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
肺癌作為對人體健康及生命存在較大威脅的惡性腫瘤,在近年因人口老齡化、環境因素等影響下呈現逐年增長態勢,且受定期體檢意識缺乏等因素,諸多患者在確診時已至晚期,已喪失最佳治療時機,造成臨床死亡率居高不下。放化療為西醫治療肺癌采用的主要治療方案之一,雖有一定效果,但毒副反應較多,患者生存質量及治療依從性較低。在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理念下,肺癌手術及放化療等所產生的不良反應可獲減輕,并對疾病癥狀、帶瘤生存等有極大改善,在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方面意義重大。下文將圍繞肺癌中醫病機、治療原則及具體舉措等展開闡述,以期提供參考的建議。
1肺癌中醫病機
中醫并無肺癌病名,隸屬“胸痛、咳血、肺積”等范疇。關于其病機,古書中有記載,勞傷肺氣,而腠理不密,以至于外邪所搏于壅腫也,故予氣瘤命名,而瘤者,隨氣凝滯,其因乃為臟腑受傷,以至氣血乖違。現代醫家認為,肺癌乃正虛邪實所致,六淫等外因與情志所傷、飲食勞倦等內因聯合所致患者機體正氣虛損,進而臟腑功能失調,邪毒趁此而于機體侵入,并使痰凝結聚,熱毒內蘊,于肺臟互結,假以時日,而質變為癌毒,發生腫瘤。也有學者認為,肺癌乃屬氣陰兩虛,為本虛標實之癥,其病位于肺,并與肝、腎、脾聯系緊密,因血瘀、痰凝及陰虛,以致肺部痰瘀膠結,故而肺部腫瘤形成。由上可知,在中醫方面,對于肺癌病機均認為系正氣虧虛以致氣、津液及血運行失常,所誘發的邪氣損害,終至肺內久積成瘤。
2肺癌辨證分型及治療原則
2.1 肺癌辨證分型
因各醫家對于肺癌病因病機存在差異化認知,對于肺癌的中醫分型亦有所不同。有學者提出可將之分為脾虛痰濕證、氣陰兩虛證、陰虛毒熱證、氣滯血瘀證,其認為對于肺癌而言,為人體正氣虧虛的具體表現,治療全程應注重益氣養陰,并兼從化瘀散結等。另有學者將之分為氣滯血瘀、陰虛毒熱、氣虛痰濕、陰虛水泛、熱毒熾盛等證,倡議將扶正攻邪思想于治療全程貫徹,以辨證、辨病相結合,促使臨床療效提升。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專科協作組對于肺癌診療方案予以制定的過程中,肺癌以肺陰虛證、氣滯血瘀證、肺脾氣虛證、氣陰兩虛證及痰熱阻肺癥劃分,在治療時,對肺陰虛證以麥味地黃湯加減治療,以滋陰潤肺,并止咳化痰;對氣滯血瘀證以四物湯加減治療,以化瘀解毒、行氣活血;對肺脾氣虛證,以六君子湯加減治療,以健脾補肺并化痰;對氣陰兩虛證以沙參麥門冬湯加減治療,以益氣養陰;對痰熱阻肺證以二陳湯加減治療,以清熱化痰、祛濕散結。
2.2 治療原則
在中醫對腫瘤的醫治中,辨證、辨病加隨癥加減,為主要模式,體現是中醫的證候觀、整體觀以及其所倡導的天人合一與陰陽五行觀等,同時亦體現了現代醫學的證據性及客體性,故可謂辨病與辨證為肺癌中醫治療原則。
2.3 辨證醫治
腫瘤形成的根本原因為氣陰兩虛,而邪氣所湊。故扶正祛邪為腫瘤治療準則。扶正則對益氣養陰、補益脾腎保持重視,祛邪則應以活血化瘀、祛痰散結以及清熱解毒等為主要法則。中藥中黃芪、懷山藥、茯苓、靈芝等為補氣良藥,可扶正抗癌,并補益脾腎;天冬、生地黃、沙參、五味子、麥冬及杏仁等可潤肺抗癌,并益氣養陰;半枝蓮、魚腥草、白花蛇舌草等則可清熱解毒;而黃芩、川貝母及桑白皮等有清肺化痰之效;同時可取山慈菇、貓爪草及浙貝母等行以散結,以蜈蚣、全蝎等通絡祛風。
2.4 辨病醫治
對于辨病醫治,可從兩方面含義分析,其一為依據于肺癌細胞特性而行,如生半夏、人參、龍葵子、靈芝、魚腥草、蛇莓、葶藶子、石上柏等,經由藥理實驗,可見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于腫瘤細胞可起到直接抑制抑或殺滅作用。其二,為圍繞名醫經驗或其他經實驗證實切實有效的抗肺癌藥物進行整理和分析,并總結出黨參、茯苓、半枝蓮、桔梗、白芍、麥冬、太子參、山藥等具抗肺癌效用。在肺癌治療總原則下對確具抗肺癌作用的經驗用藥予以選擇,并靈活進行加減,可取理想效果。
2.5 隨癥加減
隨癥加減為中醫在辨證論治基礎上,依據于人、時、地不同而開展的個體化差異用藥。比如對于肺癌咳劇者,可添加川貝母、瓜萎皮、百部及浙貝母等,以化痰止咳;對于納差者,可加用雞內金、麥芽、茯苓、山楂等,以健脾消食;對于氣喘者,可加用白僵蠶、炙麻黃、杏仁、地龍等,以起到解痙平喘與宣肺之用;對于口干者,可加用太子參、西洋參、天冬等,以養陰潤肺;對于胸痛者,可加用半夏、三七及薤白,以寬胸止痛,并祛瘀化痰;對于痰血者,可加用仙鶴草、白茅根等,以涼血止血;對于骨痛者,可加用天南星、甘松等,以補腎生骨;對于胸水者,可加用龍葵子及葶藶子,以達到瀉肺利水之用。
3結束語
對于肺癌患者的醫治,當前臨床提倡多元化、多學科綜合治療,以促使患者生存質量提升,并獲得更佳的治療效果。中醫為我國特色療法,在肺癌治療中遵循辨證、辨病與隨癥加減的治療原則,強調結合患者病癥分型展開針對性、個體化差異治療,以扶正祛邪為核心,展開補益脾腎、養陰潤肺及活血化瘀、化痰散結等中藥方劑治療,以輔助肺癌放化療或手術患者毒副反應減輕,改善其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