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小麗
【摘 要】在當下中小學校中,因為交往行為不良引發(fā)學業(yè)、行為問題的學生越來越多,迫切需要家長、教師運用合理的方法進行引導、教育。對于工作在一線的教師來說,將自身掌握的心理學知識付諸實踐,探索并積極運用到日常教育教學中去,能有效緩解學生由于交往行為不良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
【關(guān)鍵詞】合理情緒療法 交往不良 運用策略
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急劇變化,電子媒介的日益普及,家庭交往模式和群體交往模式的改變,使大部分人的社交形式發(fā)生了變化,這也給多為獨生子女的中小學生帶來很大的沖擊。綜觀目前中小學教育,學生中因為交往行為不良引發(fā)的教育問題日益突出,同時帶來一系列的學業(yè)、行為問題,這使忙碌在一線的教師措手不及,迫切需要運用新的知識、方法進行深入指導。在系統(tǒng)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情緒ABC理論的創(chuàng)始者埃利斯提出的“合理情緒療法”走進了教育工作者的視野。通過對情緒ABC理論的解讀,筆者發(fā)現(xiàn),它可以幫助更多的中小學生認識自己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合理信念,并由此減少自己不合理的情緒與行為,從而讓學生更愉悅地與同伴交往,享受校園生活帶來的樂趣。本文試圖從目前小學生存在的交往不良行為的表現(xiàn)入手,借助具體案例談談運用合理情緒療法疏導學生心理的實施過程,以加深對合理情緒療法的理解。
一、小學生交往行為不良的表現(xiàn)
交往行為不良的學生往往不能客觀看待自己存在的問題,認為自己在交往過程中沒有過錯,而將責任推給另一方。一方面,他們希望得到同伴的支持與肯定,希望與同伴一起愉快游戲;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得到額外多的關(guān)注,希望“特殊對待”,不被學校及班級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所束縛。筆者根據(jù)平時工作中的觀察,梳理出學生交往行為不良的幾種主要表現(xiàn)。
1.“我這樣對待別人,別人也要這樣來對待我。”簡而言之,我對你好,你也要對我好。我是你的好朋友,你就不能再找別人做好朋友。以“絕對化”的要求來控制同伴的思想、行為,使同伴成為他(她)的“專屬品”。
2.“他(她)總是捉弄我,而且是故意的。”不能容忍同伴的無意行為,即使同伴的行為沒有侵犯的意思,依然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損害,希望能在群體中找回公道。 將偶爾的、不經(jīng)意的小事認定是同伴故意的侵犯事件,而且固執(zhí)地堅持自己的觀點,難以溝通。
3.“因為我作業(yè)沒有做好,同學老師都不喜歡我。”因為一次的失敗徹底否定自己,認為老師同學都會因為這次失敗的經(jīng)歷而看不起自己,并努力尋找生活中的瑣碎小事來證明大家確實是不喜歡我。
這三種不合理的信念支撐了他們,使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產(chǎn)生障礙,隨即帶來情緒、行為的困擾。
二、什么是“合理情緒療法”
“合理情緒療法”是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chuàng)建的行為療法,埃利斯提出了“情緒ABC理論”,在情緒 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fā)性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fā)性事件產(chǎn)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C表示自己產(chǎn)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jié)果。埃利斯認為誘發(fā)性事件A只是引發(fā)情緒和行為后果C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誘發(fā)性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chǎn)生的信念B。也就是說,引發(fā)我們不良情緒、行為困擾的,不是誘發(fā)性事件本身,而是我們自身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B。換句話說,不合理的信念導致我們產(chǎn)生情緒困擾,引發(fā)一系列的行為問題。“合理情緒療法”就是通過行為療法改變不合理的信念B,來幫助求助者減少情緒困擾,使其能更加自信、健康地面對生活。
