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
本文主人公
2021年5月12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來自全國的5位優秀青年黨員代表圍繞“新時代青年的青春擔當”,和大家一起分享了他們的奮斗故事和青春風采。安徽省蒙城縣許疃鎮土橋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盧毅說:“世界那么大,都想去看看;農村那么廣,一起闖一闖!”
鮮為人知的是,盧毅決定第二次參加扶貧工作時,剛分到縣城機關工作不久,一些村民見到盧毅后,說的最多的話就是:“懷孕還下來扶貧,她這肯定是來鍍金的!”毫不在意的盧毅,把心思用在了工作上。如今的土橋村,不僅建檔貧困戶全部脫貧,還擁有4家企業,村集體經濟收入更是高達119.3萬元。
2021年5月28日下午,盧毅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說到工作,她笑容燦爛,激情飛揚,滔滔不絕;說到家庭和孩子,她愧疚得泣不成聲……
1990年6月,盧毅出生在安徽蒙城農村。盧毅的父母都沒什么文化,但卻非常善良,盧毅說:“我今天的好心態,樂觀開朗,跟我父母的教育密不可分。”
高考前夕,父親對盧毅說:“考完了,回來我給你做面條吃。”帶著輕松愉悅的心情,盧毅走進了考場,并被安徽師范大學錄取。
讀大學時的盧毅,積極追求上進,不僅專業知識扎實,還自學了很多課外知識。畢業前夕,大家都為自己的工作暗自發愁,盧毅原本打算去偏遠地區支教,但考慮到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就放棄了。正在這時,安徽省發布了第6批大學生村官選拔考試,多年前的一個畫面在盧毅的腦海閃過。
那是盧毅小時候的一個春節,雪下得特別大,原本打算和父母一起去接奶奶來過年,因大雪封路,無法前行。奶奶已經80多歲高齡,孤身一人在家,父母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走投無路之下,便打電話到村里,讓村干部幫忙照顧一下奶奶。從那以后,奶奶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共產黨的干部好,對老百姓真的沒話說。”
從那以后,盧毅經常悄悄對自己說:“長大以后,我也要加入中國共產黨,幫助更多像奶奶這樣的人。”所以,當盧毅得知村干部考試的消息后,第一時間報了名。
可喜的是,盧毅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考試,并被分配到蒙城縣小辛集鄉城西村,擔任村主任助理。剛到村里工作的盧毅,也不知道從哪兒干起,天天跟著村干部去做清潔工程。
那時的盧毅,還天天化妝,穿著高跟鞋去干活,然而撿垃圾時,鞋跟經常陷入泥地里。盧毅想到了小時候的農村生活,她的鞋也從高跟鞋變成了平跟鞋,再到后來的運動鞋。一連多天,盧毅都在干著又臟又累的活,天天晚上下班后,都累得腰酸背痛的。
困難一個接著一個,似乎要考驗盧毅對待這份工作的決心。清潔工程剛結束,“秸稈焚燒”任務又來了,盧毅被劃分了責任區位。為了做好工作,盧毅片刻不離地盯守著。
壓力加上辛勞,讓盧毅終于病倒了,她回到家里,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失聲痛哭起來。她想著大學同學有的在報社工作,有的在大型企業就職,偏偏自己在這落后的鄉村里,天天干著瑣碎的臟活,她不知道這份工作的意義是什么、前途在哪里。
父母發現了女兒的反常,他們等盧毅心平氣和之后,走進女兒的房間,和盧毅進行了一次長談。父親說:“電視上也經常播放優秀的大學生村官,我的女兒這么優秀,我們相信你可以干得很好。如果你真不想干,我們也支持你的選擇。”
思想上的包袱清除后,盧毅買來書籍,開始系統學習崗位的職責和意義,并開始思索如何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做出精彩。
盧毅看了一些優秀大學生村官的事跡,并堅持讀原著、悟真理,系統地學習了農業農村、產業發展、法律法規等方面知識。盧毅告訴記者:“要想了解你所在村里的實際情況,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深入一線走訪調研。”
剛開始時,盧毅和村民打招呼,遇到客氣點的會微笑一下,或者點個頭,有的村民對這個陌生的小姑娘視而不見。遇到這樣的村民,有了強大心理建設的盧毅便主動走上前去,和村民拉家常,熟識以后,盧毅就會在聊天中宣傳黨的政策。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懷有多少真情。走得多了,盧毅對村里的實際情況開始有所了解,每天晚上回到家里,盧毅還要對走訪的情況進行記錄,她說:“我覺得做大學生村官就是要做到,邁開腳,張開嘴,膽大,心細,臉皮厚……”
在群策群力下,2014年,蒙城縣土橋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全村的土地全部流轉給了合作社。盧毅對合作社抱有很大的期待,她希望通過合作社這個平臺,不久能保障村民的最低收入,還能增加就業崗位。
