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麗

摘要:目的:研究手指屈肌腱損傷后應用延續性護理對功能恢復及預后的影響。方法:將70例手指屈肌腱損傷患者按照護理措施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5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研究組采取延續性護理措施。比較兩組患者手指功能恢復情況以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研究組手指功能恢復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手指屈肌腱損傷患者采取延續性護理措施,能夠減少并發癥,促進手指功能恢復,效果明顯。
關鍵詞:手指屈肌腱損傷;延續性護理;功能恢復;預后
手指屈肌腱損傷主要是由切割傷所致,會造成手指肌肉撕裂,損傷指骨關節和神經血管,經過手術治療后仍有很大概率發生肌腱斷裂、粘連、感染、水腫等并發癥,影響手指功能恢復,因此,目前正在尋求有效的手指屈肌腱損傷護理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討手指屈肌腱損傷后應用延續性護理對功能恢復及預后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手指屈肌腱損傷患者70例,根據護理措施不同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35例。對照組男28例,女7例;年齡23~46歲,平均年齡(34.2±6.9)歲。研究組男25例,女10例;年齡25~49歲,平均年齡(33.3±6.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手術治療,術后接受常規護理干預,如預防感染,拆除石膏后進行早期功能訓練直至出院。研究組在出院前進行健康評估,獲取患者及家屬聯絡方式,制定后續的護理方案。出院后,護理人員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與患者保持聯系,了解其手指功能恢復情況及有無并發癥出現,指導患者進行科學的手指功能鍛煉,并根據手指功能恢復情況制定下一階段的訓練計劃。隨時在社交工具中接收來自患者的信息,解答患者的疑問,實時提供專業指導。堅持每周通過視頻等方式監督患者進行兩次30 min的康復訓練,1個月后可改為每周1次。此外,護理人員要通過電話溝通的方法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耐心解答疑問,幫助其樹立康復信心。
1.3 觀察指標
(1)手指功能恢復情況。患指屈伸完全恢復正常,手指總活動度(TAM)>220°為優;患指屈伸功能超過健指屈伸功能的75%,TAM 200°~220°為良;患指屈伸功能達到健指屈伸功能的50%~75%,TAM 180°~200°為中;患指屈伸功能低于健指屈伸功能的50%,TAM<180°為差。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2)預后情況。以術后并發癥(跟腱斷裂、感染、跟腱粘連、腫脹等)發生率為評價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手指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研究組手指功能恢復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兩組預后情況比較
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7.14%,共有6例患者出現并發癥,1例跟腱斷裂、2例感染、2例跟腱粘連和1例腫脹。對照組共有18例患者出現術后并發癥,包括8例跟腱斷裂、3例感染、5例跟腱粘連和2例腫脹,并發癥發生率為51.43%。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手指屈肌腱損傷會導致手指功能障礙,無法正常生活,跟腱粘連、感染、水腫等并發癥出現更是會影響手指功能的恢復,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患者在出院后常因害怕疼痛,抗拒康復訓練。無法堅持,導致手指功能不能恢復。延續性護理充分考慮到這一問題,通過與患者遠程實時交流,在患者出院后進行康復訓練和指導,抓住關鍵時期促進患者康復,從而更好地改善了患者的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延續性護理下,手指屈肌腱損傷患者的手指活動功能恢復優良率得到提高,且并發癥發生率較低效果確切,有臨床實踐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謝方方.階段式康復護理對手指屈肌腱損傷患者術后康復時間及疼痛程度的影響[J].健康之友,2019(7):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