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玥亭



摘要:目的:探究護患溝通應用于兒科護理對護患關系的影響。方法:選取2019年1~12月收治的68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案的不同分為對照組34例(給予兒科常規護理)、實驗組34例(給予兒科常規護理+護患溝通)。對比兩組護患糾紛發生率、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結果:實驗組護患糾紛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護患溝通應用于兒科護理中可以有效改善護患關系,提高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兒科護理;護患溝通;護患關系
兒科收治的患兒年齡較小,在診治期間易出現哭鬧現象,為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需對其進行科學的護理干預。在國內獨生子女占比較大,一旦患兒生病家屬極其擔憂。所以,臨床除了常規的護理措施外,還需樹立人性化護理理念,將護患溝通作為重要工作內容,有效消除患兒、家屬的負面心理,滿足其心理需求,爭取獲得患兒、家屬的配合,有效縮短護患溝通的距離,減少護患糾紛的發生[1]。本研究主要探究護患溝通應用于兒科護理對護患關系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12月收治的68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病歷資料完整,且家屬知曉此次研究的目的與意義,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精神異常、溝通障礙、智力殘缺、患兒與家屬不配合研究的病例資料。將68例患兒根據護理方案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4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與醫學實驗的開展需求相符。見表1。此次研究的進行獲得了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落實常規護理路徑,主要內容包括病情觀測、心理安撫、家長注意事項告知等。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護患溝通。(1)護理人員在與患兒、家屬溝通時要注意第一印象,平時要衣著整潔,一般建議兒科護士穿粉紅色的工作服給患兒以親切感。在進入醫院后,護理人員可向患兒、家屬介紹病房環境、基礎設施,以免患兒、家屬因周圍環境過于陌生而出現緊張、恐懼感。(2)護理人員在與患兒、家屬溝通交流時,要注意語言技巧與語言修養,盡量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向患兒、家屬介紹病情的誘因、癥狀表現、治療措施、治療流程、成功案例等,從而增加患兒與家屬對疾病的治愈信心,積極參與疾病的治療中。除此之外,護理人員在與患兒、家屬進行交流時,需要直視對方的眼睛,這時患兒、家屬會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從而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另外,護理人員在與患兒、家屬交流時,不可以隨意打斷其談話,要耐心傾聽患兒、家屬表達的意思,有針對性地給予鼓勵和引導。(3)護理人員在與患兒溝通時,可以通過豎起大拇指、貼心話語的方式縮短與其的距離,增加患兒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更好地配合護理人員開展工作。另外,護理人員在與家屬溝通時,應以真誠、同情的心來對待,給予其更多的信任與親切感。
1.3 觀察指標
(1)護患糾紛發生率。(2)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采用調查問卷法(百分制),分值與護理滿意度成正比,分值越高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越佳。
1.4 統計學方法
借助SPSS23.0軟件處理數據,護患糾紛發生率、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等計數資料開展卡方檢驗,年齡等計量資料開展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護患糾紛發生率對比
實驗組護患糾紛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對比
實驗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兒科護理人員是患兒的重要看護者,每天需要為患兒提供一系列的護理服務。護理人員應該將患兒作為重心,學會站在患兒家屬的角度分析問題,掌握護理溝通與交流中的相關知識,運用恰當的護患溝通技巧與患兒、家屬進行交流,多方面滿足患兒、家屬的需求,從而拉近患兒、家屬與護理人員的距離,最大限度地減少護患糾紛的發生,有效改善護患關系。
參考文獻
[1]馮雪萍.淺談兒科護患溝通中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