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熱斯江·衣不拉音,冉安鵬,孫 偉(通訊作者)
(新疆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食管癌在腫瘤科較為常見,屬于消化道腫瘤疾病,具有一定的致死風險,據報道每年有將近30 萬人死于食管癌疾病[1]。我國也屬于食管癌高發地區,據研究表明,國內男性患者占比數相對較高,患者多為40 歲以上,患者病灶多位于食管結構中段,而后為下段,最后為上段。現階段,臨床對該疾病的治療方案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通過手術以切除患者腫瘤病灶,并重建消化道,恢復患者消化能力。但手術治療時間較長、且為侵入性操作,因此容易使患者出現各類并發癥,降低預后質量。術后并發癥有功能性胃排空障礙、吻合口瘺、嚴重腹瀉等,對患者腸胃功能造成了重要影響,這其中吻合口瘺較為常見,一般會在患者術后2 ~8 d 內出現,不僅會提高患者圍術期間的病死率,還會造成患者遠期局部復發,在臨床上較受關注。吻合口瘺的引發原因較多,與患者自身營養狀況、吻合部位血運異常、吻合口張力較大、肺部及吻合口周圍炎癥、術后營養支持治療欠佳等均有關系。所以為進一步提高疾病治療效果,在圍術期除做好圍術期治療的同時還因及時進行檢查,了解患者傷口吻合情況,早期發現、早期給予處理[2]。基于此,本文選擇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食管癌患者進行研究,探討螺旋CT 對食管癌患者進行術后檢查的CT 表現及臨床價值。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我院接受過手術治療的60 例食管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先接受平掃CT 檢查,平掃后再讓患者口服造影劑(碘海醇造影劑)進行再次平掃。所有患者中男性38 例,女性22 例,年齡49 ~72 歲,平均年齡(60.71±5.44)歲。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已確診,且有完整的病例資料;(2)患者意識清楚,已經了解研究內容,并簽署同意書;(3)所有患者CT 檢查接受時間在術后7 ~10 d 內;且所有患者無CT 檢查禁忌證。
在手術治療完成后,對所有患者給予術后常規治療,并在術后7 ~10 d 內接受CT 檢查,在檢查前對患者進行檢查指導,說明需要注意的檢查事項。
CT 檢查:選擇院內螺旋CT 掃描儀進行檢查,指導患者取仰臥位,掃描范圍為頸根部至肝下緣。儀器參數設置為管電壓120 kV,管電流為170 mA,螺旋距為1.0,層厚為0.5 mm,掃描矩陣選擇512×512。先對患者行常規掃描,然后要求患者口服歐蘇(碘海醇造影劑)(國藥準字H10970322),對獲取的檢查數據發送至該工作站,進行容積重建、多平面重組等計算機處理。
確診方法:現階段尚無吻合口瘺診斷金標準,結合院內多年臨床經驗制定吻合檢查標準,既經CT 檢查可見到對比劑從吻合口漏出一直至患者頸部、縱膈、胸腔。
統計患者吻合口瘺與未吻合口瘺發生情況,并比較出現吻合口瘺患者的吻合口瘺檢出的準確率。
數據使用SPSS 20.0 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本次研究中的60 例食管癌患者進行檢查,發現有吻合口瘺患者7(11.66%)例,未吻合口瘺患者53(88.33%)例。對比7 例吻合口瘺患者CT 檢查情況,發現CT 消化道造影技術的氣泡征的敏感性為86.40%、等效性為100.00%均要高于傳統消化道造影檢查技術50.00%、95.80%;食管造影與氣泡征在CT 上的總體符合率為88.00%,具有中度相關性;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技術檢查情況比較[n(%)]
