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飛 李秋芳
小麥綜合防治的原則:強化健康栽培,重點普及種子包衣和藥劑拌種,強化暴發性、危險性病蟲草害的應急防控和迅速撲滅機制,推廣小麥生長中后期合理混防技術,一噴多防技術,大力推行專業化統防統治。
一、小麥播種期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一)防控的對象
小麥播種期預防的病蟲害主要有全蝕病、紋枯病、根腐病、散黑穗病、黃花葉病、地下害蟲等,同時預防白粉病、銹病、蚜蟲、灰飛虱、黃矮病、叢矮病等苗期病蟲害。
(二)主要防控技術
種子藥劑處理(種子包衣和拌種)是一項簡便、安全、高效的病蟲害預防措施,不僅可以防治地下害蟲和多種土傳病害、種傳病害,而且可減輕苗期病蟲的發生危害,對保障苗齊、苗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防治全蝕病可使用12.5%硅噻菌胺(全蝕凈),3%苯醚甲環唑、2.5%咯菌腈藥劑拌種。零星發生地塊使用2.5%咯菌腈或3%苯醚甲環唑拌種;中度、重度發生地塊使用12.5%硅噻菌胺(全蝕凈)拌種。
2.以紋枯病、根腐病、散黑穗病為主要防控對象,兼防苗期白粉病、銹病,可選用2%或6%立克莠,3%苯醚甲環唑,2.5%咯菌腈等推薦劑量進行種子包衣或拌種。
3.采用適量吡蟲啉拌種,可控制苗期和早春的麥蚜及灰飛虱,預防黃矮病和叢矮病的發生。
4.對地下害蟲(螻蛄、蠐螬、金針蟲)的防控,可選用辛硫磷、甲拌磷、甲基異柳磷藥劑拌種,或選用辛硫磷、甲拌磷、甲基異枊磷顆粒劑進行土壤處理。
5.殺菌劑和殺蟲劑混合拌種或包衣,可同時兼治早期多種病蟲害。
二、小麥秋冬苗期草害綜合防控技術
秋冬苗期是麥田化學除草最有利的時期。另外,春季小麥拔節前,要根據不同的雜草優勢種群選擇正確的除草劑。
以野燕麥、看麥娘、日本看麥娘為主的麥田可選用精惡唑禾草靈、炔草酯、炔草酸進行防除。以節節麥、硬草、早熟禾、雀麥、堿茅為主的麥田可選用3%甲基二磺隆或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鈉鹽進行防除。以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苯磺隆、噻磺隆、芐嘧磺隆、氯氟吡氧乙酸、二甲四氯、2,4-D丁酯、雙氟磺草胺、唑嘧磺草胺等藥劑,按推薦劑量進行防除。
除草劑使用宜在雜草種群(類)基本出齊以后,小麥4~5葉期,雜草2~4葉期,選擇日平均氣溫在8 ℃以上的晴天,4日內無霜凍,田間無泥濘積水的日期實施化學除草。
除草劑在噴霧時應采用霧化均勻、效率高的專用除草劑噴頭,做到均勻噴霧,防止重噴、漏噴,避免產生藥害。若周圍種有油菜、蔬菜等敏感植物時,要做好安全隔離。
三、小麥返青抽穗前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
化學除草要在春季拔節前進行,否則極易產生藥害。小麥紋枯病當麥田病株率達15%時,可用烯唑醇、丙環唑等3代三唑類殺菌劑按常規劑量兌水噴霧,每隔7~10 d噴施1次,連噴2~3次,噴霧時要將藥液淋噴到麥株莖基部,可兼治全蝕病,也可用噻唑菌胺或噻呋酰胺進行葉面噴霧。
四、小麥抽穗揚花期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小麥抽穗揚花期的主要防控對象有赤霉病、條銹病、白粉病、麥葉蜂、蚜蟲等。
小麥抽穗期、揚花期若有3 d以上的陰雨天氣或持續幾天的大霧天氣,可用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與第3代三唑類殺菌劑混配噴霧,如噴藥后24 h內遇雨,應及時補噴。
五、小麥灌漿期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
小麥灌漿期的主要防控對象有條銹病、穗蚜、白粉病、葉枯病、黑胚病等。
灌漿期是多種病蟲害重發、疊發、危害高峰期,宜采取殺蟲劑、殺菌劑混合施藥方法。重點控制穗蚜,兼治銹病、白粉病、葉枯病。若加入微肥(葉面肥)可以預防干熱風和早衰。
當麥穗上蚜蟲百株在500頭以上,益害比低于1:150,可選用吡蚜酮、聯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藥劑進行防治。
小麥白粉病、銹病、葉枯病、蚜蟲等病蟲混合發生后,可采用烯唑醇、丙環唑、己唑醇、戊唑醇、苯醚甲環唑、氟硅唑、氟環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等藥劑與殺蟲劑混配,再加入磷酸二氫鉀、尿素、商品葉面肥進行混合噴施,除防病、治蟲外,還可以起到補肥防干熱風、防早衰促增產的作用,但要現配現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