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軍
摘 要:高校資助育人模式是當今社會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提供的一項社會福利,幫助很多經濟困難的大學生順利地完成了學業。但是這項政策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無法達到理想的資助育人效果。本文從高等院校資助育人模式的發展現狀入手,分析了現階段高等院校資助育人模式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關的實施建議,希望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具體實施過程能有所改進。
關鍵詞:新時代下 高校資助 資助育人 模式探究
1 引言
在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全國高等院校積極落實高校資助育人體系。在此項政策的實施下,教育教學工作充分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幫助許多貧困家庭解決了上大學的資金問題,使他們順利完成大學階段的學習。但許多大學生在身心素質、道德修養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很多高校在資助育人的發展背景下,推出了一些資助育人模式,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2 高等院校資助育人模式的發展現狀
現階段,我國已經在高校建立起完整的資助育人體系,推出并實施了一系列的教育資助政策,給予經濟困難的家庭很大的幫助。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資助育人工作在高等院校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
2.1 公平原則缺失,貧困認定不真實
我國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主要有兩份中央文件依據,為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在家庭貧困認證依據方面,還缺少一些規章制度,貧困認定缺少可靠性。在政策的落實執行遇到問題時,也無法利用權威可靠的規章制度來解決問題。各高等院校的貧困認定標準都是按照國家的相關政策和標準來制定的,但在具體執行的時候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在貧困補助的申請方面,按照國家規定,應該在全部提交申請證明的學生中選出最需要貧困資助的學生。但在實際的選擇過程中,管理人員通常會根據自己對部分同學情況的提前了解而做出判斷,直接否定一部分學生,從而導致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公平性。
2.2 資助方式單一,育人模式有所欠缺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目的是幫助家庭貧困的學生解決高等教育的學費問題,將貧困補助金通過高校發放到貧困學生手中。大部分高等院校實現實質性資助的方式通常是分批次發放到學生的銀行卡,從而使貧困補助金起到真正的資助作用。經濟上的資助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學費、住宿費和基本的生活困難,因此會以金錢的形式發放給學生,但是高校資助育人應該更加注重資助育人,物質幫助只是一種表現形式。自卑、敏感是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很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應該更加關注這些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如今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大多數都是金錢上的幫助,形式簡單,資助育人工作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1]。
3 高等院校資助育人模式的實施建議
3.1 堅持公平公正原則,落實實際貧困調查
高等院校在開展資助育人工作時,必須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一旦摒棄了公平公正的資助育人原則,高校的名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公平公正的缺失會使學生對學校和社會產生不滿,認為社會不公。如此一來,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很難繼續下去,也不利于社會的發展。所以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一定要將公平公正貫穿始終,讓每一個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得到來自社會的幫助。現今大部分高校在選擇享受資助的學生時,一般會采取班內投票的方式。這種方法雖然可以體現公平原則,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就是投票時會摻雜著個人情感,無法準確認定貧困等級。因此,高校學生在進行投票時應該盡量尊重學生的個人實際情況,讓國家貧困助學金幫助到那些最需要幫助的同學,減輕他們的家庭負擔。
3.2 進行實踐教育,加強思想育人
首先,高校可以根據國家的相關政策,對本校的貧困認定標準和貧困補助規章制度做出合理的規定。在進行貧困認定時要對學生的消費情況進行調查,結合宿舍室友以及輔導員的評價進行合理的評判。其次,高校可以讓受到資助的大學生參與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體驗勞動與付出的辛苦,為社會做一些貢獻,認識到國家資助的來之不易。第三,針對貧困學生的心理自卑、虛榮心強等現象,高校可以改變資助的形式,將單純的經濟資助增加到心理幫助、能力培養的等多個方面,在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個人素質和個人能力[2]。
3.3 拓寬資助形式,強化素質育人
經濟資助只是資助育人模式下的一種有形的資助形式,但是高校資助育人更重要的是培養高素質、高能力的社會型人才。高校可以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勤工助學,校內兼職等工作崗位,一方面緩解學生的經濟困難,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對學生社會能力的鍛煉。其次要引導貧困學生積極參加志愿活動,鼓勵貧困學生體驗幫助他人帶來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積極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投身社會,服務社會,反饋社會。
4 結束語
高校資助育人模式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優秀的人才,幫助社會貧困家庭。這項政策不僅僅是在經濟上資助大學生,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生活上給予大學生更多的關心和引導。高校資助育人模式要以經濟幫助為基礎,引導和激勵學生注重個人專業能力的提升和個人道德素質的提升,不斷給予貧困學生鼓勵,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月, 曹鵬.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模式的探究[J]. 裝備制造與教育, 2020(2):21-24.
[2] 楊勁. 新時期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路徑探析[J]. 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 000(003):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