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曉強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以下簡稱“七一”講話)氣勢恢宏、觀點鮮明、思想深邃,既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題從4大時段系統展現了我們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也從9個方面擘畫未來美好光明前景的實踐路徑,歷史、現實和未來相互映照,是一篇具有歷史穿透力、理論概括力、科學預見力的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叭嗣瘛笔恰捌咭弧敝v話中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整篇講話全文7300余字,“人民”一詞出現了86次之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边@句話意涵深刻,揭示了兩個基本道理:一是,用通俗易懂的話語表達了人民是國家制度的決定性力量這一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在馬克思看來,“不是國家制度創造人民,而是人民創造國家制度”。作為上層建筑的國家制度,是基于人民這個基點建構起來的,這是現代民主制的精義所在、實質旨歸。恩格斯基于對英法兩國現代化發展歷程的考察得出這樣一個深刻的洞見:“在17世紀的英國和18世紀的法國,甚至資產階級的最光輝燦爛的成就都不是他自己爭得的,而是平民大眾,即工人和農民為它爭得的。”人類歷史發展的經驗表明,“并不是‘歷史把人當做手段來達到自己——仿佛歷史是一個獨具魅力的人——的目的。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二是,突出強調了人心向背、力量對比是決定黨和人民事業成敗的關鍵這一政治定理。無論是從歷史的視野還是從理論的邏輯分析,人民群眾都是創造歷史、推動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因素和決定性力量。對于人民的這種決定性作用,中國共產黨人始終銘記在心、呈現于行。譬如,毛澤東同志曾把人民比喻成“銅墻鐵壁”“土地”“上帝”等。作為中國共產黨根本政治立場的人民立場,體現了對人民創造歷史之決定性地位、決定性作用的深刻認知,體現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根本標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強調,中國共產黨“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這是由我們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價值理想所決定的。首先,利益集團是由因共同的具體利益追求而建構并試圖影響政治系統的社會政治團體,代表的只是部分社會群體、部分社會成員的局部性的共同的狹隘利益,而我們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其次,我們黨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而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邏輯是主導社會建構、運行、治理的根本性邏輯,社會公共權力聽命于、服務于并從根本上受制于資本,資本家而非人民群眾是社會的真正主人,因而資產階級政黨只能而且必須代表權勢團體的利益。再次,我們黨的章程開宗明義明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百年來我們黨始終與全體人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鹽同咸、無鹽同淡,從不謀求特權,從不代表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歷史。黨領導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是為人民根本利益而奮斗;領導人民開展抗日戰爭、趕走日本侵略者,是為人民根本利益而奮斗;領導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是為人民根本利益而奮斗;領導人民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變一窮二白的國家面貌,是為人民根本利益而奮斗;領導人民實行改革開放、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樣是為人民根本利益而奮斗。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為人民謀利益、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而拼搏奮斗,因而得到人民的廣泛擁護和鼎力支持。任何想把中國共產黨同中國人民分割開來、對立起來的企圖,都是絕不會得逞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尤其是邁進新發展階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我們要永遠保持共產黨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使黨與人民的心貼得更緊。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人民奮斗出來的。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壯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勇毅開拓并接續前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緊緊依靠人民,進而得到人民的鼎力支持。無論是漢代王符所言的“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還是明代馮夢龍所說的“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都鮮明喻示,任何一項事業的成就,都必須有眾多力量的支撐。人民是我們黨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奪取政權、長期執政的堅強后盾。贏得人民信任、獲得人民支持,黨就能克服任何困難,就能無往而不勝。
“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必須一以貫之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毛澤東同志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忘記了人民,脫離了人民,我們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一事無成。尊重不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承認不承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是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之間的“分界線”“分水嶺”。改革開放很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強調必須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挑戰,只要有人民的支持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越不過的坎。只有把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統一起來,才能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必須充分信任人民、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每一次重大關頭、每一個關鍵階段,我們黨都始終緊緊依靠人民跨溝邁坎、戰勝險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是人民群眾浴血奮戰出來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就是人民群眾干出來的,改革開放的歷史偉劇是億萬人民群眾主演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變革、歷史性成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鄧小平同志曾說過:“改革開放中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群眾在實踐中提出來的……是群眾的智慧,集體的智慧?!备母镩_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面對新時代新發展階段的新使命,必須把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作為源頭活水,放手支持人民群眾大膽實踐、探索、創新,及時發現、總結、推廣人民群眾創造的成功經驗,并使之上升至理論、政策和制度層面,把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引導好、保護好。
“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人民有著無盡的智慧和不竭的力量。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愿、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領導藝術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的實踐沃土之中,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營養和力量。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只要深深扎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我們黨的執政基礎必將堅如磐石、安如泰山。
“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必須使人民成為“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疤煲曌晕颐褚?,天聽自我民聽。”以什么為標準、用什么來衡量,實質上是一個對誰負責、讓誰滿意的問題。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黨,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就要堅持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習近平總書記曾告誡道:“如果自詡高明、脫離了人民,或者凌駕于人民之上,就必將被人民所拋棄”,“這是歷史發展的鐵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把人民視為黨的工作成效最高的裁決者和最終的評判者,從根本上為全黨明確了由誰來檢驗社會發展和黨的執政水平、執政成效的問題,深化了共產黨人關于“為了誰”問題的認識,充分彰顯了我們黨一以貫之的人民至上價值取向。
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的一個本質特征是,在深刻批判社會內部兩極分化和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諸多不平等的基礎上強調堅守以勞動為本、以人民為中心,致力于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特別強調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充分彰顯了他深厚的人民情懷和深切的歷史擔當。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和一以貫之的價值關懷。在革命、建設、改革不同歷史時期,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始終為實現人民共同富裕不懈奮斗。毛澤東同志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提出了我國發展“富強”的目標,并指出“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明確昭示了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之間的內在統一性,為國家發展注入了社會主義的基因。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共同富裕與社會主義之間的本質性聯結,認為其是“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江澤民同志把實現共同富裕視為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特征”,并強調“絕不能動搖”。胡錦濤同志也多次強調要使改革發展成果讓“全體人民共享”。在長期努力的基礎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鮮明特征,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新時代,我國人民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共享水平顯著提高,特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成果,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取得歷史性成就,在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新的堅實步伐。
實現共同富裕,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各個層面。黨的十九大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此基礎上提出要“堅持共同富裕方向”“扎實推動共同富?!?,并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我們要緊扣新發展階段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的新變化,全面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我們黨百年來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進行的一切斗爭、作出的一切犧牲,都是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七一”講話的要求,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守住、守好“人民的心”,緊緊依靠人民戰勝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更加輝煌的業績。
(本文作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