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發軔,空間技術專家,神舟飛船總設計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顧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名譽院長 ,博士生導師 。主持了東方紅一號、東方紅二號、東方紅三號的研制工作,神舟號飛船的總設計師。獲得2019年度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獎項。2020年4月被聘為"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
無垠的太空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探索太空是人類共同的追求。有科學家認為,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會永遠躺在搖籃里,而需要不斷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當今時代,航天能力被視為一個國家強大與否的重要標志。我國第一顆導彈“東風二號”、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第一艘飛船“神舟一號”、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在我國的航天發展史上,有很多個“第一”,都與他息息相關。他,就是戚發軔!2019年,戚發軔院士獲得2019年度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獎項。2020年9月,他獲得“最美教師”榮譽稱號。
戚發軔(1933.4.26~),遼寧省大連(原復縣)人,我國空間技術專家、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現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神舟”號飛船系統總設計師、“烽火”一號衛星通信工程總設計師,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作為中國知名空間技術專家和衛星工程技術學科帶頭人,他多年來為中國空間技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國際宇航界與中國在航天領域合作打下了基礎。戚發軔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等。2000年,他獲中國工程科技獎;2003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進步獎中的技術科學獎。
戚發軔是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的見證者和參與者。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將中國第一位宇航員楊利偉送上太空,正是戚發軔在“神舟五號”發射任務書上簽字。戚發軔在主持“神舟”號飛船時制定了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總體方案,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完成了中國首次載人飛行。
戚發軔1933年4月26日出生于遼寧省復縣(現大連市瓦房店市)的一個農民家庭。5歲時跟隨家人遷往遼寧大連。1945年,蘇聯紅軍解放了大連。在戚發軔的第一堂中學課上,老師告訴他們:我們的祖國叫中國,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有四萬萬同胞,我們有長江、黃河、長城、泰山……“中國!中國!”戚發軔滿含熱淚喃喃地念著,他仿佛一下子明白了很多事。
放了學,他飛跑回家,對著爹娘大喊:“我是中國人!”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距大連不遠的丹東、沈陽都遭到了敵軍的轟炸。大連由于擁有強大空軍的蘇聯紅軍駐扎在此,得以幸免。那時,正在讀高中的戚發軔經常去碼頭幫忙運送從朝鮮戰場下來的傷員,這些傷員大部分都是因遭到美國飛機的轟炸而缺胳膊缺腿,慘不忍睹。觸目驚心的場面讓戚發軔強烈地感到:“以前的中國不強大,被日本占領,變成亡國奴。那么有了國家,國家不強大,仍然受人家欺負。”當時他就下了決心“以后一定要造飛機,使中國強大起來不再受欺負”。
1952年大學統一招生,19歲的戚發軔報考了清華大學航空系(實為北京航空學院,在清華大學內授課)。其實,他這一生一共就填報過這一次志愿,三個志愿選項都填報的航空專業。1957年9月,大學畢業后戚發軔被分配到成立不久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這是新中國第一個為研制導彈和火箭而成立的研究院,時任院長的錢學森親自給他們主講《導彈概論》。
1958年,前蘇聯允許參加研究導彈的年輕人可以到莫斯科茹科夫斯基航空軍事工程學院學習,后因兩國關系惡化,蘇方借口不接收現役軍人,拒絕他們入學,戚發軔等人便脫下軍裝,準備通過高教部去莫斯科航空學院學習。但是不久,前蘇聯方面通知,別人都可以去,只有戚發軔不能去,因為他是研究導彈總體技術的。
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戚發軔參與了中國第一枚仿制導彈“東風”一號的研制工作。由于中蘇關系繼續惡化,不久前蘇聯專家也全部撤出中國,并帶走了所有資料。當時首枚導彈“東風二號”已經在研制中,在備受打擊的同時,戚發軔等人清醒地意識到:“靠別人靠不了,只能靠自己。”可是,中國自行設計的“東風二號”1962年發射時卻以失敗告終。兩年后,“東二”成功發射。同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兩彈結合成功。接下來的“東風四號”“長征一號”,戚發軔參加了結構和總體設計工作,都成功發射。

