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鹽城市急救醫療中心 江蘇 鹽城 224000)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具有病情變化快、發病急、病死率高的特點,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及工作壓力的增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發生率不斷升高,其已對人類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影響[1]。臨床上多采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其可將患者的梗死相關動脈及時開通,降低患者的病死率[2]。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的治療療效具有明顯的時間相關性,有研究發現,在患者發病后2 h 內是搶救的黃金時間,對梗死血管進行越早的開通,就能夠挽救更多的瀕死心肌,其也就有更高的臨床效果[3]。而目前我國衛生資源不規范,我國基層醫療技術不規范,儀器設備缺乏,人們對急性心肌梗死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和防治意識均較差,從而延誤了救治時間,增加了患者死亡率[4]。因此為了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我院將互聯網聯合急性心肌梗死規范化快速救治體系用于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6 年1 月—2020 年6 月我院60 例急 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將2016 年1 月—2018 年5 月接診的患者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就診流程對患者進行救治),2018 年6 月—2020 年6 月接診的患者作為觀察組(采用互聯網聯合急性心肌梗死規范化快速救治體系進行救治),各30 例。觀察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齡61 ~73 歲,平均年齡(65.98±3.56)歲,對照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齡61 ~74 歲,平均年齡(65.28±3.3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歐洲心臟病學會關于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標準》中的相關診斷標準[5],心電圖不低于2 個相鄰導聯ST 段出現提高,患者存在典型的缺血性胸痛,且超過半小時,含服硝酸甘油后仍不能緩解,均行急診冠狀動脈造影,發現病變動脈狹窄不低于75%,血清肌鈣蛋白不低于0.5μg/L,所有患者均具有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適應證;排除標準:合并腫瘤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血液疾病者、有出血傾向者等。
對照組患者院外呼叫120 后,由急診車接診胸痛患者,待到達患者住所后,給予患者心電圖檢查、體格檢查、開始詢問患者病史,至醫院后根據傳統就診流程對患者進行救治,患者入院后先進行辦卡、繳費,護士填寫門診病歷,之后檢查18 導聯心電圖,測量生命體征,待確診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由醫師與患者溝通,簽署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知情同意書,最后進入導管室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觀察組采用互聯網聯合急性心肌梗死規范化快速救治體系進行救治,首先根據胸痛微信群及遠程急救系統,由我中心120 醫師、鄉鎮醫院醫師、網絡醫院醫師均可與全市胸痛中心進行在線交流、傳輸心電圖,做到對胸痛的及時會診、及時識別與及時接診;急救車內使用12導聯動態心電監護儀、血氧儀、血糖儀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同時將監測數據傳輸至全市的胸痛中心,由胸痛中心專家根據視頻、數據對患者情況進行提前會診,并給予急救指導,以使患者提前接受治療,同時對醫務人員進行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規范化救治流程培訓,優化其綠色通道流程,患者可先救治,后交費,從而減少候診時間,要求患者在首次醫療接觸后10 min 內完成心電圖檢查;之后開啟一鍵啟動機制,由急診科醫師開始一鍵呼叫,之后啟動導管室,繞過急診室將患者送至心導管室,縮短入院至球囊擴張時間低于90 min,縮短激活導管室時間低于30 min;術前要求患者口服300 mg 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經股動脈入路或橈動脈穿刺置鞘后,給予患者3 000 U 肝素,明確梗死動脈血管,若血栓負荷較重可先行血栓抽吸術,之后行球囊擴張聯合藥物洗脫支架植入術。
(1)對比兩組患者的救治預后指標及快速反應指標;(2)兩組均隨訪6 個月,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
采用SPSS 23.0 軟件展開分析與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療效預后指標及快速反應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療效預后指標及快速反應指標(x- ± s)
觀察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10.00%低于對照組3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比較[n(%)]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發生率不斷提高[6],其是一種致殘率及病死率不斷升高,患者發病后就診時間延誤是影響患者預后的主要原因,因此及早縮短患者的急診救治時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7]。本文分析了互聯網聯合急性心肌梗死規范化快速救治體系對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預后,以為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選擇合適的救治方式提供依據。
本文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救治預后指標及快速反應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觀察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顯著較對照組低,主要是由于互聯網聯合急性心肌梗死規范化快速救治體系可以較好地解決醫院間救治延誤、院內救治延誤時間等問題。其可將社區醫療服務中心、診所、120 救護車、基層醫院及胸痛中心連成急救互聯網,從而縮短了患者的入院時間,同時可以及早對患者進行監測、診斷,實現區域協同救治,規范了救治流程,做到了患者未到,信息先到,提高了救治效果,改善了患者預后[8-9]。
綜上所述,使用互聯網聯合急性心肌梗死規范化快速救治體系,可使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預后效果得到明顯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