然而,合作社在實際的運行中,困難重重,一些農作物在生產出來以后,如何銷售出去?這成了困擾合作社的一大難題,盧毅和村干部們想了很多辦法,有針對性地解決了許多實際難題。
在扎實推進村里工作的同時,盧毅積極向外界學習,并參加了很多學習和比賽,相繼獲得“蒙城縣優秀青年”“亳州市十佳大學生村官”等榮譽稱號。
因為表現優異,2016年底,盧毅被分配到蒙城縣數據資源管理局工作。從偏僻的農村,一下子成為縣城機關工作人員,盧毅的華麗轉身讓人贊嘆不已。不久,盧毅和在縣城從事律師工作的男友結為夫妻。
有一天,盧毅回家吃飯,母親這才對女兒說:“你的婚姻大事總算解決了,女兒,你不知道,你在村里工作時,我托人給你介紹過對象,別人一聽說你是大學生村官,人家連面都不肯跟你見。你不知道我當時有多傷心。”盧毅說:“媽,這事我怎么一點也不知道啊?”“那時我哪敢跟你說啊,怕打擊你的自信心。”母親說道。
2018年3月,已經懷有身孕的盧毅,得知縣里鼓勵有扶貧經歷的同志再次下鄉扶貧時,盧毅的熱血瞬間沸騰了。當晚,她將想法告訴了家人,立刻就被潑了一盆冷水:“你一個女同志瞎折騰什么呀?安心把孩子生下來就行了……”看到家人不支持,盧毅也就沒敢再提此事。
可后來的一個電話,徹底堅定了盧毅下鄉扶貧的決心。那天,剛下班的盧毅接到一個小女孩的電話:“盧老師,你怎么好長時間都不來教我們了?”原來,打電話的是盧毅在做大學生村官時去學校教過的一個小女孩。當盧毅說:“老師工作調整了,近期可能都不會去了。”女孩懂事地說了一聲“哦”,盧毅聽出了女孩的失落……
掛斷電話,幾年間在農村工作的過往,如放電影般在盧毅的腦海中閃現。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激勵大學生村官,要熱愛基層,扎根基層,讓農民受益,讓青春無悔。第二天上午,盧毅毅然報了名,后來被分配到了許疃鎮土橋村。
“懷孕還下來扶貧,她這肯定是下來鍍金的!”這是盧毅剛下村時聽到頻率最高的一句話。面對質疑,盧毅覺得行動才是最好的證明。
此時的盧毅,和幾年前還是大學生村官時的盧毅有了天壤之別,她對眼下的工作自信滿滿,不僅有熱情,還有完整的構思。
盧毅首先就是走村串戶,在和村民建立感情的同時,再不失時機地宣傳產業扶貧、小額信貸以及脫貧致富的事例。誰知,盧毅說得眉飛色舞,村民卻無動于衷。盧毅決定多次走訪,心想自己的誠意總能打動大家。然而,走得越多,了解到的越深入,盧毅感覺到個別的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
一次,盧毅在走訪時,見到貧困戶張大爺生活困難,臨走時,便偷偷塞給他200元錢,誰知,村干部卻對盧毅說:“盧書記,你一個月你的工資也就兩千多吧,照你這樣給,不出一個月,你都成了貧困戶了。”一句話,說得盧毅面紅耳赤的同時,也提醒了她,脫貧攻堅,首先要從思想上脫貧,輸血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提高造血本領,才是真正的脫貧。
扶貧先扶志。盧毅在村里設了“脫貧擂臺賽”,讓貧困戶比比誰家的兒女更孝順,比誰掙錢多,在村中形成一種我能掙錢我驕傲的脫貧氛圍,并讓代表登臺發言。
村民李華一家五口人,三個孩子在上學,丈夫有病,不能干重活,盧毅在走訪時了解到他們兩口子會捕魚,就幫她申請了5萬元的扶貧貸款,讓她在附近的池塘養魚,又幫她申請了公益崗位。在產業加就業的幫扶下,李華家不僅成功脫貧,還擴大了養殖規模。
盧毅一心撲在了工作上,每天都在去走訪的路上,小腿出現浮腫,原本35碼的腳,硬生生走成了37碼,但她仍然樂此不疲。
隨著產期的臨近,盧毅經常感覺喘不過氣來,實在受不了時,便去鎮上的醫院吸點氧。因為正處于脫貧攻堅期,盧毅不敢休息,就連產假,她也是只休了一個月,便又回到了工作崗位上。
盧毅因地制宜引導村民積極創業,組織上又給村里新增了8名女性扶貧小組長。為了提高這支娘子軍的戰斗力和凝聚力,盧毅組織她們參加集體活動,帶她們用行動證明什么叫巾幗不讓須眉。
顧此失彼,這是盧毅腦海中經常閃現的成語。因為忙于工作,盧毅經常對家庭愧疚得無以復加。一次,孩子生病發高燒,家人打電話讓盧毅趕緊回去,可她卻因為村里有事耽誤了,當她回到家里時,一直溫情脈脈的老公第一次吼道:“村里離開你盧書記,還有王書記張書記,可咱孩子就只有你一個媽,你到底還想不想過了?”
那晚,盧毅摟著孩子,一夜未眠,她甚至擔心,萬一扶貧工作沒做出成績,孩子也沒帶好,到時怎么向組織和家人交代呢?然而,婆婆的一條短信,讓她獲得了新生的力量:“閨女,孩子交給我們,你安心去扶貧,我和你爸支持你!”
在家人的支持下,盧毅借助光伏產業、蔬菜大棚、土橋合作社的優勢,在精準扶貧這條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2020年春節期間,新冠疫情來勢洶洶,盧毅把孩子交給了家人,義無反顧地回到了村里。盧毅在抓抗疫工作的同時,積極號召創業成功人士返鄉再創業,并成功地和4家企業牽手。
在盧毅的帶領下,土橋村82戶201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2020年脫貧戶人均純收入達到1.2萬元,村集體經濟更是高達119.3萬元。
盧毅笑著說:“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將有我。我想給孩子做個榜樣,希望以后等他長大了,能自豪地跟同學們說,我的媽媽曾是一名優秀的扶貧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