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民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中心醫院,內蒙古 烏蘭察布)
按照是否行保留左結腸動脈(LCA)分為不保留LCA 及高位結扎IMA、遠端地位結扎IMA。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5例患者使用LCA,觀察其臨床應用價值。
觀察組組間男/ 女病例數為15/10例,年齡45~70歲,平均(57.50±4.67)歲,對照組組間男/ 女病例數為14/11例,年齡45~70歲,平均(58.00±4.10)歲。兩組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
將病人氣管完全麻醉,取頭低足高截石位,采用五孔法,在臍帶后10 mm 處、臍旁5 mm 處建立操作孔,右下腹做人工氣腹12 mm 操作孔,左下腹做5 mm 操作孔,。以骶骨岬旁路或腸系膜動脈根部為解剖結構的中間通路。按照對做結腸動脈是否做保留分為高位及低位結扎組干預步驟。
1.2.1 保留LCA
在放入腹腔鏡之后確定靜脈、腸系膜下動脈走行,順著Toldt 將乙狀結腸系膜實施間隙游離,對比腸系膜下動脈走行,對其更比實施向上游離并實施解剖使其骨骼化。解剖后,打開根部血管鞘,沿系膜緣裸化腸系膜及直腸上動脈。對淋巴結、周圍脂肪實施清掃,切斷左結腸動脈分叉1 cm,并確保左結腸動脈。實施分支過程中,將跟部外側1~2 cm 處實施腸系膜靜脈解剖。并切斷、結扎腸系膜下靜脈根部,并順勢將裸化血管實施清掃,并清掃淋巴結。周圍脂肪到左結腸動脈降支,優化第三站淋巴結清掃。根據TME 原則建立腸道,切除直腸腫瘤。
1.2.2 不保留LCA
解剖腸系膜下動脈之后,將跟部外側1~2 cm 處實施腸系膜靜脈解剖,清除周圍脂肪和淋巴結,進一步分離腸系膜下靜脈的解剖靜脈,清除周圍脂肪和淋巴結,手術的其余部分與觀察組步驟相對應。
評估兩組患者圍術期手術結果并對比。比較兩組生活質量水平,主要包括生命活力、感情因素、總體健康和活動能力等8 項內容,每個項目滿分為100 分,分數越高則說明生活質量水平越高。
使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如表1 所示,兩組患者出血量、排氣時間、淋巴結清掃總數、IMA 根部淋巴結清掃數、IMA 根部淋巴結陽性、術中殘端缺血性改變、末端回腸預防性造口指標差異小,兩組患者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與對照組相比手術時間短、腸管遠切緣長度偏長、術后住院天數偏短,兩組患者對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表2 所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并發癥發生概率偏低,兩組患者對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

表2 并發癥比較[n(%)]
干預前兩組患者軀體疼痛、生活活力等評分相比,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軀體疼痛、生活活力等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對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生活質量水平(,分)

表3 比較兩組生活質量水平(,分)
直腸癌是我國最常見腫瘤之一,現階段發生概率和死亡率均顯著上升,手術切除治療是治療直腸癌最重要的治療方式[1-2]。腹腔鏡技術的廣泛應用證實腹腔鏡直腸癌前切除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然而,在腹腔鏡直腸癌前切除術腸系膜下動脈(IMA)的處理存在爭議[3-4]。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出血量、排氣時間、淋巴結清掃總數等指標差異小(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手術時間偏短、術后吻合口瘺發生率偏低(P<0.05)。此結果說明,對于腹腔鏡輔助低位直腸癌前切術中,需要使用腹腔鏡對IMA 分支實施解剖線路,在不影響IMA、分支淋巴結清掃前提下能夠增加吻合口血運,減少吻合口張力及吻合口漏發生概率,增加近期效果[5-6]。但鑒于目前病例數量有限、手術技術有限,手術遠期效果需要進行進一步觀察[7-8]。
綜上所述,對直腸癌前切術患者實施LCA 能夠郵箱保證近端結腸及吻合口血供,預防吻合口瘺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