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娟



摘 要:家庭語言環境對于0~3歲的嬰幼兒具有多方面的影響,該階段主要影響的是幼兒的語言發展。文章在該方面的研究與分析過程中,通過調查問卷法與個別訪談法對西安市長安區某一小區的幼兒家庭進行了語言教育環境的調查。從調查的結果看,家長在口頭語言環境的營造上,能夠提供較為輕松的氛圍,對于嬰幼兒的反應,家長也能夠迅速做出回饋,交流的內容主要集中在生理、學習與情緒等方面。另外,家長通過游戲方式進行交流較為頻繁,而應用電子設備實施溝通的次數較少;從書面語言環境的營造上看,家長在嬰幼兒早期閱讀方面沒有足夠重視,對其重要性理解不夠透徹。
關鍵詞:0~3歲嬰幼兒;語言環境;家庭環境
一、 引言
語言作為人類社會運轉的重要影響因素,從嬰幼兒教育的角度上看,語言能力在嬰幼兒成長過程中需要重點培育。嬰幼兒處在0~3歲時,對語言方面具有較強的反應,在該階段開始,嬰幼兒通過語言能力的不斷積累,開始進入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階段。在將近2歲時,幼兒已經能夠講述簡單的詞匯或者語句,經過后續的不斷強化與積累,幼兒的語言能力能夠快速提升,進而為后續的讀寫訓練提供語言基礎。
家庭作為幼兒的重要成長環境,在社會性、語言性以及個性等方面,對幼兒影響很大。0~3歲在幼兒語言能力的培育工作中屬于較為關鍵的時期,父母在語言與行為等方面能夠對幼兒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正式實施幼兒的語言教育工作時,需要重視環境的選擇、氛圍的營造以及書畫資料等方面的選擇。
本次研究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對西安市長安區某一小區的幼兒家庭實施隨機抽樣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80份,問卷內容涉及親子交流與閱讀。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該地區家長的語言教育工作進行研究。
二、 現階段嬰幼兒口頭語言培育的家庭環境情況分析
(一)家長可以提供較為輕松的語言環境
在調查的家庭中,多數家長能夠以心平氣和的方式與嬰幼兒進行簡單的語言交流,58.68%的家長在與嬰幼兒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態度、語氣與行為等方面具有較好的包容性;27.10%的家長則通過更進一步的溝通,使嬰幼兒在與家長交流方面感受到家長較強的包容心。父母溫和的語氣能夠使嬰幼兒感受到被呵護、被重視,使嬰幼兒在與家長進行簡單交流的過程中,增加二者之間的親密度。相關研究表明,人類在進行語言交流的過程中,通過聲音傳播的信息僅達到7%,以語氣進行信息傳遞達到38%,超過半數的信息是通過面部表情的變化進行傳達。在與嬰幼兒進行語言交流的過程中,家長需要重視語氣、神情與行為方面,確保幼兒在心理上能夠放心、大膽交流。其次,幼兒在相關詞句表達的過程中出現錯誤時,多數家長也能夠耐心糾正,有的家長能夠等待幼兒將想表述的內容表達出來后,再進行詞句上的錯誤糾正,沒有出現暴躁情緒與其他過激行為。家長在嬰幼兒語言能力教育的過程中較為重視交流水平與內容,對于幼兒在詞句表述上出現的錯誤,則較少進行關注,但必要時也應實施糾正,使幼兒在感受到尊重的基礎上,能夠放心表達自身的真實想法。由于幼兒的性格與理解能力還處在成長階段,在與其進行交流與相處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無理取鬧的情況。根據問卷調查的數據,將近55.27%的家長會通過耐心教導的方式,使孩子能夠意識到自身行為的無理性,只有將近36%的家長會過分考慮孩子的感受,而采用妥協的方式終止孩子吵鬧。從數據上看,大部分家長在幼兒的教育工作上能夠運用較為理性的方式。如圖1所示。
(二)家長的反饋較為積極
調查問卷數據顯示,將近70.27%的家長能夠在與幼兒進行交流的過程中,以較高關注度的態度,先讓幼兒將其所想進行表達,在其講述完畢后,家長根據幼兒講述過程中的情感變化等做出相應的反饋。善于傾聽的家長,能夠以較好的形式使幼兒更加愿意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也能夠通過較好的交流引導模式更加深入了解幼兒,以便后續相關教育工作的展開。從傾聽情況的數據統計與調查中可以發現,將近77.37%的家長表示自己難以理解幼兒所想表達的內容,只能在傾聽的過程中,通過觀察的方式進行理解。從調查數據上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長在與幼兒交流的過程中,能夠以較為耐心、積極的態度與幼兒進行溝通與交流。需要引起重視的是,根據調查問卷的統計數據,6.32%的家長在面對幼兒所想要表達的內容時,往往沒有耐心對幼兒所想要表達的內容進行分析。
0~3歲嬰幼兒在交流過程中,能夠通過人物面部的表情變化,決定是否采取積極的交流方式,若家長在此過程中出現消極與不耐煩等情況,則容易影響幼兒在交流上的開放性與積極性。學者古德曼在相關教育理論中指出,父母與家庭成員在幼兒的語言指導中,其并非特指語言的直白教學,而是通過良好的回應形式,使幼兒在交流過程中通過感受,了解語言交流的正確形式。不耐煩、不給予關注、引導和傾聽的語言交流模式,容易使幼兒在語言交流過程中產生不良感覺。
(三)親子交流包含生理、學習與情感等方面內容
家長和幼兒進行交流內容,大部分主要從生理需求的層面上展開,同時還包含學習與情感等方面內容。0~3歲嬰幼兒在自我管理能力方面還較差,應安排人員進行看護,家長根據生理內容與幼兒展開交流,一方面出于幼兒的身體情況考慮,另一方面在于通過日常交流的形式,使幼兒能夠熟悉語言交流。此外,在0~3歲這段期間內,幼兒對外界的感覺較為靈敏,家長通過趣味性內容的交流,使幼兒在具有趣味性的話題交流中汲取相關知識。問卷調查的數據還可以發現家長對幼兒的情感教育開始實施相應的指導,通過與幼兒情感上的交流以及呵護,使幼兒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家長的情緒變化,從而在觀念意識上開始認識交流中的情感變化,由此在心理方面逐漸意識情感表現的重要性。如圖2所示。
(四)交流模式主要通過游戲進行,形式上缺乏多樣性
通過游戲形式與幼兒進行交流,是親子之間拉近距離的一種有效形式,可以促進交流工作的有效展開。嬰幼兒在語言學習階段,多數家長通過游戲的形式與幼兒開展語言上的交流,可以看出家長也較為注重親子之間語言交流的有效形式。家長通過共同參與游戲或者在游戲中進行引導,使嬰幼兒能夠在游戲活動中與家長圍繞明確的主題展開交流,對于嬰幼兒的語言交流能力具有一定提升作用,也使其在游戲與語言交流中進行情感方面的溝通。從家長的角度上看,游戲形式除了能夠較好拉近與孩子的距離以外,還能在此過程中對孩子進行情感上的引導,使幼兒能夠根據語言交流活動進行情感上的準確表達。此外,部分家長還通過睡前故事與幼兒進行溝通。國內嬰幼兒在觀看電視的時長上,大部分為1-2h,動畫方面的內容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幼兒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