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牧然 張婉琳
[摘 要]自然辯證法概論課在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項目組通過以下三個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借助哲學思維方式的培養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二是,通過平時作業論文選題的前沿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三是,結合教師自己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關鍵詞]自然辯證法概論課;創新思維能力培養;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1)08-0151-03
自然辯證法概論課作為一門研究生思政課程,有助于提高研究生(主要是理工科研究生)運用專業知識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思想政治水平,有助于提高他們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研究科學技術、工程、產業、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等方面前沿問題的創新性研究能力,有助于兼具理工、社科、人文等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鑒于這門課程在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方面有如此重要的作用,研究這門課程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方面的教學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一、借助哲學思維方式的培養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在講授這門課程“導論”部分的內容時,筆者首先告訴學生,筆者曾經問過到我校講學的著名哲學家趙敦華教授什么是“哲學”,趙教授說,這是哲學家最難回答的問題,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認識。趙教授的回答,使筆者認識到,“自然辯證法”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需要遵循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哲學的理解。我國著名哲學家易杰雄教授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們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的思想工具”[1],受這一觀點的啟發,筆者認為,哲學是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說體系。
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的課程名稱來源于恩格斯的名著《自然辯證法》,是研究自然界辯證發展規律的哲學分支學科,也是一門交叉學科,后來成為哲學一級學科下屬的二級學科“科學技術哲學”。筆者結合自己在哲學研究和教學方面的經驗,向學生講解了自己對“哲學是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說體系”的理解。
哲學對世界觀的研究,其實和科學一樣,都是對自然、社會、人類思維中規律的探索,就是馬克思所言的“解釋世界”。科學研究利用實驗定量地去探索規律,而哲學則依靠質疑、思辨、理論論證等方法去探索規律,正如科學研究成果中有科學假說,哲學研究成果中的學說也具有假說性質,科學研究成果和哲學研究成果都是相對真理,都有其片面性和向絕對真理逐步逼近的特點。舉例來說,對于科學技術異化問題的認識有多種學說,有從生產關系角度認為科技異化產生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有從生產力角度認為技術作為一種手段作用于自然界在帶來正向價值之時必然會產生負向價值(即技術異化)的,而筆者認為上述兩種學說都有其正確的一面,但也有其片面性。前者只認識到生產關系方面的原因,而忽視了生產力方面的原因;后者只認識到生產力方面的原因,卻忽視了生產關系方面的原因。所以,將生產關系方面的原因和生產力方面的原因結合起來的認識就較之上述兩種學說更加具有全面性。而較為全面性的認識,實際上也會有其片面性,需要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才會發現其片面性并提出更加完善的學說。
哲學對世界觀的研究,獲取了規律性的認識成果,利用規律性的認識成果去改造自然、社會和人類的思想,相對宏觀的對策就是哲學領域的方法論,而相對具體的對策就是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等領域的政策、策略、制度設計等。還以科學技術異化問題的研究為例,認識到科技異化的原因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其在宏觀的方法論層面的防控對策就包括兩大方面:一個是技術方面(由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屬于生產力層面)的防控對策,也就是通過綠色科技創新,使技術在實現經濟利益之時盡量減少對資源環境的負面影響;二是社會關系方面的防控對策,主要通過倫理層面對綠色發展理念的宣傳教育和法律層面在綠色科技創新理念、環境保護理念指導下的制度設計,使人們在生產關系層面協調好經濟利益和環境利益的關系。
