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膝關節疼痛是中年人常見疾病之一,又以髕骨軟化、軟骨磨損和脂肪墊炎癥最為常見。這些疾病多表現出膝關節腫脹、酸痛、大腿嚴重無力等,特別是上下樓梯時,腫脹疼痛更為明顯。膝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是負荷過大或負荷時間過長,大腿肌肉力量相對不足,特別是股四頭肌疲勞后,容易造成股表面髕骨運動軌跡異常,使兩者之間的摩擦力明顯增大,導致髕骨和股骨表面軟骨磨損,進而出現膝關節腫脹、疼痛,行走時出現運動障礙、腿部無力等癥狀。
1康復鍛煉
目前提倡選擇康復鍛煉的方法來治療膝關節損傷,其目的是控制癥狀(疼痛和僵硬),改善活動功能,提高自理能力。康復專家認為,膝關節疼痛患者需要通過適當的運動來緩解癥狀,這也有利于控制病情的發展。
1.1 肌力訓練
1.1.1 直腿舉重練習
仰臥位,雙腿并攏伸直,慢慢抬起雙腿,腳跟離床面保持30 cm以上,保持15~30 s,然后放下休息5 s,重復訓練。
1.1.2 股四頭肌鍛煉
采取仰臥位,伸直膝關節,收緊股四頭肌,同時向下按壓腘窩,肌肉開始緩慢收縮,收縮完成后,用力保持10 s,然后放松2 s,重復上述動作進行反復訓練。
1.1.3 踮腳
直立,用腳尖的力量抬起腳跟,雙腿同時進行。根據自身情況,踮腳保持5 s,放松5 s,彎曲拉伸1次,每天鍛煉20次。
1.2 關節活動訓練
1.1.1 坐位伸膝
坐在椅子上,雙腳平踏在地上,慢慢伸直左腿,保持直腿姿勢5~10 s,然后慢慢放松,換右腿。交替進行,重復20次。
1.1.2 空中自行車運動
躺在床上,抬起雙腿,在空中慢慢做騎自行車動作,每天練習至少15 min。
1.1.3 理療
如果膝關節炎患者病情較重,無法主動鍛煉,那么可以借助CPM(連續被動功能鍛煉)機、股四頭肌訓練椅等輔助器械幫助膝關節運動,增加肌肉力量。
1.1.4 有氧運動
適當的有氧運動不僅可以改善心肺循環,有效增加有氧能力,減輕疲勞,增強免疫力,改善抑郁和焦慮,而且可以顯著改善肌肉功能和力量。有氧運動有慢跑、散步、游泳、太極拳、自行車等。
剛開始鍛煉時,膝關節會出現肌肉疼痛,這是正常的。但如果運動后疼痛持續幾天,則意味著運動過量,需要休息,可以用冰敷或溫和的肌肉活動來緩解疼痛。
2運動康復
1.1 壓腿
可以拉伸腿部的肌肉,很好地伸展膝關節,對于膝關節損傷的恢復很有幫助。患者可以先準備一把椅子,高度大概和小腿長度一樣就可以了,然后抬起一條腿放在椅子上,盡量將腿伸直,并通過手臂適當用力向下壓腿,一般每次做5~10分鐘就可以了。
1.2 深蹲
深蹲并不是簡單的蹲起。建議患者站在鏡子前,保持兩腳與肩同寬,然后臀部慢慢往下坐,保持大腿和小腿呈現90°角就可以了。不用做得太多,每次做幾分鐘就會有效果。
1.3 游泳
游泳并不會對膝關節帶來過大的壓力,很適合膝關節損傷患者。但在進行游泳時,一定不要進行蛙泳,因為蛙泳對膝關節帶來的壓力是比較大的。
1.4 每天抬腿能護膝
平時可以多做抬腿的動作,來增強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和大腿后側的股二頭肌的力量,從而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減緩關節的磨損。抬腿訓練簡單易操作:端坐在一個椅子上,一條腿自然著地,另一條腿緩緩抬起,與身體形成90°直角,在空中持續1 min,然后自然著地,換另一條腿抬起,可以很好地鍛煉股四頭肌,保持膝關節彈性,促進新陳代謝,有效保護膝關節。
3膝關節術后康復鍛煉方法
1.1 按摩
對患肢做由足及大腿的按摩(每天至少5次,每次按摩10 min),可以促進末梢血液循環,降低下肢血栓形成。
1.2 屈伸踝關節
足用力做上鉤和下踩動作(每天50~100次,每個動作持續3~5 s)。
1.3 伸直鍛煉
借助椅子等支撐物,健腿屈曲,患肢充分伸直,進行壓腿動作,使患肢膝關節盡量往地面貼(一日10次,每次1~2 min)
1.4 直腿抬高鍛煉
保持膝關節伸直,向上抬高至足跟離開床面10~15 cm處(堅持5~7 s,重復30~50次,每天練習3~4次)。
1.5 屈曲、伸直鍛煉
坐于床邊雙側小腿自然下垂,行屈曲鍛煉,逐步增加屈曲角度,在此過程中,家屬可協助推患者腳踝,每日訓練8~10次,每次爭取超過90°。如果訓練得法,可以達到屈曲膝關節120°。
1.6 扶雙拐/學步車下床行走
站立時,盡量繃緊患肢,確保膝關節完全伸直;行走時,盡量上抬患肢,以充分屈曲膝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