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玉
摘 要:學術道德已經成為研究生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環,而如何扣緊這一環,不僅事關研究生自身素質和能力的發展,更對國家和社會創新性人才培養具有重大意義。此文旨在從研究生內生性建設出發,從其根本上重塑當代研究生的學術認知,學術情感,學術意志,從而激發其自覺的學術行為。達到知、情、意、行相統一的學術道德建設。
關鍵詞:學術道德 內生性建設 知情意行
研究生作為國家創新人才群體的重要一份子,肩負著科研攻關和創新發展的重大使命。如何做好以及正確對待學術,對科學創新性發展至關重要。這就需要學術主體從加強內生性建設開始,以思想意識發生根本改觀,來自覺指導學術行為。變被動為主動,化驅動為行動,真正帶著興趣和好奇,開啟學術的研究之門。
1 學術認知
談到學術,它是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熟悉在于,它貫穿于整個研究生學習生涯,陪伴我們始終。而陌生在于,為什么做學術?這個基本問題還沒有形成一個正確的認知。因此,需要回答好這個基本問題,形成正確的認知,才能指導我們做出正確的行為。
通過對研究生學術動機的觀察和了解,可以將其歸類為興趣與功利并存。研究生中不乏對科研真正感興趣的人,并立志于繼續攻讀博士來進行深入研究。還存在大部分研究生是為了將來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選擇工作的研究生,在心理和行為上出現不重視學術和科研的情況。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實踐活動,考公、考編上。為了達到畢業要求,拿到畢業證書,出現學術造假、學術誠信問題。此外,還存在部分研究生將學術作為評獎評優的手段,為了獲得獎學金,入黨,選擇多發論文、快發論文。為了達到快而多,花樣百出。選擇重金尋求中介發稿、論文掛名不相關重大課題、專家推薦送審等學術失范方式。顯然在為什么做學術研究這個基本問題上,已經迷失了方向。從國際來看,世界面臨前所未有之大變局,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較量從未停止,國際競爭激烈。從國內來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離不開科技這一第一生產力。這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青年的使命,這是國家和人民對我們的召喚。這是我們要做學術科研最重要的原因。正如北宋張載所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1]
2 學術情感
情感反映著我們對人和對事的態度、觀念,影響我們判斷和選擇,驅使我們做出行動。對學術的熱愛之情,驅使我們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正如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祖國的深厚之情,驅使我們把個人的小我和國家的大我相結合,真正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2.1 熱愛學術
達爾文說:“我之所以能在科學上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科學的熱愛,堅持長期探索。”熱愛是什么,它是激發我們動力和探索精神的源泉,是學術科研道路上的助產士。正是對學術科研的熱愛之情,達爾文才創造出引起歐洲和世界轟動的《物種起源》,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理論。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歷經多次失敗,才發現青蒿素。每一次科學技術重大突破的背后,都是數不清的失敗和不懈的探索。學術科研就是一個不斷試錯而積累經驗的過程。只有發自內心的熱愛,才能讓我們持之以恒,不斷探索。研究生在科研數據造假問題上的學術道德失范等行為,究其根本還是缺乏科研探索精神,面對實驗失敗不能堅持探索。而堅持探索的背后,則需要對學術發自內心的熱愛。
2.2 熱愛祖國
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新中國時期,偉大愛國科學家錢學森說:“如果中國人民說我錢學森為國家、民族做了點事,那就是最高的獎賞。我不稀罕外國榮譽。”他用一顆愛國的紅心,為我國國防尖端科技做出巨大貢獻。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研發疫苗半年白發變黑發。她用一顆胸懷祖國,反哺人民之心,為我國衛生醫療事業做出突出貢獻。從新中國到新時代,社會主義的蓬勃建設離不開這些偉大愛國科學家的貢獻。也正是愛國之情的驅使,讓更多的科學家自覺、自發的不斷奮斗。因此,要注重愛國主義教育,使身擔“研究”之責的研究生,發自內心的熱愛祖國和人民,從而踏實做好學術,踐行學術之德。
