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軍
(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新疆 喀什)
巨大左心室是常見的一種心臟疾病癥狀,需要根據其實際情況及時的將失去功能的心臟瓣膜,避免心臟負荷過重而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健康[1]。本次研究通過我院心胸外科收治的患者為對象,皆實施巨大左心室心瓣膜置換術治療,分析近中期的療效以及危險因素,現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2012~2018年的患者為對象,總計245例換瓣手術,巨大左心室手術39例,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齡24~64歲,平均(46.72±7.34)歲,病程5~16年,其中主動脈瓣病變患者19例,二尖瓣病變患者14例,雙瓣膜病變6例;風濕性瓣膜病23例,先天性心臟病6例,退行性心瓣膜病6例,其他心臟病4例。
納入標準:皆符合巨大左心室心瓣膜的臨床標準;皆同意配合該研究;皆無嚴重的身體頑疾;皆實施巨大左心室心瓣膜置換術治療。
排除標準:不積極配合研究的;哺乳期或妊娠期的;患有精神頑疾的;嚴重感染的;腎臟功能發育不完善的。
本次研究的患者皆實施巨大左心室心瓣膜置換術治療,在術前通過心肌極化液心肌給予營養,改善心律失常,先改善其心功能情況,并指導其通過運動鍛煉是肺功能維持正常,在術前保持身體的健康,通過藥物維持水電解質的穩定。根據患者的病變位置和疾病類型制定手術方案,手術先經過主動脈或上下腔靜脈建立體外循環,在通過主動脈供應全身血液,從主動脈根部或左右冠狀動脈灌注,將患者巨大左心室切開,觀察探查心臟瓣膜的病變情況,將其瓣膜切除,手術留置引流管,實施常規抗感染、消炎以及營養支持等治療[2]。
根據手術前后的心臟彩超數據進行對比,包括EF、FS、LAD、LVESD 以及LVEDD 的參數。
根據理前后的心功能情況進行對比。
此次研究將SPSS 22.0 統計軟件用來計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近中期的EF 以及FS 參數與術前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LAD、LVESD 以及LVEDD 參數明顯低于術前,對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心臟彩超數據()

表1 心臟彩超數據()
術后近中期的NYHA 分期情況相比術前有明顯的改善,對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心功能情況[n(%)]
左心室是人體心臟中重要組成部位,而出現巨大左心室并不只是單一的心臟疾病,往往是由于各種因素而造成的心臟解剖結構異常[3]。根據相關研究資料顯示,造成巨大左心室的最常見之一為高血壓,長時間的高血壓會導致左心室肥厚,同時也是高血壓性心臟病的主要表現[4]。除此之外,心肌缺血以及先天性遺傳因素等因此,也有引起巨大左心室的可能,同時二尖瓣是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間的瓣膜,若發生關閉不全,也會造成血液從左心室反流回左心房,繼而使得左房壓力升高,加重了心臟負擔,引起巨大左心室[5]。巨大左心室容易導致主動脈瓣關閉不全,造成主動脈的大量反流,從而引起冠脈供血不足以及全身循環供血不足,同時還會導致血液淤滯在左室內,造成左房的壓力升高,使心臟收縮力減弱,出現肺淤血,導致出現左心衰竭。巨大左心室心瓣膜置換術是指通過血管對病變的心臟進行置換手術,將心臟內失去功能的心臟瓣膜給置換掉,該手術具有創傷小、風險低以及恢復快的特點,通過人工制成的材料避免出現心臟負荷過重,從而到達調節患者的生活質量的目的[6]。
通過本次研究結果得出,術后近中期的NYHA 分期情況相比術前有明顯的改善,對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同時EF 以及FS 參數與術前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LAD、LVESD 以及LVEDD 參數明顯低于術前,對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果說明,EF 以及FS 由于在術前會出現假性上升,其不能作為反映心臟功能的真實狀態,而NYHA 可自以為術后心臟功能恢復的指標之一,LVESD 以及NYHAIV 期為影響術后療效的危險因素,應在術前及早的對心功能進行調整,避免心室腔的擴大以及心功能的惡化,應合理的采用ACEI 類藥物,減輕患者術后的心臟負荷,幫助逆轉心肌與血管的重建,從而為預后提供保障[7]。
綜上所述,巨大左心室心瓣膜置換術后,其心功能有了顯著的調節,因此盡量在病情發展成NYHAIV 期以及LVESD ≥6.0 cm 進行手術治療,進而達到改善預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