面后,凝膠會讓農藥有效成分附著在作物葉片上,以可控速度長時間緩慢釋放。針對植物病毒,凝膠能夠提升抗病毒藥劑長時間激活植物自身免疫系統的能力。
實驗顯示,在實際農業生產應用中,該納米凝膠不僅能夠匹配現有農藥噴施策略,還可降低雨水沖刷所致藥物流失比例,提高藥物的使用效率。且凝膠的原料能夠降解,可進一步提高農藥使用的安全性,并為新型綠色農藥制劑的開發和多功能農藥的應用提供新策略。
我國超精密測量技術沖破“封鎖線”
近日,由上海理工大學光電學院與蘇州慧利儀器有限責任公司共建聯合實驗室所研發的國產化高端產品——數字化激光干涉儀進展順利。據介紹,該項目研究成果技術難度大、創新性強,取得了多項自主知識產權,部分產品填補國內空白,PV值測量等核心指標及相關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成果也突破了國外對超精密測量技術的封鎖,將進一步促進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的發展。
目前,該項目成果完成了數字化激光干涉儀的工程化,研制出多種口徑的商業化檢測儀器,實現產學研用的完美結合。相關產品及技術已經在國內多家企事業單位進行推廣應用,有助于提升中國高端檢測儀器在市場的占有率,推動高精密檢測技術發展。
全球最大風電動臂塔機常德下線
5月17日,全球最大風電動臂塔機LW2340-180在位于湖南常德的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下線。這款風電動臂塔機最大起重力矩為23 400千牛·米,創下風電塔機世界紀錄,堪稱風電吊裝裝備的國之重器。
這款風電動臂塔機最大起重量達180噸,獨立吊裝高度創下180米的行業新高。該塔機安裝拆卸效率高,運輸便捷,可覆蓋6兆瓦及以下陸上風力發電機組吊裝,工作期間可抗6級大風。該塔機運用數字化技術,且智能化程度提升,可實時監測、反饋相關工況信息,從而保障高空作業人員安全。
我國首座移動式光伏發電站投運
5月13日,來自中國石化西北油田(下稱“西北油田”)的消息稱,該油田油服中心自主研發的首座移動式光伏發電站試運行成功,這也標志著西北油田向助力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邁出了新的步伐。
該移動式光伏發電站利用閑置的井場光伏板和蓄電池建造,采用并網、離網雙模式。可實現偏遠井場無人值守,并且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0.77噸,節約人工成本約11萬元。
作為西北油田清潔能源發展的先驅項目,移動式光伏發電站秉持零投入、零污染、高回報建設原則,采用“退井還林”閑置設備,自主設計安裝,現已完成了項目的一期示范工程建設。未來還將建設二期、三期工程,計劃將綠色環保工作站用電全部改為光伏發電,成為名副其實的環保工作站。
“最強大腦”隧道智能巡檢機器人發布
5月21日,天津大學在第五屆世界智能大會上發布了一款隧道智能巡檢機器人,這臺搭載了“最強大腦”的智能機器人基于區塊鏈技術開發,成為可守護交通隧道的“安全衛士”。
目前,我國隧道總里程位居世界第一。但隧道在建設和運營中可能產生混凝土襯砌開裂、破損、脫落等問題,隧道內的火情、照明不良、路面積水也可能引發傷亡事故。應對這些問題就需要高頻度、高強度的巡檢。
天津大學大跨空間結構研究中心開發的這臺新型隧道智能巡檢機器人擁有一顆“最強大腦”:它由執行系統、通信系統、控制系統和運維系統四部分組成。機器人通過搭載高清紅外相機與多類型傳感器,結合激光掃描、圖像識別等先進技術,實時采集信號分析處理,從而實現對隧道結構、內部環境、工作設備和交通運營等狀態的綜合性、全天候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