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梅
摘 要:自經濟全球化后,各國之間的交往越發密切,我國傳統文化遭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沖擊,很多傳統手工藝面臨危機。我國學生也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逐漸淡忘了中國的傳統節日,這樣會導致傳統藝術得不到傳承,學生和傳統藝術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文章嘗試將傳統民間藝術引入美術課堂,促使小學美術推出特色課程。這樣不僅能夠快速達到提高學生藝術素養的教學目標,還能讓學生在傳統藝術的熏陶下,形成主動發揚傳統文化的意識,肩負起中國文化傳承的責任,從而促使美術教育的本質目標得以達成。
關鍵詞:小學美術;特色課程;傳統;民間藝術;運用策略
一、 引言
傳統民間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生活特點,蘊藏著中國民族的文化精髓。在新課改實施背景下,小學美術課程增加了有關民間工藝方面的內容。實現知識的生動化、高效化傳遞,不僅是對小學美術教學主要目的的達成,也是對美術教師教學方法的一種考驗。為此,文章對傳統民間藝術的應用價值和運用策略進行深入的探究,希望能夠為小學美術特色課程的構建提供一些啟示。
二、 小學美術課堂運用傳統民間藝術的重要意義
(一)構建小學美術特色課程需要民間藝術的補充
將傳統民間藝術相關的內容融入到小學美術課程中,不僅是構建校本課程的一種體現,也是促進小學美術特色化教學的一種方式。而小學美術特色課程的有效構建和開發,能夠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讓學生在美術素養的熏陶下得到全面發展。同時,傳統民間藝術的引入有利于深化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魅力的認識,以及對其傳承主動意識的提升,從而培養出更多具有美術技能和素養能力的學生,為祖國今后的發展注滿活力。例如,將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藝術引入課堂,能夠加深學生對其中民族精神的體會和感悟,譬如,我國剪紙藝術作品通常都是具有吉祥寓意的,如魚、仙桃、雞等等,這些資源的引入能夠調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內在動力的驅使下對其中蘊藏的民族精神進行自主探究,同時也是構建美術特色課程難得的教育素材。可見,教師想要構建具有特色化的小學美術課程,必須要有民間藝術資源的補充,只有這樣,才能打造出不一樣的特色課程來。
(二)達成新課改的要求需要民間藝術資源的融入
從2001年我國教育正式步入改革后,有很多新課程研究人員曾多次提出民間藝術引入美術課堂的要求,并且他們一致認為這是我國先輩們留給我們的智慧結晶和精神財富,是值得我們傳承下去的藝術瑰寶。而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目標提出后,教育工作者們開始意識到了民間藝術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影響,民間藝術能夠提高學生對祖國的熱愛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因此,想要達到新課改對美術教學的要求,民間藝術資源的開發和應用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更是打造了獨具一格的傳統文化,非常有傳承和學習的價值。所以,民間藝術資源的融入是對新課標教學要求的一種踐行,也是促使小學美術教學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和發揮的主要策略,教師要積極尋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民間藝術,將其有效地融入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
(三)落實學生藝術素養培養目標需要民間藝術
民間藝術資源的引入對學生的藝術素養發展具有深刻的促進作用。以剪紙這一民間藝術為例,剪紙與其他民間藝術相比,具有純樸和感性的藝術美感,并且剪紙藝人在剪紙的過程中,會將內在的感情和幻想融入作品中,所以在對剪紙作品進行欣賞時,能夠強化學生對藝術作品的認知力。同時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學生還能對剪紙中蘊藏的多元民族藝術有深刻的理解,這有利于學生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因此,民間藝術的融入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對作品的欣賞力和感受力,是藝術素養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外,很多剪紙作品還蘊藏了很多德育內容,剪紙藝人通常會將自身的正能量、道德品質融入創作過程中,這使得欣賞者可以深刻體會到作品呈現出來的積極情感,有利于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將相關的剪紙作品引入課堂,能夠對學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品質起到提升作用,從而促進學生德育的發展。
三、 傳統民間藝術在小學美術特色課程中的應用策略
(一)夯實學生美術基礎,提高學生美術素養
小學美術教學之所以能得到重新重視和關注,與其對學生審美能力、創新能力的塑造價值有密切聯系,而發揮這一價值需要教師采取有效的措施。因此,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對課本中的美術作品進行學習,還要引入一些傳統民間藝術資源,以此作為校本課程,對作品進行深入挖掘,從而逐漸得到美術基礎知識的積累,實現對學生美術鑒賞能力和操作水平的培養和訓練,為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提升奠定基礎。例如,在進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級美術“剪紙中的陰刻和陽刻”教學時,為了夯實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教師可以采用一些有效措施,使學生擁有剪紙的主動性和興趣。首先,通過課件為學生展示前面學習過的團花剪紙作品,以及其他有吉祥寓意的剪紙作品,并引導學生猜測相關剪紙作品的寓意,這樣能夠讓學生快速進入剪紙學習的氛圍。然后,展示更多表現手法不同的剪紙作品,如本節課需要學生掌握的陽刻和陰刻的表現手法,用提問引出教學主題:你們能看出這兩種剪紙作品在表現手法上有什么區別嗎?這兩者之間又有什么聯系呢?接下來就讓我們在實踐中學習陰刻和陽刻這兩種表現形式吧!讓學生對接下來的剪紙實踐活動充滿參與欲望,這有助于學生對民間藝術作品內涵的體會和把握。最后,向學生展示教師提前做好的剪紙作品,為學生的動手欲望再加一把“火”,并引導學生模仿書上的剪紙,或者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出自己想要的剪紙作品。通過這樣的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對民間藝術有直觀的體會,還能加深對剪紙表現形式的把握,并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得到創作力和想象力的提升。
(二)結合美術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引入民間藝術資源
小學美術特色化教學的實現,除了要將傳統民間藝術融入課堂教學之外,還需要結合學科的內在規律和特點,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之上,利用民間藝術資源推動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民間藝術資源的引入不是教師將內容呈現給學生即可,更需要教師依據民間藝術的特點,以及其與教學內容的關聯性,將具有教育意義的部分融入實際教學過程。以“泥玩具”這一節知識內容教學為例。首先,要確定該節教學的主要目標。讓學生掌握泥玩具的藝術美和特點,以及學會手捏作品的制作方法是本節教學的主要內容,為此筆者引入了相關的民間藝術資源“泥雕”。然后,筆者為學生播放了極具代表性的泥玩具圖片,如陜西鳳翔的泥玩具,引導學生通過圖片分析泥玩具的造型和色彩特點,促使學生對泥雕這一民間藝術有初步的認識。由于課堂教學空間和設備的限制,無法讓學生對泥巴進行實際操作,但是筆者準備了橡皮泥,讓學生試著用橡皮泥制作相應的泥玩具,并且為學生詳細講解了每一種泥塑工具的作用,以及捏泥具的方法。在此過程中,對學生做的作品樣式和顏色都不做要求,學生可以盡情的發揮,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制作出多彩的泥玩具,這不僅對學生色彩搭配能力的發展有提高,還能夠讓學生對顏色的作用有深入的體會。然后,再引導學生對顏色的寓意進行討論學習,并帶領學生總結出不同顏色的象征意義,以此加深學生對民間藝術作品內涵和特色的理解和體會。這有助于民間藝術魅力的凸顯,使學生擁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