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姍 梁俊強 彭高峰
隨著種植業結構調整和甘薯深加工技術拓展,甘薯種植面積呈逐年擴大趨勢、種植品種呈多樣化格局。甘薯生產不僅滿足了城鄉居民的生活需求,也成為部分貧困地區農民脫貧增收的主要產業。但在甘薯生長期,甘薯紫紋羽病近年發生有加重趨勢,種植戶對該病的識別、防控認識不足,收獲期發現的病株往往是整株薯塊壞死絕收。甘薯紫紋羽病主要發生在大田期,據報道,重病區發病率在50%以上,直接影響甘薯的產量和品質。
一、發病癥狀
甘薯紫紋羽病主要發生在大田期,為害薯塊和根系。感病植株葉片從蔓基部向上發黃、枯落,塊根和莖基表面最初纏繞白色似蛛網狀菌絲,即病菌的根狀菌索,這些白色根狀菌索后變成紅褐色至紫褐色,密結成一層絨毛狀的菌膜,隨后塊根由下向上、由外向內逐漸腐爛,腐爛塊根薯皮因包有菌膜而質地堅韌,很容易與薯肉剝離,最后病薯塊的腐爛薯肉流出,只留干縮的薯皮呈空心僵殼。
二、發病規律
甘薯紫紋羽病是由桑卷擔菌引起的,以菌絲體、根狀菌索和菌核附于病薯、病拐子上或以擬菌核遺留土中越冬,成為翌年傳染病的初侵染菌源。病菌在土中存活可達4年,可隨水流、泥土、人、畜和農具等傳播。條件適宜時,根狀菌索和菌核產生菌絲體,菌絲體集結成菌絲束在土里延伸,侵入根系、主根為害。秋季多雨、潮濕年份發病重;連作地、沙土地、土層淺薄地和低洼潮濕、積水的地區發病重;缺肥甘薯田塊,植株生長不好的發病嚴重。
三、防治措施
(一)農業防治
1.清潔田園。田間發現病株,及時連根帶土挖除并燒毀;收獲和加工時撿凈有病殘體,集中燒毀或掩埋,降低菌源基數。
2.合理輪作倒茬。發病田塊,不宜再種植甘薯,重病田實行甘薯與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輪作,輪作年限在3年以上。
3.強化肥水管理。選擇土層深厚、土質肥沃、排水方便的地塊種植甘薯;合理施肥,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提倡施用酵素菌調制的堆肥,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保水保肥力,提升甘薯抗病能力。
4.加強栽培管理。坡嶺地栽種甘薯,要注意防止發病田積水從山坡上往下流入無病田和防止病菌隨泥土、人、畜和農具等傳染。
(二)化學防治
發病初期,可選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澆灌或噴淋;也可每667 m2用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5 kg,兌細土30 kg,澆水后穴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