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新聞事件: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西柳州螺螄粉生產集聚區,他語重心長地說:小米粉大產業,做到這么大很不容易。從2020年考察途中點贊的“小木耳大產業”“小黃花大產業”,到今年以來關注的“沙縣小吃大產業”“小米粉大產業”,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著發展特色產業這篇大文章。
民以食為天。小吃,是清晨的熱氣,是夜晚的喧囂,撫慰著人心,定義著生活,塑造著城市。從一朵小小的木耳,到一碗柳州螺螄粉,再到一盤特色的沙縣小吃,不僅蘊含著街頭小巷的煙火氣,更蘊藏著百億元的大產業。
小吃很小,但實力卻不容小覷。就拿柳州螺螄粉來說,據統計,2015年至2020年,柳州螺螄粉年銷售收入從5億元發展到近110億元,配套及衍生產品銷售收入超130億元,成為“雙百億”產業;全國實體門店約1.8萬多家,網上店鋪超過2萬家,品牌約300多個,創造了25萬個從業和就業崗位。
從汗水活到技術活,點“食”成金的關鍵在于因地制宜,既要有特色,也要脫去“土味兒”。要用好特色產業的特色價值,了解特色產業的優勢、特長、屬性、特性等,有的放矢做強做優,確保特中更強、優中更好。要用標準化、專業化的工業生產流程取代小作坊式的加工。要做好傳承與創新的結合,在保持正宗的配方、食材、工序、技藝的同時,用現代化的生產加工與營銷方式來進行銷售。同時,還要挖掘特色產品背后的文化內涵,形成特色品牌,用文化故事增強消費體驗。
把小吃做成大產業,離不開每一個人奮斗的汗水,更離不開當地政府的精心呵護與培育。相關部門要按照產業發展規律,科學做好產業布局,厚植發展的肥沃土壤,保證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大力推進農產品流通企業、電商、批發市場與區域特色產業精準對接,力爭創造出更多如“小木耳大產業”“小米粉大產業”的成功案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有著豐富的資源稟賦,以資源稟賦為基礎的特色產業發展正在蓬勃生長。隨著各地特色產業連點成線、連線成面,中國經濟發展必將迎來滿園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