三、“合理情緒療法”的實施步驟
“合理情緒療法”的操作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改變自己不合理的信念,通過改變不合理的信念,從而緩解由此帶來的不良行為及情緒困擾。結(jié)合學生交往行為不良的實際情況發(fā)現(xiàn),學生往往是把自己不合理的信念強加到同伴身上,把自己認定的信念理解成“別人肯定是這么想的”“他肯定是這么認為的”“他這么做肯定是針對我”……改變這樣的不合理信念,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步驟來實施。
(一)診斷階段——明確學生的情緒ABC,初步分析不合理信念
當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出現(xiàn)思維障礙來求助家長或教師時,我們需要明確這個學生的情緒ABC分別是什么,然后因勢引導,進行有效疏導。
如學生峰和濤是好朋友,他們經(jīng)常在一起玩,無話不談。有一天,峰發(fā)現(xiàn)濤和另一個學生強在一起跳繩。峰很生氣,因為之前他和強鬧過矛盾,濤也是知道的。現(xiàn)在濤和強在一起玩,分明就是不想和自己做朋友了。于是,峰找濤“理論”,不允許他們在一起玩。結(jié)果峰和濤兩個人吵起來,最后其他同學把老師叫來……
類似事件在學校里經(jīng)常會碰到,我們試著來分析:在這個事件中,A是指誘發(fā)性事件“學生濤和強在一起玩跳繩”;C是指產(chǎn)生的情緒、行為后果,在這里指“學生峰很生氣,和濤吵起來,峰不允許他們兩個玩,情緒行為受到影響”;B是指不合理的信念,在這里具體指什么呢?對照前面講到的幾個典型的特點,不合理的信念是指“你是我的好朋友,只能跟我玩。你不能背著我,跟和我有矛盾的同學一起玩。你和他在一起玩就是針對我,就是不跟我好了”。這就是學生在交往過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信念。
(二)領(lǐng)悟階段——領(lǐng)悟到自身的信念引起情緒即行為后果
在處理這類學生交往行為不良的問題時,教師要幫助學生領(lǐng)悟不是誘發(fā)性事件A引起了C的不良情緒體驗,而是自己本身不合理信念B所引起的。心理學家默茨比羅列了區(qū)別合理與不合理信念的五個標準(見下表)。
對照標準我們發(fā)現(xiàn)不合理的信念更多來自個人的主觀想法,外在的環(huán)境、誘發(fā)事件不是主要因素。不合理信念的存在,大大影響了一個人生活交往的質(zhì)量,使人陷入煩惱之中。對學生峰而言,“濤是我的好朋友。我不喜歡的人,濤也不能喜歡,自然不能一起玩”。在這樣的信念中,峰更多從個人主觀感受來進行區(qū)分,而忽略了濤同樣有選擇朋友的權(quán)利。“我有權(quán)利選擇濤作為我的朋友(玩伴),濤也有權(quán)利選擇他喜歡的人作為他的朋友(玩伴)”,要幫助學生領(lǐng)悟到這一點,教師應嘗試著用一些方法幫助學生修正不合理的信念。
(三)修通階段——修正非理性信念,進行辯論或合理分析
在人際交往中,希望別人像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其他人,這便是交往中的“黃金法則”。由此,“我對別人怎樣,別人必須對我怎樣;別人必須喜歡我,接受我。”這樣的“反黃金法則”出現(xiàn)了,這是一種錯誤的信念,但在學生生活中卻非常普遍,尤其是交往行為不良的學生,對這樣的“反黃金法則”更是深信不疑。修通階段,就是教師通過不斷提問,與學生進行辯論,讓學生知道自身原有的信念是錯誤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讓一個人說出自己的觀點,然后依照這個觀點進行推理,最后引出觀點中存在的謬誤之處,從而使自己認識到先前認識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動加以矯正,這種方法叫“產(chǎn)婆術(shù)”。將“產(chǎn)婆術(shù)”運用到交往行為不良的學生身上,教師可以通過積極主動的提問來進行。教師的提問內(nèi)容緊緊圍繞學生信念中的非理性成分,具有明顯的挑戰(zhàn)性和質(zhì)疑性。還是以上述事件為例。
峰:我很生氣。我和濤是好朋友,我對他那么好,他卻不對我好。
師:你對濤很好,他不對你好?你是怎么知道的?
