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振江
“廉恥”,作為中國傳統社會基本價值規范中的核心內容,有較為廣泛的文化認同。“廉”在古漢語中的本義是指堂屋的側邊,由于“堂之側邊”的特點是平直、方正、有棱角,因而“廉”又被引申為正直、方正、干凈、不貪、節儉等一系列道德的含義。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種恥感文化,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基因。儒家強調“恥”意識是道德的基礎,并把“禮、義、廉、恥”稱為四德,作為修身處世的鏡鑒。孔子的弟子問他“士”的標準,孔子說“行己有恥”。起一惡念便生羞恥之心,行一惡事則必速止而懺悔,所以孔子有言:“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孟子講“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他認為“恥之于人大矣;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恥可以全人之德。”由于恥感文化能使人從內心控制自己的行為,因而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時俗的道德品格,其具體內涵就是指廉潔正直、守志不辱的人生品行。知恥方為大丈夫。《大學》中有傳統知識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徑,即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的誠心、正意,就是明乎所恥,就是“三省吾身”,反思有何不妥之處。

“物恥足以振之,國恥足以興之。”《管子》一書提到:“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古人認為,如果失去了禮、義、廉、恥這“四維”,國家必將覆滅。儒家不僅早就認識到恥感在指導和制約人的行為、引導社會風氣等方面所起的作用,還將其視為修身齊家、安邦治國的有效手段。清代學者王豫在《蕉窗日記》中所言“士不可一刻忘卻恥字”;南宋大儒朱熹言“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清代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提出“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士不知恥,為國之大恥”。這些無一不是心系社稷蒼生的嘉德懿行。
在古代,許多政治家都把知恥以崇廉奉為官箴。評判一個官員是否稱職的標準,廉與恥常常放在一起來加以運用和考量。北宋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說:“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一針見血地指出:“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宋代名臣包拯以剛正不阿而聞名古今,平生最痛恨貪腐,《包孝肅公家訓》云:“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他立下家訓告誡后世子孫,凡做官貪贓枉法、以權謀私的人是家族的恥辱,活著不得入家門,死了不得葬到祖宗墳地。
知廉恥,是為官者最應具備的官德。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判史三年時間,不取百姓一錢一物,名聲頗好。離任還鄉后,發現自己在杭州做了一件錯事,即在游天竺山之時帶回了兩片喜愛的石頭。他說:“如果都像我這么做,長此下去,那天竺山不就山將不山了!”為此,他明恥之心油生,深感對不起杭州,對不起天竺山,低頭寫下自省詩,反思自我,警示后人。“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在白居易的詩中,可窺見這樣的知恥之心:“月慚諫紙二千張,歲愧俸錢三十萬”,“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一個古代官吏知恥知足知止的風骨,躍然紙墨間。
元代名臣張養浩在《為政忠告》中說:“名節之于人,不金幣而富,不軒冕而貴。士無名節,猶女不貞,則何暴不從,何眾不附,雖有他美,亦不足贖也。故前輩謂爵祿易得,名節難保。爵祿或失,有時而再來;名節一虧,終身不復矣!”士人的名節非常重要,官位財富丟了還可以再獲得,而名節一旦有虧就畢生難復,也是以恥辱之心激勵官員廉潔從政。
馬克思曾指出:“恥辱就是一種內向的憤怒”,“恥辱本身已是一種內在的革命”。從這個角度說,知恥是個人化的活動,是不假外力、置身人后時的自我砥礪。歷史上,很多官員為官清正,告老還鄉時兩袖清風,并非那個時候的制度比現在更健全完善,而是有一個羞恥心的問題。現在更多的可能是只畏病怕死,少廉寡恥,而不怕群眾戳脊梁骨。有的黨員干部手中一旦有了權力,就把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黨性原則、法規紀律等統統拋諸腦后,不能正確對待義與利、己與他、權與民、物質享樂與精神享受等重要關系,攀緣邀譽、竊位弄權、毫不檢點,不僅喪失了共產黨人應有的品行,也缺失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和操守。
毛澤東同志曾針對劉青山、張子善貪污問題提及官員的“廉恥”問題:“我建議重讀一下《資治通鑒》。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之不國。如果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國家還沒有辦法治理他們,那么天下一定大亂。”指出黨政干部要有廉恥心。
知恥,是一個內化的活動,無需外在的張揚外露,更多是良知的進退取舍。許多功勛卓著的老一輩共產黨員身上,有著共產黨人的堅強黨性和原則,同時也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電影《焦裕祿》中有這樣的鏡頭:焦裕祿一到蘭考,正值無數災民“大逃亡”。此情此景,使這位新上任的縣委書記百感交集,他對縣委一班人說:“黨把這個縣36萬群眾交給了我們,我們不能領導他們戰勝災荒,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正是這位有著“知恥”之心的縣委書記,抱病帶領全縣干群奮力拼搏,終于征服風沙、鹽堿和洪澇這三大災害。可謂:“知恥者,近乎勇”;為官知羞,惠澤于民。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談到了張伯行廉潔從政的故事:“蘭考歷史上出了一個有名的清官張伯行。他歷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禮部尚書,為謝絕各方饋贈,專門寫了一篇《卻贈檄文》,其中說道:‘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我看,這也可以作為一面鏡子。”
“廉恥之心,立人之大節”。懂得羞恥、心懷敬畏,才有所畏懼、有所約束;忘記了黨性政德,必然會失去應有的風范和氣節。黨員干部要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自己的節操,明紀自守、懷德自重,弄清楚富貴難盡頭、物欲無止境、黨內有規矩、人際有底線的道理,做到心有所守、身有所循、行有所止,做人不逾矩、辦事不妄為、用權不違規,“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不斷涵養正氣、淬煉思想、升華境界,做一個知恥崇廉、一塵不染的人。這不僅是立身之本,更是從政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