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春瑜

標題導演簡介導演韓赤飛,中國籍編劇、導演 ,蒙古族。先后就讀于中國警察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后在北京電影學院進修導演專業。
4月20日前后,有朋友打聽到我們在做一部電影叫《青春之駿》,便問我,導演和演員都有誰?我說,編劇導演是一個人,叫韓赤飛,演員李倉卯、劉若青.......朋友打斷了我的話,他這樣回答我:
“‘拍的人沒啥名氣,‘演的人也沒啥名氣,沒什么興趣。”
我不得不承認,他說得沒錯,但是我反問他,你有沒有看過一部電影,叫《童年的收音機》?他說他確實在中央六套看過。我又問他,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五四浮雕你有沒有看過?他說他也看過。
“那很好,雖然都沒什么名氣,但馬駿烈士和韓赤飛導演,你其實都算認識,馬駿是五四浮雕上振臂高呼者的人物原型,是早期的北京市委書記兼組織部長,他的烈士墓就在日壇公園,而《童年的收音機》就是韓導編劇導演的作品。”
不久前,我和韓導聊了聊關于他拍電影的故事。
在中國傳媒大學上學的時候,韓導看了很多片子,但是他總覺得,如果是自己來拍,要拍得比他們好。從那時開始,韓導開始寫自己的第一個劇本,剛寫好劇本給人看,馬上被看中了,還得到了一個拍攝指標,但最終,這部故事片的指標并沒有進行拍攝,但收到了退稿費,在當時那是一大筆錢,讓韓導很震驚。就這樣,20多年里,韓導經常幫別人寫東西,幫別人導東西,也不熱衷掛自己名,也很少參加任何的活動。
“這公平嗎?”我曾不解。韓導全然不在意,影視圈的光環下,無需他的身影,只想做好自己的影視作品。我只能理解為,在創作的過程中,韓導已經得到了想要的東西,一種與名利不相關的東西。
雖然韓導沒有掛名的作品很多,擁有自己署名的電影也還是有不少的:《童年的收音機》《八十一枚金幣》《列兵大學生》《柳月彎彎》《憨警故事》《格桑梅朵》《最后的和弦》,等等。“五個一工程獎”不論,有多部作品在豆瓣都擁有8分甚至8分以上的評分。可惜,反映小眾群體的小成本故事片,終究難以走入更加廣泛的視野里。
在韓導看來,好電影不是和大制作畫等號,而是在于它是否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震撼心靈的,往往就是平淡生活中那些個微渺的細節,這個外表粗糲、精于刑偵的北方漢子,更多的是在孩子們的世界里保留了善與美的品質,透過這些傳神的個人,甚至群體,折射出當代成人的心里現狀,以善動人,以美成片,雖不夠驚艷,但足夠走心。
2021年開始正式公映的電影《青春之駿》,韓導仍然沒有起用明星,仍然不是主流商業影片,仍然是小成本影片。韓導說,他做電影,一定要選擇最合適的演員來詮釋角色,極致的故事產生的效果遠遠超過明星的感召力。
此外,“電影永遠是用人性的力量去引導,而不是用花哨的行文和特效炫技去喧賓奪主”。
提及《青春之駿》,韓導對我講,拍攝一個革命先烈的故事,首先,應該從一個真正“人”的角度去審視革命先烈。在他看來,美國電影都是“紅色電影”,凸顯的都是美國精神,但“我們中國電影人在彰顯紅色先烈個性方面,做的很多都是形式大于內容的東西,我們真正要做的,應該是挖掘紅色人物內心的東西,是他們的人性的光輝和信仰的東西,在這方面,我們做得不夠好”。
《青春之駿》摒棄了試圖通過一種模型重新解構紅色電影,選擇還原一個人,展示出一個人為什么能成為一個革命者、一個信仰者。從人的角度來講紅色故事,才能讓人感悟到英雄所處的時代環境和他的精神品質,而不至于讓紅色電影成為口號式的宣教式的東西。“只想做最有營養的作品。只有這樣,作品才具有相對綿長的生命力。”
當問到韓導拍攝這部電影的初心時,韓導告訴我,馬駿烈士犧牲得太早了,這樣偉大的英雄,是不該被忽視和埋沒的,電影能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馬駿,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