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玲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血管外科 廣東 廣州 510260)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動脈硬化閉塞癥發病率明顯升高,老年血脂異常等高危人群發病率可達17.2%[1],已成為影響人們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下肢動脈性潰瘍的治療比較繁瑣及復雜,現今治療方法比較多,不過大部分需要綜合多學科技術與知識,所以整個過程非常繁瑣,且效果并不迅速和明顯[2-4]。臨床上需要指導患者戒煙戒酒,并接受降脂、降糖、降壓與介入術等方案,另外還需要考慮是否需要實施血管移植或干細胞移植等[5-6]。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聯合局部皮膚潰瘍長期不愈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病癥,由于局部潰瘍未得到有效愈合,必然會對患者帶來一定的痛苦與折磨,甚至會讓患者承受較大的經濟壓力。在20 世紀90 年代后期,封閉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正式創建,它利用內含引流管的醫用海綿敷料來覆蓋或填充創面、然后通過生物半透膜對其實施封閉式處理,接著將引流管與負壓源進行對接,整套裝置價格相對較高,對于大面積缺損創面、糖尿病足、感染性手術切口、壓瘡等各種難愈性創面往往需要使用多套設備,經濟成本高。本文通過對67 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潰瘍患者行腔內介入治療同時利用傷口敷料對封閉負壓封閉引流技術進行改良用于下肢動脈性潰瘍創面的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我院血管外科接收的67 例動脈血潰瘍患者,所有患者滿足“動脈性潰瘍”的臨床診斷要求[7]。其中:男女比例是39:28。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實驗組34 例,年齡48 ~77 歲,平均年齡(66.1±7.5)歲;對照組33 例,年齡51 ~80 歲,平均年齡(65.7±7.6)歲;所有患者均了解此次目的,并主動參與。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潰瘍面積情況比較
入院后兩組患者均根據血管造影結果選擇腔內介入治療。手術行球囊擴張、支架植入,均順利復通下肢閉塞狹窄段血管。對照組選擇常規濕性療法給予治療,結合潰瘍面的具體情況對其實施清創處理。針對一些出現黑色干性壞死組織或結痂、滲液較少的潰瘍面,用0.9%氯化鈉溶液清洗潰瘍面,清除焦痂及壞死組織。黃白色且滲液較少的潰瘍面,填充清創膠,用藻酸鹽敷料及干紗塊、棉墊覆蓋。針對肉芽組織相對飽滿,上皮組織增生的情況,需要選擇愛立膚泡沫敷料外敷。根據創面及滲液情況,更換敷料,及時更換外層濕性敷料,內層濕性敷料2 ~3 d 進行更換,肉芽組織愈合效果不錯,并且在滲液較少的情況下,5 ~7 d 更換1 次。
實驗組選擇改良負壓封閉引流技術給予治療。(1)改良封閉負壓封閉裝置組成①脂質網狀水膠體通常包括一些磺胺嘧啶銀敷料;②一次性滅菌吸痰管;③手術貼膜;④吸引設置與負壓源:通過墻壁中心負壓。(2)改良封閉負壓封閉引流技術的處理流程:①清創治療:對其實施消毒、鋪巾等處理,然后清理潰瘍面及其周邊的一些腐爛組織等;②修剪引流管:沿一次性滅菌吸痰管前端向后延續管道間隔0.5 ~1.0 cm 剪側孔,引流管包括側孔,其長度與傷口大小一致,吸痰管以脂質網狀水膠體含磺胺嘧啶銀敷料包裹側孔,放于創面上表面覆蓋雙層紗塊,引流管在創面側給予引出;③用0.9%氯化鈉溶液進行傷口沖洗,然后在周圍皮膚處將手上黏膜固定與創面中,黏膜需要覆蓋傷口,并多出邊緣3.0 cm 左右;④負壓吸引:把吸痰管與負壓設施進行對接,調整負壓為125 ~250 mmHg 一般4 ~5 d 更換負壓裝置1 次。
(1)比較兩組的治療療效,療效標準包括3 個檔次: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為潰瘍面能夠100%愈合;有效為潰瘍面愈合超過50%,健康肉芽組織生長;無效為潰瘍面無明顯縮小。(2)換藥次數、創面愈合時間在進行清創引流后進行計算,一直到創面100%愈合。主動離院者不計入統計范圍內。(3)疼痛評價通過數字評價法進行判斷。患者于治愈后通過自我評價的方式來評價疼痛情況,其中0 分為沒有疼痛,10 分為疼痛劇烈不能承受。
