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等娣
一、使用現狀
當前,在農業生產中,農藥使用仍停留在大容量、大霧滴噴霧技術水平上,農藥有效利用率很低,一般只有20%~30%。大部分農藥流失到環境中,造成了環境污染,而且藥液在作物上的分布極不均勻,防治效果大打折扣。
二、存在的問題
(一) 超量使用現象嚴重
在實際生產中,超量使用農藥的現象比較普遍,特別是殺蟲劑超量、多種藥劑任意混配現象比較突出,造成單位農藥總使用量偏大。如有農戶麥田防治麥蚜,一壺水用40%氧化樂果乳油100 mL+菊酯類農藥50 mL,每667 m2用量偏大。目前農民普遍存在重治輕防、惜力從簡、見效快的思想,為減少用藥次數,隨意加大配藥濃度,每667 m2用水量偏少,這些均會增加農產品農藥殘留量。
(二) 環保意識差
在農民使用農藥過程中,農藥包裝物隨處丟棄現象普遍,包裝物及其殘余藥劑進入農田造成土壤污染。
(三)科技素質亟待提高
由于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農藥使用人員大多文化程度不高,配藥前不看說明,隨意加大用量現象時有發生。個別經營農資商戶為提高防病治蟲效果,讓購買者隨意加大用量,不考慮農產品質量安全及對環境的影響。此外,防治時機掌握不準,錯過防治時機等情況的發生,均會造成農藥的浪費使用,影響農產品、農業生態的質量和安全。
三、對策與成效
(一) 強化培訓,指導農民安全用藥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滑縣農業農村局組織農技人員廣泛開展農作物病蟲防治宣傳培訓工作,進一步提高廣大干部群眾防病治蟲的減災意識,同時結合“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農業綜合開發糧食增產科技支撐”“百人科技人員包千村活動”等項目的實施,及時對科技示范區進行集中培訓。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關鍵時期,80余名技術指導員和分包鄉村的208名農技人員及時進村入戶開展技術培訓和現場技術指導,并發放技術明白紙,使科學用藥技術得以廣泛地應用。另外,在病蟲防治關鍵時期,滑縣還充分利用電視、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病蟲害科學防治技術,通過與滑縣電視臺共同制作電視專題片,開通植保咨詢熱線、“QQ視頻”等形式解決農民群眾在防治病蟲害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二)密切監測,科學防治
滑縣運用蟲情測報燈對害蟲進行誘測,提高對害蟲預測的準確性和時效性?;h植保站和測報點堅持按時調查,每5 d系統調查1次,并適時普查,結合氣象預報及病蟲發生條件綜合預測,年累計印發病蟲情報20期,立即報送縣農業農村局及有關領導,同時快速傳送到各鄉鎮,并將病蟲情報在《滑縣人民政府網》《滑縣農技推廣網》等網站上發布,同時將病蟲情報編成信息以手機短信形式群發給有關領導、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戶和種糧大戶,累計年群發手機短信10 500條,為縣鄉領導及時準確作出防治決策當好了參謀,為科學用藥提供了科技支撐。
(三)大力開展統防統治,確保防控效果
滑縣借助糧食高產、創建產油大縣等項目實施,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關鍵時期,組織多家植保合作社,運用自走式水旱兩用噴桿噴霧機、自走式噴桿噴霧機、機動彌霧機等大中型植保機械對糧食高產創建示范區、高標準糧田示范區、花生高產創建示范區等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年累計開展專業化防治 8萬hm2次。通過縣植保部門及時發布病蟲防治信息,實現合理用藥和適時施藥,相比非專業化統防統治平均減少施藥2次,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平均提高10個百分點,按每667 m2節約病蟲防治投資5元計,累計節約投資約875萬元,減少農藥投入130多t,明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品質;專業化統防統治施藥效率大幅提高,累計減少人工投入12.4萬元,減少人工費用868萬元(每個工按70元計);小麥、玉米累計增加糧食產量6100萬kg,增加產值1.34億元,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均十分顯著。
(四)飛機防治,提高農藥利用率
針對小麥病蟲害的重發情況,滑縣連續5年通過政府采購,中標單位使用農用直升機或植保無人機對小麥高產創建示范區進行統防統治,直升機1架次噴施33.33 hm2,1天400架次左右,日飛防1 333.33 hm2,每667 m2用藥液量500 g,直升機和無人機的大面積統防統治,有效解決了小麥群體大植保機械進地難和農村勞動力匱乏的兩大難題,同時也解決了農民噴灑不均、噴灑不透、有翅蚜遷飛等制約防治病蟲害效果低的問題,實現了小麥病蟲害大面積統防統治防治效果好、成本低的目的,而且省水、省藥、省工、省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