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峰

摘要:目的:探究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患者,實施高黏度骨水泥經皮椎體成形術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2019年7月~2020年6月收治的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患者82例,根據手術方案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1例。對照組行普通骨水泥經皮椎體成形術,研究組行高黏度骨水泥經皮椎體成形術,對比術后疼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恢復情況。結果:術后1年,研究組疼痛評分、腰椎功能評分較對照組更低(P<0.05)。結論:對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患者,實施高黏度骨水泥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疼痛,促進腰椎功能提高。
關鍵詞:骨質疏松;椎體壓縮骨折;高黏度骨水泥;經皮椎體成形術
老年人隨年齡增長,骨密度、骨量下降,骨微結構遭到破壞,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疏松,而在外力或輕微外傷作用下,極易引起椎體壓縮性骨折,對患者正常生活造成影響,導致其生活質量下降。保守治療患者需長時間臥床休養,會加重患者骨質疏松,且發生各種并發癥的風險較高。本研究主要探究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患者,實施高黏度骨水泥經皮椎體成形術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7月~2020年6月收治的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患者82例,根據手術方案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1例。研究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62~78歲,平均(71.42±28)歲。對照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61~79歲,平均(71.69±2.79)歲。兩組基線資料均衡科比(P>0.05)。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1)經臨床影像學檢查確診,均為單椎體壓縮性骨折;(2)存在腰背部疼痛、活動受限等情況,有明確的手術指征;(3)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4)告知患者及家屬研究內容,均取得同意。排除標準:(1)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2)意識、認知、精神嚴重障礙;(3)存在明顯神經壓迫、脊髓受壓情況;(4)伴血液系統疾病、轉移性椎體瘤等;(5)凝血機制異常。
1.3 手術方法
術前利用X線、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進一步明確骨折情況,明確病變椎體,確定進針角度、位置、長度等。患者取俯臥位,局部麻醉,用C型X線透視法準確定位,穿刺后沿椎弓根進入椎體前中1/3交界處,與椎體中線盡量靠近,側位與主體椎體中部遠離,退出枕芯。正側位X線透視位置滿意后,研究組于椎體內部高壓注射高黏度骨水泥2~4 ml,密切監測體征變化,在透視下確定填充滿意后結束推注,旋轉穿刺針進行泄壓,6~8 min后將穿刺針拔出,并進行局部壓迫。對照組手術操作同研究組,術中使用普通骨水泥填充。
1.4 觀察指標
術前、術后1年評估兩組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采取視覺模式評分法(VAS)評定兩組疼痛程度,0~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使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問卷評估兩組腰椎功能,分數越低腰椎功能恢復越好[1]。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術后1年,研究組VAS評分、ODI評分較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1。
3討論
隨年齡增長,機體骨基質、礦物質比例減少,導致骨組織微結構損傷,因此老年人發生骨折的風險較大。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采取保守治療,病程長,并發癥多,患者普遍接受度低,整體療效并不理想。經皮椎體成形術是一種微創、安全的治療方式,利用穿刺針將骨水泥注入病變椎體,可使椎體高度得到恢復,提高椎體的穩定性及強度,以防發生椎體塌陷,有效減輕患者腰背疼痛癥狀,可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但術后骨水泥滲漏率高,需注意手術適應證、骨水泥注入量、材料等問題。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年,研究組VAS評分、ODI評分較對照組更低(P<0.05),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患者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中應用高黏度骨水泥,能顯著緩解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這是由于高黏度骨水泥采取彌散性填充方式,其瞬時機械支撐力可以恢復椎體高度,且混合液態期短,增強骨水泥瞬時強度,從而進一步提高椎體的穩定性,以防發生骨折移位。同時,高黏度骨水泥具有瞬時高黏度、低溫聚合的特點,可減少骨水泥滲漏的發生率,術后止痛時效更快,促進腰椎功能早日恢復。
參考文獻
[1]劉乾雄.高黏度骨水泥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20,18(29):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