3 學術意志
馬克思說過:“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2]這也就是說,學術科研需要攻克艱難,才能夠取得成功。而這又極大的考驗著人的意志。這里所說的意志主要是學術意志,即為了遵守學術道德,做好學術科研,而要做出的努力,所需克服的困難。
3.1 自制力
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互聯網技術的極大發展,在給人們帶來幸福生活和便利的同時,也給學術科研帶來巨大的挑戰。一方面,以互聯網技術為載體的短視頻、游戲、各種直播的繁榮發展,吸引和占據了研究生大量的學習時間。另一方面,存在于網絡空間,以牟利為目的,涌現了各種代寫代發學術論文的機構,誤導和干擾了研究生對待學術科研的敬畏之心。面對這些來自外部環境的誘因,則需要我們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沖動,克服各種內外干擾,督促自己去執行正確的決定。約束自己的行為,提高自身的自制力。
3.2 堅忍性
“堅忍性也叫頑強性,是指長時間堅信自己決定的合理性,并能在行動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毅力的意志品質。”[3]在學術科研的道路上,我們常常會進行自我懷疑,懷疑自己的實驗方法,質疑自己是否可以取得實驗成功。特別是在經歷實驗多次失敗之后,我們會更加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合理性,陷入極大的痛苦和失望之中。此時,具備較高堅忍性的人,會堅定自己的目標,總結失敗的經驗,鍥而不舍,百折不撓,越挫越勇,直到實現目標。而與之相反的人,會在失敗的境況中,一蹶不振,消極萎靡,選擇放棄,甚至走向偽造實驗數據,學術造假的錯誤道路。
4 學術行為
如何做到知、情、意、行相統一的學術道德建設,關鍵在于行為,行為也就是實踐活動的開展。開展促進研究生學術道德的活動,需要從知、情、意三個方面著手。
4.1 學術道德教育的開展
關于學術道德的認知問題,高校要引起重視,并付諸實踐活動。可以將學術道德教育融入論文指導課,在講解論文寫作技巧時,穿插學術規范教育。使得學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時,樹立道德意識。可以通過事例教育,列舉身邊發生的某某高校學生學術失范行為,引導學生從中發現問題,認識問題,以起到警醒告誡作用。其次,可以組織大家學習與學術道德相關的法律法規文件活動,掌握文件精神,正確認知學術失范行為。此外,高校老師要樹立模范榜樣作用,率先遵守學術規范,營造積極向上的學術氛圍。并注意對學生的不良學術動機作出合理引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術動機。
4.2 “雙愛”之情的培養
“雙愛”即前文提到的熱愛學術、熱愛祖國。對于“雙愛”的培養,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特別是在青少年這個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建立和塑造的重要階段,要牢牢抓好這個階段。家庭教育主要承擔“打地基”的重要任務,要在講究方法策略的前提下,對青少年進行言傳身教,培養孩子高尚人格。學校教育包括文化知識傳承和創新科技人才的培養,要注重對學生進行集體教育,愛國教育,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社會教育則要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明白學術科研是為了解決生活問題,促進個人發展以適應社會需要。
4.3 意志品質的錘煉
良好的意志品質并不是與生俱來,而是通過后天鍛煉所得。首先要跳出舒適區,開展鍛煉意志品質的活動。如增強做事的目的性,對要完成的事情,定計劃、定時間、定目標、定標準,并嚴格按照這些制定完成,如果沒有完成,則要進行反思和總結,分析自己不能完成計劃的原因,如果是外在因素,可以思考下次如何避免。如果是內在因素,就要通過一定的方法進行自我處罰。處罰自己不能開展最喜歡的活動,來達到懲罰效果。還可以通過參加體育活動,由少到多的增加鍛煉量,從中培養堅忍的毅力。再者,可以向具有頑強意志力的人學習,不斷向他們看齊,鼓勵自己,鞭策自己。
5 結語
學術失范問題歸根到底是人這個主體所發生的問題,所以還要從內生性建設出發,尋求解決方法。人最難改變的就是自己,而一旦改變,則會帶來巨大的變化。從學術認知、學術情感、學術意志到學術行為。從了解到觸動,再到思考與行動,逐步上升逐步整合。最終形成知情意行相統一的學術道德建設。
參考文獻:
[1] 張載.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8.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頁.
[3] 《心理學》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