“神舟之父”戚發軔
1967年,戚發軔調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從事衛星和飛船的研制,先后擔任副院長、院長;1983年擔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院長;1992年擔任神舟飛船總設計師之職。2015年,他參加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電視公開課《開講啦》。2020年4月,戚發軔被聘為“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事實上,從1956年錢學森向黨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到1999年我國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天,再到 “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對接遨游太空,中國一代代航天人不息奮斗、薪火相傳,在航天道路上探索60多年。
位于北京海淀區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是孕育中國航天高科技人才的搖籃,從1956年建院開始,先后研制出了人造地球衛星、載人飛船和空間探測器等一系列用于開發太空的航天器。在這過程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幾乎沒有錯過每個重要節點:導彈研究、運載火箭研究、衛星研究,再到神舟飛船的總設計師。只要是國家需要的地方,他都克服困難、擔起重任。究其原因,戚發軔說,人生最大的愛是愛國,只要有了這么一個信念,什么事都好處理了。
登天的路,有想象不到的艱難。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設想的提出,是1958年在黨的八屆二次會議上,毛主席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此前一年,蘇聯發射了人類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一時間轟動世界。20世紀60年代末,三十出頭的戚發軔接到任務,加入“東方紅一號”衛星設計團隊,主抓地面實驗方案。當時,由于國外的嚴密封鎖,中國的研制人員連衛星長什么樣都不知道,最基本的研制條件也不具備。“當時沒有先進的計算機,我們就用手搖計算器算,用手一筆筆地記;在紙上畫圖紙、爬格子,是設計師的必修課;沒有低溫實驗室,我們就去海軍的冷庫做,出來的時候,塑料鞋子都被凍裂了。”為實現航天領域“零”的突破,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戚發軔與老一代科學家們攻堅克難,想盡一切辦法戰勝困難。
其實,戚發軔在主持“東方紅一號”(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研制工作時,提出完整的地面實驗方案,為保證發射成功做出貢獻。在主持“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研制工作時,他提出并建立了衛星可靠性設計規范,為提高衛星可靠性做出了有益的工作。在主持“東方紅三號”第二代通信廣播衛星時,戚發軔采用公用平臺和模塊化設計原則和多項新技術,不僅使中國通信衛星上了一個新臺階,并為后續衛星研制提供一個技術成熟的公用平臺。作為總設計師在解決衛星和飛船研制過程中的重大工程技術問題上,他發揮了指導和決策作用,做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
1968年2月,專門負責衛星研制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式成立,戚發軔被當時負責衛星總體工作的孫家棟“點將”,與另外17人一起經聶榮臻元帥親自批準調入研究院,成為自行研制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技術負責人之一,人們將他們稱之為“航天十八勇士”。那一年,戚發軔才35歲。然而,登天的路,有想象不到的艱難。中國的航天事業,是在戚發軔這一批年輕人摸索中發展起來的。每走一步都意味著無數艱辛的付出。當時的條件十分艱苦,就連試驗條件也簡陋至極。“東方紅一號”的4根3米長的天線,是收縮式的,上天后要靠自旋甩開,輕了甩不開,重了又會甩出去,地面試驗既需要一定的場地又很危險。戚發軔他們只有在一個破庫房里進行試驗。身手矯健爬上房梁,騎在上面觀察。戚發軔和別的同事則拿塊包裝箱蓋子擋著自己,從木頭的裂縫里往外觀察,一邊躲閃一邊記錄。
為了搞衛星研究,他和團隊的同事們一起晝夜兼程。因為長期奮戰,他勞累過度昏厥過去,醒來后休息一下又開始了攻關;闌尾炎穿孔,疼痛無比,他努力忍住也不下“火線”。1970年4月24日9時35分,“長征一號”載著“東方紅一號”直上云霄,中國人自己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啦。直到今天,戚發軔對這個日子還記得清清楚楚。因為“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寫下了中國航天歷史上的一個偉大輝煌,它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宇宙空間,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制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此后,戚發軔先后擔任“東方紅二號”衛星、“東方紅三號”衛星和“神舟”系列飛船中前五個的總設計師。
