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秋江
摘 要:雖然文本細讀方式來自西方,但是這種方式在中國有全新的發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適用性非常強,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為此,筆者先闡述了文本細讀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有效策略,在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同時,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概念分析;有效策略
閱讀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新知識的過程,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一無所獲,對文章的閱讀并不能讓我們學習、掌握更多知識。讀懂了修辭,卻不能感受其背后的美感;看見了文字,卻不能感受文字所蘊含的情感。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沒有真正走進文本“內心”。語文課程的特點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換句話說,就是“文”與“心”是一體的,細讀則是“文”與“心”的契合過程,在一層一層的深剝與細讀中,才能發現、感受文本的美。
一、 文本細讀概念分析
(一)文本細讀
在閱讀教學層面,我們所說的文本細讀就是指教師以文本為核心,認真、仔細地閱讀文章的語言、結構、體裁等內容,找到文本中的“開關”,引導學生深入欣賞、鑒賞文本,感受文本的魅力。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主動與文本對話,將他們內心的感受“喚”出來,構建出指向讀者的文本意義。
(二)從新批評到課程語境下的文本細讀
1. 新批評理論下的文本細讀
所謂新批評理論下的文本細讀,其實就是一種基本原則,是文本細讀需要遵守的原則,也可以稱其為籠統的閱讀方法。相關學者
主張細致縝密地分析文本作品,完全以文本為中心,對其中的語氣、手法、詞義、意象進行仔細推敲,這更偏向于研究文本的內部結構。
2. 課程語境下的文本細讀
課程語境下的文本細讀是相對于閱讀教學語境而言的,因為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非常重要,所占比例也非常大。課程語境下的文本細讀與新批評理論下的文本細讀有一定聯系,我國現代文學家在探索的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新批評派的影響。但是也有一定區別,新批評理論下的文本細讀主要是對文本內部的研究,而課程語境下的文本細讀則將讀者、作者、文本有效聯系起來,從而找到最合適的解讀文本的方法。
課程語境下,文本細讀具有三個特點:第一,尊重文本。文本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解讀文本的時候,一定不可以偏離文本本身;第二,結合語言和語境。在解讀文本的時候,要分析語言,感受語境,以此欣賞、感悟文本,提高讀者的鑒賞能力;第三,讀者參與。在解讀文本的時候,教師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文本中,主動構建文本的意義。
總的來說,課程語境下的文本細讀既融合新批評理論下文本細讀的特點,又滲透人文性,將讀者的感受與作者的情感融入文本當中,更加適合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二、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有效策略
(一)享受朗讀,走進文本
在閱讀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朗讀和默讀,下面我們來說朗讀。教師在教學中,經常要求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文章”,之所以會這么要求,主要是因為學生通過朗讀,可以品味語言,感受作者的情感,并加深對文本以及作者情感的理解。閱讀教學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就是“讀”,這是拉近讀者與文本的有效途徑。多讀是文本細讀的前提條件,朗讀則是走進文本的主要途徑。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提高對朗讀的重視度,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朗讀環境,指導學生朗讀時注意語速、語調、音準等,讓他們帶著感情、帶著思考進行朗讀。
在朗讀教學中,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利用文本中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讓他們帶著感情朗讀,將文本中所描繪的景象以及所體現的感情讀出來,這樣,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和動力會更充沛。就《春》這篇文章而言,是絕佳的朗讀文本,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可以構建畫面。《春》當中的語言節奏感非常強,再加上長短錯落的句子,使得整篇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例如,“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這句話,在朗讀的時候,我們就會自發地在腦海中想象,潤朗起來的山是什么樣子的?水漲得有多高呀?太陽的臉紅到了什么程度?這樣,在朗讀結束以后,腦海中也就呈現出一幅山水畫。
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朗讀過程就變成了“繪畫”過程,每朗讀一句,便在畫板上添一筆,在反復朗讀中完善自己的繪畫。如此一來,學生不僅在朗讀中能領悟、感受文本的美與情,而且還可以創作一幅完美的作品,一舉多得。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提高對朗讀的重視度,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構建繪畫作品,讓學生感受朗讀的快樂,走進文本并細讀文本。
(二)反復閱讀,多角度進行細讀
1. 文本關鍵詞、句、段——感受文本語言魅力
在文本細讀中,語言是起點,整個閱讀過程其實就是語言分析的過程。為此,教師可以以關鍵詞、關鍵句以及關鍵段為切入點進行文本細讀教學。注意,在尋找關鍵詞的時候,一定要先對文章有一定把握,然后再去尋找關鍵點。這樣,當關鍵點成為“亮點”的時候,學生的閱讀興趣越來越強烈,閱讀效率也會越來越高。想要感受文本中語言的魅力,必須要學會品味語言。在文本細讀時,對語言的品味就是對文本字里行間中所具有的情感與生命力進行挖掘。
就《散步》這篇文章而言,其中有句話為“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從“熬”中可以挖掘、感受到什么呢?第一,在之前的嚴冬中,母親備受煎熬,但最終還是挺過來了;第二,母親又度過一個嚴冬,“我”很開心。繼續深挖可以發現,除了母親在“熬”,“我”又何嘗不是在“熬”呢?相較于母親身體方面的煎熬與難受,“我”承受的是心理方面的煎熬與難受。可見,“熬”這個字除了體現目前的煎熬,還體現兒子對母親的擔心和關懷。因此,在文本細讀教學中,要從關鍵詞著手,不僅要讓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文章情感與思想,還要讓學生對更深層次的內容與意義進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