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國楊百翰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項新技術,能在空中創造出可移動的全息圖像。這項技術為人們的沉浸式體驗打開了新大門,使人們可以與共存于其周圍空間的類似全息的虛擬物體進行互動。
研究人員稱,這項技術使得創造出圍繞日常物理物體旋轉、爬行甚至爆炸的動畫內容成為可能。而且這些圖像是真實存在于物理空間的,人們可以從空間中任何角度看到它們。
為了證明這一原理,研究人員創造了在空氣中行走的虛擬棍狀人物,并讓一名學生將手指放在3D體積顯示器的中間,記錄下這個虛擬棍狀人物沿著學生手指行走和從手指上跳下來的過程,從而證實了他們的虛擬圖像可以與人類互動。
俄衛星星座可預測北極光
日前,俄羅斯航天系統公司高管阿列克謝·科瓦廖夫表示,俄羅斯衛星星座未來可對北極光及其可能出現的緯度進行預測研究。
科瓦廖夫稱,借助在太空中進行的測量,可以評估北極光出現的概率,預測可觀測到的北極光的緯度。他表示,目前俄羅斯航天系統已研制出可記錄磁場和輻射場變化的星載設備,基于該設備可預測這些場的產生并最大程度地減少其負面影響,將來有可能研制出太空異常現象緊急預警系統。
這種星載設備最現代化的系統之一是太陽地球物理綜合體(GGAK-VE),它安裝在今年2月28日發射升空的“北極-M”1號衛星上。
夜間人造光影響昆蟲白天授粉
近年來,世界各地在夜間使用人造光的數量大幅增加,這將對夜間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造成不利影響。因為有些生物在夜間有一些重要的生態過程。
瑞士蘇黎世大學和Agroscope研究中心的科學家首次證明,夜間的人造光也會對昆蟲白天的授粉行為產生不利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通訊》。
在一項實驗中,研究小組使用商用路燈在夜間照亮了6片天然草地上的植物授粉者群落,其他6片天然草地則被遮住。研究小組集中分析了21種天然存在的植物物種和昆蟲物種。研究結果表明,夜間的人造光改變了白天植物與傳粉者相互作用的數量,具體情況取決于植物種類。同時,夜間傳粉者的活動也因人造光的存在而不同。
根據研究團隊的發現,研究人員呼吁“對光污染的生態影響進行更徹底的研究,并采取行動避免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全電動“海上滑翔機”有望2050年投入運營
為了降低沿海城市之間的旅行成本和減少麻煩,近日,總部位于美國的麗晶公司開發了一款“海上滑翔機”。這艘全電動飛行器將飛機的速度、舒適性和導航系統與船只的方便性、可操作性和可負擔性等特點結合在一起,時速可達290公里。麗晶公司已獲得很多訂單,并計劃在2050年之前將其投入客運運營。
報道稱,這種半飛機、半船型的飛行器類似于氣墊船,它在機翼和水之間的加壓空氣產生的動態氣墊上飛行。同時,這艘飛行器是全電動、零排放的。由于能源和維護成本低,其定價會更低,這一點“意義重大”。
美國知名投資人馬克·庫班說:“有了這樣的飛行器,沿海運輸的效率將提高100倍。麗晶公司改變了在兩個海岸之間往返的想法,讓旅程變得又快又容易。
世界最大冰山在南極洲形成
日前,歐洲航天局發布新聞公報稱,一座巨型冰山從位于南極洲威德爾海的龍尼陸緣冰斷裂,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冰山,面積約4320平方千米。
根據公報,這座冰山由英國南極考察處發現,并由美國國家冰中心利用歐洲“哨兵-1”衛星近期拍攝的圖像確認。
該冰山被命名為A-76,長約170千米,寬約25千米。它的面積超過同樣位于威德爾海的A-23A冰山,成為目前世界最大的冰山。A-23A是此前最大的冰山,面積約3880平方千米。
“哨兵”系列地球觀測衛星是歐盟委員會和歐洲航天局共同倡議的“全球環境與安全監測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幫助歐洲監測陸地和海洋環境并滿足其應對自然災害等安全需求。
可自主跳動的人類自組織心臟類器官培育成功
奧地利科學院分子生物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利用人類多能干細胞培育出“迷你”心臟類器官,稱為“類心臟”,它們可以自行組織為心腔狀結構而無需實驗支架,可自主跳動。這一成果可能會徹底改變對心血管疾病和先天性心臟病的研究,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細胞》雜志上。
研究人員以特定的順序激活所有參與胚胎心臟發育的6個已知信號通路,誘導干細胞自行組織。隨著細胞的分化,它們開始形成獨立的層,類似于心壁結構。經過一周的發育,這些類器官自組成一個有封閉空腔的3D結構,相當于25天大的心臟。這種過程類似于人類心臟的自發生長軌跡。這種“類心臟”可有節奏地收縮,跳動速率與相同年齡大小的心臟相同,并對組織損傷有修復能力。
3D掃描新方法可檢測透明物體
近日,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光學與精密機械研究所(IOF)成功開發出一種利用激光和熱輻射進行3D掃描的新方法,可精確測量透明物體的外形。
以前,光學3D傳感器通常無法準確探測透明物體。因此,在測量透明物體時,不得不先將物體臨時涂上漆,掃描后再費時費力地將其清除。
IOF研究人員開發的新方法不需要對透明物體進行預處理,即可精確檢測其外形。該系統的核心是一個高能二氧化碳激光器,將高功率密度的激光束照射物體,激光能量會被測量對象吸收,并輻射出其中一部分。兩個熱像儀從不同角度分析這種熱信號,利用研究所自己開發的軟件,從兩個視角的信息來計算空間圖像點,將它們組合在一起,最后形成測量對象的3D數據。
新型意大利面:包裝時扁平 烹煮后立體
在科研人員眼中,管狀或螺旋狀的意大利面非常適合吸收醬汁,滿滿的醬汁可以順著“滑梯”流下來,包裹住面條,給人們的味蕾帶來幸福的感受。但這樣形狀的意大利面的包裝、儲存和運輸效率低下。對此,美國和中國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新型扁平意大利面,它在烹調時會變成人們熟悉的三維立體形狀。研究小組稱,該發明能夠節省意大利面的包裝材料,降低烹飪和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
為了研制出能“變形”的意大利面,研究人員在扁平的面食上刻上凹槽。通過在特定的模式下放置凹槽,研究人員可以控制面食在烹飪時形成何種形狀。
研究人員表示,同樣的開槽技術也可以用來改變硅樹脂片的形狀,因此它或可用于研制柔性機器人和生物醫學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