選擇SPSS 25.0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中,有1 例在接受1 個月的處理后,整體效果不理想,選擇自行離院。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6.97%,高于對照組的72.7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的比較(例)
試驗組換藥次數(17.12±2.24)次、愈合時間(59.67±5.72)d,分別少于對照組的(35.82±4.85)次、(79.55±7.31)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換藥次數及愈合時間的比較(x- ± s)
試驗組患者疼痛評分為(3.53±0.51)分,對照組為(4.41±0.51)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197,P<0.01)。
下肢動脈性潰瘍是動脈硬化閉塞癥(ASO)的一個晚期表征,其是因為下肢動脈出現粥樣硬化,造成動脈管腔狹窄或阻塞等,由此導致的晚期表現,是由于下肢動脈發生粥樣硬化性改變,導致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導致局部缺血,進一步表現出一系列與慢性病相關的特點,引起局部靜息痛、潰瘍或者壞死等癥狀的出現。現今,血管腔介入術逐漸取代了大多數傳統外科手術,是ASO臨床治療的一個比較理想的療法,不過,在進行下肢動脈小潰瘍疾病治療的過程中,是一個綜合且復雜的過程,目前的處理方法多種多樣,不過選擇的方法基本上是傳統紗布包裹或凡士林涂抹等,效果往往不明顯,傷口處理繁瑣,周期長。在每次清理傷口的時候,都不可避免地出現粘連;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促使患者的住院時間延長,導致就醫成本增加。尋找一個理想且高效的潰瘍治療方案則是目前醫護人員需要盡快處理的一個重要難題。
本文中,實驗組選擇的是改良封閉負壓封閉引流技術,采用了脂質網狀水膠體含磺胺嘧啶銀敷料、一次性滅菌吸痰管、手術貼膜等屬于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所需要的相關材料,應用于下肢動脈性潰瘍患者,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6.97%,高于對照組的72.72%;試驗組換藥次數(17.12±2.24)次、愈合時間(59.67±5.72)d,分別少于對照組的(35.82±4.85)次、(79.55±7.31)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來看,對于負壓封閉引流技術而言,其能夠盡快地清理局部分泌液,并將壞死組織清理干凈,由此能夠改變局部的生理狀態,促使正常的肉芽組織形成,有利于局部的盡快愈合。對于這一類患者而言,因為創面的血流量受限,新生血管缺乏,所以傷口愈合速度滯后。選擇改良后的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流量,由此來改善患者在低氧、低營養狀態,進一步促進創面血液正常循環,改變血管通透性,緩解局部水腫,誘導新肉芽組織的出現,減少創面的細菌數量,且利用擴大毛細血管口徑等方式,逐步提升毛細血管密度,由此來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愈合。
現今,很多國家對負壓封閉引流技術的應用都非常關注,對于相關原料的選擇來說,其填充材料一般有醫用紗布和泡沫類敷料,改良式封閉負壓封閉引流技術采用含銀離子的脂質網狀水膠體敷料不黏附濕性創面,不會破壞肉芽組織,能夠預防換藥對局部帶來的損傷等;敷料是含3.75%磺胺嘧啶銀,能夠長期地形成銀離子,如果細菌與銀離子發生反應的話,那么銀離子能夠和胞膜蛋白融為一體,不過,這些膜蛋白需要是運輸細菌在胞膜外內,銀也會被輸入至細胞內,抑制細胞分裂,擾亂細菌呼吸鏈斷裂,由此導致細菌凋亡,抗菌活性一般能夠達到7 d,在兩種抗菌物質發生反應的過程中,能夠發揮較強且持久的抗菌效果,同時還能夠防治傷口感染,促進傷口愈合。改良式封閉負壓封閉引流技術還能持續負壓吸引創面,在有效的負壓下能提升創面微循環的血流量、促進微血管擴張,有利于局部血液正常循環,誘導肉芽組織再生。
綜上所述,改良式負壓封閉引流技術針對下肢動脈血潰瘍患者的疾病治療來說,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同時能夠減輕患者病痛,逐步改善生活狀態,臨床效果確切。其臨床效果比常規療法更顯著,所以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