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蓮
(丹江口市第一醫院 湖北 丹江口 442700)
CT 增強掃描是臨床常用檢查方法,通過靜注水溶性碘造影劑使受檢部位X 線吸收率提升,使病變組織與正常組織之間形成顯著差異。CT 增強掃描是臨床用于疾病鑒別、診斷的主要方法,可便于病灶檢出,有利于醫師對疾病類型進行鑒定[1-2]。在目前,CT 增強掃描得到廣泛應用,而CT 增強掃描因造影劑藥物的影響,可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不良反應[3]。隨著國家醫改政策的深入以及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也有了更高要求,使得臨床對于CT 增強掃描導致的不良反應加強了重視[4-5]。因此關于CT 增強掃描引起的不良反應,需要加強預防和處理。我院就預防性護理在CT 增強掃描患者中應用進行探討。詳細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9 月—12 月我院收治的100 例CT 增強掃描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 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其中男性27 例,女性23 例。年齡22 ~71,平均(52.31±6.12)歲。觀察組采取預防性護理,其中男性28 例,女性22 例。年齡23 ~73,平均(53.21±6.10)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者均接受CT 增強掃描;患者信息資料完整;患者在知情情況下加入研究。排除標準:妊娠期、哺乳期女性;伴有全身性皮膚疾病;伴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等;伴有腎功能不全;對碘過敏者的高敏體質;過敏性哮喘;48 h 內口服有二甲雙胍者等不能做增強CT。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對患者說明CT 增強掃描的事項要點,密切監測患者體征變化,檢查結束后30 min 若無明顯異常,則允許患者離開。
觀察組開展預防性護理,具體內容如下:(1)小組構建,建立預防性護理小組,小組由靜脈注射護士、64 排造影護士組成,加強對小組成員的培訓,包括綜合素質、掃描方法、溝通技巧、專業技能、責任意識,定期進行交流,探討有關CT 增強掃描方法、造影劑滲漏、不良反應等內容,并制定預防措施。
(2)評估,檢查前對患者進行評估,了解是否存過敏史,并對患者說明掃描檢查的意義、流程、事項要點,提升患者依從性。靜脈留置前選擇合適的血管,選擇血管直、彈性佳、容易固定的靜脈最好,并盡量保證一次穿刺成功。靜注期間觀察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應,包括腫脹、疼痛等,避免對比劑滲漏。
(3)健康宣教以及心理護理,告知患者、家屬有關CT 掃描的知識,并對患者存在的疑惑進行解答。在候診室設置有關CT 掃描知識、檢查流程的宣傳欄,候診室保持整潔安靜,確保檢查秩序良好。加強與患者的交流,穩定患者情緒,并對患者、患者家屬進行心理疏導,了解患者主訴,消除患者負面心理。
(4)不良反應預防,造影劑引起的不良反應中以過敏性休克最為嚴重,患者可出現多汗、面色蒼白、心率下降、血壓下降、意識喪失等。一旦發生不良反應,需及時開展治療,快速對患者不良反應嚴重程度進行評估,并監測體征指標。輕度患者可停止造影劑注射即可自行恢復,中度患者則需積極開展治療并加強觀察,重度患者則需聯合急診、麻醉等醫師配合開展急診。針對不良反應的預防,在檢查前需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過敏史,確定患者無檢查禁忌證,過敏體質者由醫師全程陪同,減輕患者心理壓力。靜脈的選擇需以粗直、彈性好的血管為主,老年患者需選擇前臂正中靜脈進行穿刺,嚴禁選擇屈曲不展的肢體部位血管。注射期間密切觀察患者反應,確定無不適、穿刺處無水腫等,完成注射后告知患者應用棉球對穿刺點進行按壓,減少滲出。
(5)規范造影劑注射,在開展0.9%氯化鈉溶液高壓試注射時需要對患者反應進行觀察,并依據實際情況對注射速度進行調節。若患者疼痛劇烈、滲漏等,則需及時停止注射,并予以患者安撫、后續護理觀察。高齡或病情較重的患者,則加強心電監測、血壓監測,并對造影劑注射速度、注射劑量進行調整。
(6)檢查后指導,完成檢查后進行半小時觀察,確定是否出現遲發性不良反應。鼓勵患者飲水,促進造影劑排出。若患者出現異常,則需及時告知醫師進行處理。若患者出現造影劑輕中度滲漏,則需將其患肢抬高,促進患肢回流,并應用硫酸鎂溶液(50%)進行濕敷,24 h后應用硫酸鎂進行熱敷,并做好工作交接。
(1)不良反應。記錄和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惡心嘔吐、蕁麻疹、發熱、頭痛等。(2)護理滿意度。自擬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由患者依據自身感受對此次護理工作展開評價,分滿意、較滿意、不滿意,滿意度=(滿意+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影像學檢查是臨床用于診斷疾病的手段,其常見技術包括CT、磁共振、超聲等,其中CT 技術應用廣泛[6]。CT 是應用X 線束、γ 射線、超聲波等技術,配合靈敏度較高的探測器對受檢者某一部位開展斷面掃描,其掃描快,且圖像分辨率高,在疾病檢查中具有較高診斷率。普通CT 在某些疾病鑒別中較為困難,此時則需要開展CT 增強掃描[7-8]。CT 增強掃描通過應用含碘造影劑與CT平掃在影像上的密度差值,從而對患者病變進行定位,為醫師臨床診治提供指導。造影劑在機體主要經腎排泄,容易使患者產生一系列不良反應,導致CT 檢查結果受到影響。增強CT 造影劑在臨床主要有兩種,其中1 種為低密度造影劑,原子量較低,比重較輕;另1 種為高密度造影劑,原子量較高,比重較大。造影劑的不合理注射也可導致患者過敏或造影劑外滲,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不良反應,甚至導致組織壞死,因此在CT 增強掃描期間,需要加強對各類不良反應的預防。
常規護理僅僅對患者進行事項要點的告知,護理措施缺乏個體性和針對性,效果不佳。采取預防性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不良反應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認為,我院針對CT 增強掃描導致的不良反應進行分析,發現造影劑可導致細胞膜滲透壓增加,引起蕁麻疹、低血壓等癥狀;另外操作者自身操作不當也可導致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甚至引起造影劑外滲。因此我院在開展CT 增強掃描的之前,對患者心理狀態、病情等予以評估了解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風險指出,并針對性開展預防護理,從而降低了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本次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認為,開展預防性護理,可使醫護人員掌握CT 增強掃描可能引起的不良癥狀,鍛煉醫護人員的預見性思維,從而使被動護理轉化為主動護理。預防性護理的開展使醫護人員掌握了患者的病史、禁忌證、適應證,配合心理護理,使醫患之間建立良好的關心,滿足了患者的心理需求,提升了護理質量以及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CT 增強掃描患者開展預防性護理,可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提升護理滿意度,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