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鋒 劉國鋒
花生葉斑病是花生中后期植株生長的重要病害,其發生遍及河南省的主要花生產區。輪作倒茬地發病輕,連作重茬地發病重。重茬的年限越長,發病越重,往往收獲之前葉片就會提前脫落,這種早衰現象常被錯誤認為是花生成熟的標志。花生受害后一般減產15%~30%,重發病地塊減產45%以上。
一、識別要點
(一)發病癥狀
花生葉斑病包括褐斑病和黑斑病,兩種病害都以為害葉片為主,常混合發生于同一植株甚至同一葉片上,癥狀極為相似,造成葉片的枯死、脫落。葉斑病發生從花生植株下部葉片開始,出現癥狀后,逐步向上部葉片蔓延,逐漸發展成為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褐斑病病斑很大,病斑周圍開始有黃色暈圈,而黑斑病病斑較小,顏色較褐斑病淺,邊緣較整齊,沒有明顯暈圈。天氣潮濕或陰雨較多時,病斑會相互聯合成為不規則形大斑,葉片焦枯嚴重,影響光合作用。若發生在果針、葉柄、莖稈上,輕時產生橢圓形黑褐色和褐色病斑,嚴重時整個莖稈或果針變黑枯死。
(二)發病規律
花生葉斑病病原菌無性世代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暗色孢科,尾孢菌屬和暗擬捧束梗霉屬。有性世代屬于子囊菌綱,座囊菌目,球腔菌屬。兩種病害的發展循環基本相似。此病原菌只侵害花生。病菌主要以子座、菌絲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也可以子囊腔在病殘體,或以分生孢子附著在種殼或種子上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并在適宜條件下菌絲直接產生分生孢子隨風雨傳播。
葉斑病病菌生長發育的適宜溫度為12~37℃,秋季多雨,氣候潮濕,病害加重;少雨干旱天氣病害輕。花生植株生長前期發病較輕,中、后期發病重。幼嫩的組織,如葉片發病輕,老葉發病重。該病在開花時期發生,偏早熟和偏晚熟花生收獲前1個月時期發病最重。褐斑病的發生較早,花生開花前發生,但常發生在植株下部衰老葉片上,同時產生的孢子數量極少,再次侵染的機會較少,流行較慢。黑斑病發生略晚,一般在花生開花期與開花后期發生,病斑多發生在植株中上層葉片上,病斑上的孢子囊數量大,再侵染機會較多,流行發生很快。兩種病害發生高峰均是在花生收獲前2~15 d,溫度高并且濕度大時,有利于病害的發生與流行。花生連作重茬地菌源增加,病害逐年加重;連作的年限越長,病害會越重。土質好、土壤肥力水平高、花生長勢較好的地塊病害輕;而山坡地、沙性強;肥力低的花生長勢會比較弱,病害重。
二、防治方法
(一)農業防治
1.花生種植選用抗病品種。
2.輪作換茬。該病原菌寄主單一,尚未發現侵染其他寄主,與禾谷類或薯類作物輪作倒茬,可有效控制其危害程度,輪作倒茬周期以2年以上為宜。
3.清除病株殘體。花生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的病株殘體,并深耕30 cm以上,將表土病菌深翻入土壤底層,病菌會失去侵染能力,以此減少病害的初侵染來源。
4.合理施肥。結合整地,施足底肥,增施綠肥,改良土壤,做到有機肥、無機肥、綠肥搭配,氮、磷、鉀三要素配合得當,一般每667 m2施有機肥4000~5000 kg,尿素16~20 kg,過磷酸鈣35~45 kg,硫酸鉀12~16 kg。同時在花生開花下針時期還要進行葉面噴肥,每667 m2使用尿素200 g,磷酸二氫鉀130 g,兌水攪拌均勻噴施葉面。
(二)化學防治
在發病初期,當病葉率達10%~15%時開始噴施農藥,每667 m2可以用60%唑醚·代森聯可分散粒劑60~100 g,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80 g,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75 g,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150 g,每隔7~10 d噴藥1次,連噴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