1992年,黨中央正式批復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隨后載人飛船立項,戚發軔被任命為神舟飛船總設計師。1999年11月20日,我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成功發射,邁出了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2001年1月10日,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神舟二號發射成功,飛船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也有了新的提高……
2003年,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航天員楊利偉在軌飛行14圈,圓滿完成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由此,中國成為繼蘇聯和美國之后,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那一刻,許多人都激動地流下了眼淚,戚發軔卻平靜如常:“我們花了11年時間,沒有把握,不會把楊利偉送上天。”據他介紹,除了在地面上做過無數次試驗外,載人航天設計研制團隊還做了四次無人試驗,對“上天”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反復修正。“為了保證航天員的安全,我們設想了100多個故障,并且都做了預案——當然,最終那100多個預案一個也沒有用過。”在戚發軔看來,載人航天精神的核心是“特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
當火箭發射、飛船升空,在地面上做準備工作時的任何一個微小失誤,都可能導致任務失敗、航天員殞命。戚發軔說,在中國航天領域,他是失敗次數最多的工程師,但是他把失敗都留在了試驗上。他曾在演講中說:“中國的航天事業起步晚,但是我們發展快!我們不怕輸在起跑線上,很可能我們在起跑線上表現不那么完美,但是不要怕,人生、事業是馬拉松。”
他是失敗次數最多的工程師,但是他把失敗都留在了試驗上。
天是什么?為什么各個大國都要“上天”?天是人類生活的第四個環境,國家主權的第四個疆域。上天除了延伸國家的主權范圍之外,更重要的是尋求資源、尋求人類能夠生存的環境。天上有三類資源:“軌道資源、環境資源和物質資源”。它能夠在地球資源日益枯竭的當下,解決人類未來發展的問題。
中國是繼美國、蘇聯、法國、日本之后,第五個有了“上天”能力的國家。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衛星重達173千克,重量比前四個國家發射的衛星重量加起來還要重,中國擁有了進入太空的能力。從那時起,我國的運載能力越來越強,現在已經可以把25噸的有效載荷送到近地軌道,跟發達國家平起平坐。
戚發軔的航天精神由24個字概括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于攀登”,其中的核心是“自力更生”。戚發軔認為,有三個日子我們應該記住。第一個是1970年4月24日,是中國第一顆衛星上天的日子,因此,我們把4月24日定為中國航天日;第二個是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象征著中國太空事業向前邁進一大步;第三個是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探月衛星首次實現繞月探測,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

戚發軔院士給香港青年講航天故事(第一排中間為戚發軔院士)
1992年,我國正式批復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隨后載人飛船立項,戚發軔被任命為神舟飛船總設計師。那一年他已59歲。除了年齡因素,載人航天的人命關天,讓戚發軔倍感壓力,因為這對技術可靠性、安全性要求特別高。“我去蘇聯看過他們發射載人飛船,發射時總設計師是要簽字的,表示一切都準備好了,航天員一定可以安全返回的。我就在想,將來送我們自己的航天員上天之前,我能說這句話、簽這個字嗎?”但戚發軔最終還是接下了重任。隨后的11年,他帶領團隊做了無數次地面試驗,還做了四次無人飛船試驗,對“上天”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反復修正。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社會的進步就是靠科學來推動的。很多接觸過戚發軔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作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元老、“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飛船的總設計師,只要聊起航天,他就有很多話說。有人說,戚發軔是新中國航天事業的一部簡史,他見證了新中國航天事業的每一次輝煌。戚發軔展望未來:“希望到2035年,我國航天事業能進入強國行列,這靠什么?靠精神。”偉大事業都始于夢想、偉大事業都基于創新、偉大事業都成于實干。戚發軔經常激勵青年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國家、事業甚至個人要想發展、強大、超過別人,靠不了別人,只能靠自己。
從“東方紅一號”升空到現在,我國航天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穩、邁得遠。早日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就需要弘揚戚發軔這種敢于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兩彈一星”精神;這種精神,就是不管條件如何變化,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編輯 宋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