筆者認為,通過講授自己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哲學的理解,可以啟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對科學技術、工程、產業、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等方面前沿問題的關注,在認識到所有研究成果都有其片面性的基礎上,把學習從單純的記憶知識和應付考試,變成既關注以往理論學說、知識的學習,又關注通過質疑、探索、探討和借助批判創新性思維去克服以往研究成果的片面性,也就是說,從以往的關注求同思維能力的培育轉變為既關注求同思維能力的培育又關注批判創新性思維能力(實際上也是求異思維能力)的培育。
雖然不同哲學家對哲學有不同理解,但是“哲學是智慧之學”這一點是比較容易達成共識的。因為“智慧”是通過對以往研究成果的質疑、批判改進而獲得的研究成果,一個學者如果只會講述前人、他人的研究成果,他即使是一個博學的人、一個受學生歡迎的教師,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哲學家或一個智者。
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壓力[2],而轉型升級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等各方面的創新,創新型人才的培育是各方面創新得以實現的堅實保障。自然辯證法概論課也需要承擔起培育創新型人才的重任,“哲學是智慧之學”“哲學是基于規律性認識的方法論”都強調對以往研究成果的批判創新和改進,注重哲學思維方式培養的教學理念,不是為了哲學而哲學,而是要培育學生的批判創新性思維能力,使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得以提升,讓他們能夠在經濟轉型升級中做出創造性的貢獻,以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改善我國的民生福祉,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二、通過平時作業論文選題的前沿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以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為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平時作業一般情況下就是安排學生寫作學術論文。寫作學術論文意在培養學生的批判創新性思維能力,那么學生就需要選擇前沿性問題進行研究,否則介紹已有研究成果的選題,實際上就是重復研究,既不利于對課程已講授內容的深化,也不利于批判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學術論文選題是否是前沿問題,教師和學生的學術鑒別能力是關鍵。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與解惑。對自然辯證法概論課而言,“傳道”就是在這門課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他們樹立起獻身科技事業及科技強國建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而奮斗的信念與決心。“授業”就是通過對科學、技術、工程、產業方法論的學習和研討,使學生掌握振興我國科學、技術、工程、產業的方法和技能。由于認識過程是從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逼近的過程,對“解惑”的現代解讀應該是:“解惑”要求教師對于課程中的前沿問題要有所了解和研究,其更為重要的職責是引導學生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探索、研究前沿問題,也就是說現代教師的“解惑”職責是引導學生去“解惑”。這樣看來,教師是決定選題是否是前沿問題的一個主要方面,而另一個主要方面就是學生自身的學術鑒別能力。學生除了要對文獻資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做出鑒別之外[3],還要對文獻資料的創新性進行鑒別,因為把前沿創新性研究成果作為借鑒和批判創新的對象才能取得更高層次的創新性研究成果。鑒別的方法主要是查閱最近幾年國內外比較權威的期刊文獻,如果發現學者們對某一問題研討得較多,特別是對某一問題的探討有多種觀點時,就基本上可以判定這一問題是前沿爭議問題了。
關于如何選題,有如下例子。在“技術方法論”這一節內容中,教師要講授TRIZ發明方法。TRIZ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發明問題解決理論”,這是蘇聯的發明家根里奇·阿里特舒列爾(Genrich S. Altshuller)和他的同事提出的一種提高發明效率的方法,經過多年的研究,被分為經典TRIZ和現代TRIZ,阿里特舒列爾的研究成果屬于經典TRIZ。選擇現代TRIZ代表人物進行研究,比較容易把握前沿問題。而選擇研究阿里特舒列爾的發明思想(簡稱阿氏思想),必須關注現代TRIZ對阿氏思想的批判改進,在對阿氏思想和現代TRIZ相關思想都有所把握和揚棄的基礎上,才能做出創新性研究成果;如果只關注阿氏思想,不關注現代TRIZ對阿氏思想的批判改進,選題由于沒有關注前沿研究成果,就很有可能出現重復研究的情況。由于學術成果的價值在于其首創性,重復研究不僅浪費了寶貴的時間,而且因為缺乏學術價值還會得不到同行的認可。
以上分析表明,對文獻資料創新性的鑒別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論文選題的意義在于:一是可以避免重復研究,二是如果針對前沿問題能夠借助批判創新性思維能力研究出新的成果,研究成果必然具有創新性,而且也易于讓讀者、評閱人看出其創新性。
當然還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可行性問題。肯定會有教師和學生問:選擇了前沿問題,但是沒有能力完成怎么辦?解決可行性問題的辦法一般只有以下兩種:一是,放棄自己研究不出創新性研究成果的前沿問題,選擇自己能夠研究出創新性研究成果的前沿問題去研究;二是,針對前沿問題進行綜述性研究,即發現、闡述和評論前沿問題,而自己無力做出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愛因斯坦和英費爾德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4]根據這一觀點,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即使是綜述性研究,也比重復性研究要好。因為發現了前沿問題,自己以后還有機會研究出創新性研究成果;即便自己研究不出來,將前沿問題呈現給讀者,讓有能力的讀者研究出創新性研究成果,這也是綜述性研究的價值所在。