食管癌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消化道疾病,疾病患者多為男性,致病原因相對較多與患者飲食習慣、消化道疾病史以及化學原因均有關系。患者在患病初期會有吞咽困難癥狀,一部分患者還會有胸部疼痛表現,隨著病情的加重,患者疾病進一步惡化,患者吞咽困難性還會加劇,降低患者身體質量[3]。手術治療是該疾病較為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案,雖然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手術操作的侵入性以及患者的自身身體素質影響,在術后易出現各類并發癥癥狀,影響患者預后。吻合口瘺就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并發癥,具有一定的致死率,經研究發現患者術后出現吻合口瘺癥狀的原因有以下4 項:第一為吻合口張力問題,在手術過程中胃游離不夠,手術完成時縫線結扎過緊或過松,都會產生一定的吻合口張力,提高吻合口瘺發生率。第二為吻合口供血不良,在進行手術治療時游離食管較長,或對食管剝離太多,會直接對食管近斷端的供血能力產生影響。而且在進行胃游離時過分牽拉胃壁組織、損傷網膜血管,都會對胃黏膜下層的血管組織產生損傷,形成血腫,影響吻合效率。第三為在手術治療完成后,未做好營養支持;第四為術后抗感染治療不及時或不規范,提高了患者吻合口周圍積液、感染發生率。有研究[4]表明無論采取腔鏡治療還是傳統開胸治療均具有一定概率出現吻合口瘺癥狀,所以應在手術治療后進行觀察、診斷,了解患者吻合情況。
在本次研究中,對院內60 例患者進行術后吻合瘺口防治檢查,在術后7 日指導所有患者接受檢查,發現有吻合口瘺患者7(11.66)例,未吻合口瘺患者53(88.33%)例。比較7 例吻合口瘺患者的CT 檢查情況,發現CT 消化道造影檢出率、CT 氣泡征的敏感性和等效性均要高于傳統消化道造影檢查技術;其總體檢查符合率為88.00%,具有中度相關性,臨床利用價值更高。CT技術是一種臨床使用率較高的檢查技術,具有一定的時間優勢,可及時篩查、檢驗出一些術后并發癥,創造臨床經濟效益;而且其在檢查中對患者配合能力要求較低,對一些耐受度低的患者也較適用。經筆者多年臨床經驗認為,與傳統消化道造影檢查相比,采用螺旋CT 造影具有以下三方面檢查優勢。第一為檢查準確度優勢,消化道系統大部分器官都為空腔臟器,在正常生理狀態會出現有規律的舒張、收縮變化,這些活動均會對臨床檢查產生干擾。在常規造影基礎上加用螺旋CT 技術,可有效避免墻內氣體干擾,減少偽影影響,幫助醫師了解吻合口及其四周組織情況,提高檢查準確度,降低漏診率。第二為檢查靈敏度優勢,就近三年的研究資料表明吻合口瘺是造成食管癌術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致死率高達50%,因此做好術后影像學觀察,了解患者吻合口情況,對提高治療效率有積極作用。本次研究表明螺旋CT 檢查氣泡征的敏感性、等效性均要明顯高于超常規檢查,更有利于醫師進行臨床觀察分析,判斷患者吻合口周圍的氣泡情況。這是因為在用螺旋CT 進行檢查時,其可多角度采集圖像,并將資料傳遞至工作站進行計算機處理,再次提高檢查分辨率,幫助醫師更好的觀察上頸部和縱隔間隙、吻合口周圍的氣泡數,并再次借助工作特性曲線,計算患者吻合口瘺發生率,提前做好預防、治療工作。第三為時間優勢,直接采用螺旋CT 造影檢查進行術后并發癥篩查,也有助于醫師,提前做好治療準備,降低其他并發癥的發生率[5]。但該技術也具有一些檢查不足,首先是操作方面,CT 消化道造影檢查對檢查人員操作能力依賴較強。現階段臨床上對于造影劑選擇和用量、吻合口瘺診斷標準判斷方面認存有爭議,因此容易在檢查過程中出現劑量使用過大、檢查時間過長等問題,增加患者不適感,影響檢查結果。第二是技術方面跟常規消化道造影相比,其不能提供關于食管癌切除術后吞咽和術后食管功能的基本信息,也會對醫生判斷產生影響,在實際臨床中醫師應結合實際情況,將兩種方案聯合起來使用,以提高臨床診斷效率。
綜上所述,對食管癌術后吻合口瘺患者進行檢查診斷時,采用螺旋CT 技術,相比上消化道造影,取得的影像信息更多,患者檢查過程更快。更易為醫師提供可靠參考信息,提高病癥檢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