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強,岳 紅,陸小娟,李湘林(通訊作者)
(1 重慶市綦江區人民醫院胃腸外科 重慶 401420)
(2 重慶市綦江區人民醫院麻醉科 重慶 401420)
腹股溝疝多見于男性,主要為腹腔內臟器突向體表所致,可見明顯包塊,發生率約為1‰~5‰[1]。該病保守治療無效,需要進行外科手術治療,若治療不及時,可能進展為壞死、腸穿孔、壞死,威脅患者生命健康[2]。以往臨床上主要應用開放式疝修補術治療,但術后恢復時間相對較長,復發率較高[3]。近年來,隨著微創外科技術的發展,腹腔鏡在外科手術中得到廣泛應用,近年來,在腹股溝疝治療中也得到開展,其優勢在于機體創傷輕,術后恢復快[4]。由于該病多見于中老年人,對手術及麻醉耐受力更差,因此對微創手術的需求更強。但由于其開展時間不長,因此在手術方式以及效果方面尚存在一定爭議。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將在腹股溝疝治療中分別應用傳統疝修補術以及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TEP),并對比其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11 月—2020 年10 月我院治療的90 例腹股溝疝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45 例,男39 例,女6 例,年齡47 ~83 歲,平均年齡(69.37±4.76)歲,平均病程(7.78±1.12)個月,體重指數(BMI)為(22.98±1.79)kg/m2;疝類型:直疝30 例,斜疝15 例。對照組45 例,男40 例,女5 例,年齡48 ~82 歲,平均年齡(69.70±4.56)歲,平均病程(7.82±1.26)個月,BMI 為(23.03±1.85)kg/m2;疝類型:直疝28 例,斜疝17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參考《成人腹股溝疝診療指南(2014 年版)》[5],確診為腹股溝疝;(2)既往無腹部手術史;(3)麻醉(ASA)分級為Ⅰ~Ⅱ級;(4)肝腎功能、血常規正常;(5)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凝血功能障礙、主要臟器功能障礙、血液系統疾病患者;(2)腹腔積液、肝硬化患者;(3)存在腹腔鏡手術禁忌證患者;(4)巨大陰囊疝、滑動疝、嵌頓疝患者;(5)長期應用皮質醇激素、免疫調節劑治療患者等。
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疝修補術治療,采取平臥位,進行硬膜外麻醉,麻醉滿意后,于髂前上棘、恥骨結合位置中點,腹股溝韌帶上方適當位置,作5 ~6 cm 切口,逐層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打開腹膜外斜肌腱膜,分離至髂恥束、腹股溝韌帶。若為斜疝患者,從精索位置分離疝囊,到疝囊頸位置,還納疝囊。若為直疝患者,于直疝三角內確定疝囊,切開腹橫筋膜,還納疝囊。游離腹膜外間隙,植入補片,下片應完全覆蓋,將其固定于腹橫筋膜,上片于精索后方展開,剪取缺損,使精索能夠通過,固定于恥骨膜、腹股溝韌帶、聯合腱,止血后縫合腹外斜肌腱膜,重建外環口,縫合皮下組織。術后進行常規抗感染治療。
觀察組患者采取TEP 治療,采取頭低腳高位,進行全身麻醉,于臍右旁適當位置作橫切口,打開腹直肌鞘前鞘,進行鈍性分離,牽開腹直肌,顯露腹膜前間隙,置入10 mm Trocar,建立人工氣腹,置入腹腔鏡,于恥骨、臍部聯合三等分位置,置入5 mm Trocar,使用分離鉗鈍性分離,暴露腹壁下動脈、腹股溝韌帶、恥骨梳韌帶、腹股溝內環口等。若為直疝患者,可自直疝三角完全還納疝囊;若為斜疝患者,應高位游離疝囊,橫斷后遠端曠置、近端結扎,游離精索,置入補片,完全覆蓋腹直肌后間隙、恥骨肌孔、恥骨后間隙,補片固定使用生物膠水。確認出血后,排出氣體,檢查補片,確認其平整后,關閉穿刺孔。術后進行常規抗感染治療。
(1)對比兩組患者的術中及術后恢復指標,例如手術、住院時間等。(2)對比兩組患者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高敏C 反應蛋白(hs-CRP)。(3)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
數據處理應用SPSS 22.0 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患者的出血量更少,手術、下床活動、住院等時間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恢復指標對比(x- ± s)
手術后,觀察組患者的TNF-α、hs-CRP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對比(x- ± s)
觀察組患者腸梗阻、腸道損傷、血腫、尿潴留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對比[n(%)]
腹股溝疝是指由于疝囊經腹壁下腹股溝管向體表突出所致的疾病,可進入陰囊。在腹外疝中,腹股溝斜疝占比超過3/4,對患者身心健康、生活質量均有較大影響。該病發生機制復雜,首先,鞘狀突未完全閉合是疝形成的一個主要原因,在疝囊的表面,可見筋膜組織包饒,一旦出現膠原代謝異常,例如分解代謝超過合成,則腹股溝管的結締組織減少,橫筋膜較為薄弱,增加病變風險[6]。同時,機械性腹內壓力升高也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礎,可導致腹膜、腹膜外脂肪突入內環,穿過腹股溝管。此外,便秘、過度肥胖等慢性疾病人群隨著機體功能的退化,腹壁組織逐漸衰退,膠原、羥脯酸水平下降,或受長期不良生活習慣影響,導致筋膜、腱膜退化,也會引起腹股溝疝。
以往臨床上主要采取開放式疝修補術治療,雖然能夠達到治療效果,但創傷較大,術后恢復較慢。近年來,微創外科技術已經成為腹股溝疝治療的重點方向,與傳統開放式手術相比,TEP 術式更加符合人體解剖結構,不需要進入腹腔,而是于臍旁作小切口,經腹膜分離至下腹壁,處理疝囊,并使用網片覆蓋疝缺口,可達到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與傳統疝修補術相比,TEP 的切口更加微小,因此可獲得更加理想的美觀效果,且術后疼痛更輕。以往有研究顯示,TEP 治療腹股溝疝的手術時間更短,住院時間更短,且術后并發生率為7.5%,明顯低于開放式疝修補術的25.0%。在本次研究中,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患者的出血量更少,手術、下床活動、住院等時間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觀察組患者的TNF-α、hs-CRP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腸梗阻、腸道損傷、血腫、尿潴留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也證實了TEP 具有微創、快速恢復、安全性高、炎癥反應輕等顯著優勢。
綜上所述,與傳統疝修補術相比,TEP 具有微創、快速恢復優勢,且術后炎癥反應更輕,并發癥更少,更具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