三、結合教師自己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筆者認為研究工作也是一個實踐性的工作,筆者對哲學的理解和所發表的學術論文的選題及觀點都來源于自己多年的研究工作實踐。在多年的研究工作實踐中,筆者取得了一些創新性研究成果,并把這些研究成果納入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的教學環節,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因為學生看到任課教師是自然辯證法方向的專業人士,而不僅僅是一個照本宣科的教員,會更加認同任課教師的授課內容,出勤率、聽課率、課堂紀律等都會比較好。下面筆者就結合兩個例子,闡述一下筆者“結合自己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教學方法。
在講述技術特征的第六個特征“價值負載上的中立性與價值性”時,筆者沒有照本宣科只講教材上的內容,而是講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論技術本身價值負荷的演化模式》[5],在以往研究成果——宏觀靜態的技術價值負荷理論基礎上,闡述了自己的微觀動態的技術價值負荷理論(世界觀層面的研究成果),并進一步闡述了微觀動態的技術價值負荷理論在科技管理方面的方法論意義。這一研究成果的講述有如下意義:一是,講解了筆者對馬克思主義中哲學是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學說體系的理解和應用,有助于學生哲學思維方式和與此相關的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二是,使學生認識到書本知識其實也有其片面性,要用質疑和批判改進的眼光來看書,對學生批判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進行了啟發與引導;三是,深化了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履行了現代教師的“解惑”職責,把學生引入了前沿問題的研究領域,也有助于他們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講授“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對科技創新的作用”這節內容時,筆者也結合自己發表的論文《完善知識產權保護促進網絡文化產業發展》[6]進行了講授,在闡述網絡文化產業與知識產權保護的關系(世界觀層面的研究成果)后,針對知識產權保護對網絡文化產業發展的四點阻礙作用提出了相應的四點對策(方法論層面的研究成果)。這一研究成果的講授有如下意義:一是,把哲學思維方式,即“哲學是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說體系”運用到具體問題的研究之中,讓學生認識到,對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僅僅靠記憶書本知識和答題而不會實際運用是不夠的,只有達到能夠靈活地實際運用的程度才是真正的學懂、學會;二是,利用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原理來研究網絡文化產業與知識產權保護的關系,即哲學知識和法學知識的交叉會產生創新性研究成果,教授學生可以通過學科交叉來取得創新性研究成果;三是,講授借助批判思維發現知識產權保護對網絡文化產業發展的四點阻礙作用并提出相應的四點對策,啟發學生對已有文獻資料不僅要有求同思維方面的學習和借鑒,還要有求異思維方面的質疑和批判,才能在發現已有研究不足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出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
四、結語
總之,借助哲學思維方式的培養、平時作業論文選題前沿性的培養以及結合自己創新性研究成果的培養,筆者借助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的教學活動對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采用上述教學方法的意義在于,其能夠加強學生對創新思維含義的理解,也有利于他們積極樹立創新意識、努力踐行在課堂上所學到的創新方法,進而在科技創新、科技管理創新等方面能有所作為,成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棟梁之材。
[ 參 考 文 獻 ]
[1] 易杰雄.馬克思主義哲學定義探討[J].北京社會科學,1988(3): 147-152.
[2] 依靠抓改革調結構促創新 推央企提質增效 促實體經濟轉型升級[N].人民日報,2017-04-29(001).
[3]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學科評議組.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
[4] 愛因斯坦,英費爾德.物理學的進化[M].周肇威,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2:66.
[5] 毛牧然,陳凡.論技術本身價值負荷的演化模式:兼論對以往技術本身價值負荷理論的發展[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19):4-7.
[6] 毛牧然,喬磊,陳凡.完善知識產權保護促進網絡文化產業發展[J]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8-23.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