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貞
【摘要】小學美術作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繪畫能力的基礎課程,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的關鍵。美術教師應該積極響應教育改革的號召,轉變教學思想,實現教學方式的創新,不斷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本文從以上情況出發,分析了小學美術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并據此提出了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方法,希望能夠為相關的教育活動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小學美術 教學方法 動手能力 培養目標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1-0219-01
小學美術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對美術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思維能力,實現美術知識的具體化、實踐化[1]。但是從現狀來看,很多教師并沒有真正理解美術課程的意義,教學方法不當,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因此,美術教師應當從實際情況出發,充分重視對小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提高他們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一、小學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重視
目前,很多學校為了追求教學成績,將重點放到了學生的文化課成績上,對美術課缺乏重視,導致學生的繪畫能力較差,不利于綜合發展。一些教師本身的教學觀念比較落后,對課堂教學缺乏合理規劃,導致學生無法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只能被動的跟隨教師的思路進行思考,長此以往,就會產生教學資源的浪費。還有,有些學校會在期末階段“暫停”美術課,將時間貢獻給了數學和英語等科目,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對美術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低。
2.缺乏創新
小學美術課堂的實踐性較強,它要求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完成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掌握一定的繪畫能力和動手能力。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沒有掌握有效的培養方法,一切教學活動依然嚴格的按照課本規定進行,靈活性不高,導致教學效果不佳[2]。小學生本身的好奇心較重,因此對各類事物都有著自己的理解,教師應當充分借助學生的這項特點,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看法,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不尊重學生
一些教師認為小學生沒有自尊心,因此常常使用諷刺、挖苦的手段來教育學生。或者在實踐課上,沒有充分的尊重學生,只是根據自身的理解對學生的繪畫和手工作品進行評價,學生缺少了教師的理解,學習的積極性不斷下降,導致后期學習過程缺少動力。小學生雖然接觸社會的時間不長,但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有著自己的想法,教師應當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充分尊重學生,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方法
1.欣賞作品、樹立學生的動手意識
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認知范圍的美術作品,設置專門的欣賞課,引導學生主動欣賞美術作品,體會其豐富的寓意和哲理。在選擇欣賞作品時,教師應當充分采納學生的建議,選擇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作品,要求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另外,在欣賞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對見解獨到的學生給予精神獎勵[3],發揮榜樣示范的作用。
例如,在學習一年級下冊“漂亮的瓶子”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些造型獨特、色彩豐富的瓶子,改變學生對瓶子的固有認識,了解瓶子形狀的多樣性。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學生,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喜歡的瓶子的特點,并鼓勵他們動手畫出來。教師應該明確,作品欣賞課并不單純的讓學生對美麗的景物進行欣賞,還要適當激發學生的動手實踐意識,通過模仿和繪畫,提高對優秀作品的理解。
2.設置教學情境,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小學生普遍對美術課有著較高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個特點,通過營造良好的動手操作氣氛,不斷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使每一個學生都真正的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注意捕捉學生的心理變化,及時調整策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學習“童話城堡”一課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說出自己最喜歡的卡通人物,通過播放一些動漫片段,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對課堂進行精心布置,貼一些動漫海報,或者鼓勵學生動手剪出自己設計的卡通人物,用直觀地畫面達到教育的目的。設置教學情境并不僅僅是播放一些影片的片段或者粘貼動漫海報[4],教師應該將這些內容作為輔助條件,結合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方法,增加學生多課本的認可,樹立學生的而動手意識,將靜態課本轉化為動態的物體。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適當的鼓勵學生進行想象,在卡通人物形象的基礎上為其添置背景和道具,使課文更加生動、活潑。
3.合理利用手工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手工課是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最直接途徑,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一環節,通過豐富多彩的游戲和比賽活動,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雖然尚不具備抽象邏輯能力,但是想象力和創造力很強,教師應該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營造良好的美術學習氣氛,吸引學生的參與,在動手實踐中鍛煉他們的各項能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介紹我喜歡的玩具”一課時,教師可以舉行小規模的競賽,引導學生利用硬紙板。顏料筆、木棒等簡易的工具,制作出自己喜歡的玩具模型。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讓他們明確玩具的基本框架和結構,然后選擇合適的工具進行動手操作。教師應該放寬要求,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鼓勵學生上臺講解自己的作品。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該保證良好的課堂秩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融入到教學環境中,完成基本的學習任務。
4.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自尊心
由于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差異較大,教師應該放寬標準,鼓勵學生挑戰自己,不對學生的手工作品進行評分,尊重學生自尊性,允許差異的存在。教師應該嚴格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一切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主要原則,對于表現不佳的學生應及時交流和溝通,了解問題的原因,不能一味地批評,應及時指導學生,以鼓勵學生為主要目的,達到教學任務的要求。
三、結束語
傳統的教學方法效果不佳,學生的積極性不高,這已經成為了學生學習的阻礙。如今,我國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教師應當積極響應時代的號召,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契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創新教學方法。美術課本身就是一個需要動手和實踐的課程,教師應當適當的調整教學內容,激勵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利利.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5,11(9):159-160
[2]趙穎.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J].新課程(上),2016,01(22):179-180
[3]張艷.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J].吉林教育,2016,13(4):67-68
[4]王燕.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J].文理導航(下旬),2015,08(1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