峰: 我平時有什么好玩的都跟濤一起分享,我把他當成我最好的朋友,非常信任他。他卻和我不喜歡的人在一起玩得那么開心,證明他已經(jīng)不跟我好了,他這樣不是對不起我嗎?
師:你的意思是你對別人好,別人就要處處聽你的,按照你的要求來做?
峰:難道不是嗎?
師:媽媽對你好吧!
峰:嗯,我媽媽最愛我了。
師:如果媽媽要求你每天晚上不看動畫片,每天寫兩個小時以上的家庭作業(yè),你聽她的嗎?
峰:那當然不行,別的可以聽,晚上做什么我有自己選擇的權(quán)利!
師:那你剛才不是說,“你對別人好,別人就要處處聽你的”。媽媽對你這么好,你就應該聽她的呀?
峰:那也要分什么情況啊!媽媽對我好,但也不能要求我做我不喜歡的事情呀。
師:你說得很對啊!你對濤好,同樣不能要求他做不喜歡的事情,他也有選擇的權(quán)利啊!
峰:哦,這樣啊……我明白了,除了我,濤也可以選擇別的玩伴!
師:是啊,除了濤,你也可以選擇別人作為你的朋友啊!
以上學生與教師的對話部分,呈現(xiàn)了師生語言辯論的過程。教師運用了“黃金法則”來反駁個人對待別人或環(huán)境的絕對化要求,讓學生知道了自己不合理的信念,明白了每個人都有選擇朋友的權(quán)利。這對于交往行為不良的學生來說,一旦接受了“黃金法則”,他們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對別人或環(huán)境的絕對化要求是不合理的,對人際交往產(chǎn)生了一定的正確認識。
在合理情緒療法中有一張RET自助表(全稱Rational Emotive Therapy),通過RET自助表能幫助交往行為不良的學生尋找原因,并進行有效鞏固。針對上文的事件,RET自助表可以這樣設(shè)計:
先讓學生寫出誘發(fā)性事件A和引起的情緒、行為后果C,然后在表格中列舉出幾種常見的不合理的信念B1、B2……看自己的信念是符合其中哪一條;然后對這些不合理的信念進行分析,找出那些可以代替B1、B2的合理信念,并逐條寫下來。最后,根據(jù)自己寫下來的合理信念,寫出自己新的情緒和行為體驗。對所有的誘發(fā)事件,鼓勵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尋找原因,就能獲得一些合理的信念,緩解不合理信念帶來的負面情緒和行為體驗。面對交往行為不良的學生,教師重在引導學生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待問題,合理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心中的不合理信念逐漸淡化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正確的交友觀點和態(tài)度。
(四)再教育階段——鞏固合理信念,強化良好情緒與行為
處理好一起由學生交往行為不良引起的事件還不夠,通常在一個事件里學生建立起來的信念還不夠牢固,需要教師在后續(xù)做跟進式的再教育,以鞏固前階段的效果。幫助學生進一步擺脫不合理的信念,使新的觀念得以強化,從而使最初交往行為不良的學生能夠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碰到類似的問題時能夠更好地解決,減少以后出現(xiàn)情緒困惑或不良行為傾向,更好地適應校園集體生活。
綜上所述,對交往行為不良的學生進行“合理情緒療法”,能減少學生在校園生活中的各種不良情緒體驗,使他們能帶著最少的焦慮去學習、生活,努力和其他同伴友好相處,進而幫助學生成長為一個現(xiàn)實、理性、寬容的人。
(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國際實驗學校 3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