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樹森 高強


摘要:目的:探討CT對于腹部損傷的診斷價值。方法:在醫院2016年2月~2020年10月期間診治的腹部損傷患者中選取70例作研究對象,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以手術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比較兩種檢查方法對腹部損傷的診斷準確度差異。結果:CT診斷實質性臟器損傷準確性高于超聲診斷結果(P<0.05);兩種方法診斷空腔臟器損傷的診斷準確性無差異(P>0.05)。結論:CT對腹部損傷的診斷準確度較高。
關鍵詞:CT;腹部損傷;彩色多普勒超聲;準確度;金標準
腹部創傷作為臨床常見的一種外科創傷,可準確、快速評估傷情,及時判斷患者是否存在實質性臟器破裂損傷,從而及時制定合理、科學的治療方案,以改善預后[1]。彩色多普勒超聲作為目前腹部創傷的常用診斷工具,在腹部創傷診斷中也有一定價值。本次研究比較CT和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腹部創傷診斷中的準確度差異。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納入腹部創傷患者70例,納入時間:2016年2月~2020年10月。資料情況:男40例,女30例;年齡19~65歲,平均(42.7±3.6)歲。手術診斷結果:實質性臟器損傷(肝臟10例、脾臟15例、腎臟9例、胰腺16例)50例,空腔臟器損傷(胃損傷10例、小腸復合結腸損傷8例、膀胱復合尿道損傷2例)20例。
1.2 診斷方法
1.2.1 CT檢查
應用64排螺旋CT診斷儀,掃描視野是50 cm,層厚設為5~10 mm,而層間距設為5~10 mm,予以常規腹部平掃檢查、CT增強掃描,選用非離子型造影劑碘海醇90~120 ml,在肘靜脈處使用高壓注射器予以團注,控制流速是25~30 ml/min,掃描范圍從膈頂到腎下極,掃描期間觀察腸道和腹膜后腔等部位。若患者伴發游離液體腸道變化、血腫腸道變化、腹內臟器裂傷等,可判斷為陽性。
CT診斷標準為:(1)實質性臟器損傷:CT圖像可見機體臟器薄膜下伴發月牙形血腫或者條形血腫,破裂血腫部位有低密度影,臟器內膜、包膜、后腹膜密度不同;(2)空腔臟器損傷:CT圖像可見患者伴發程度不等的胃腸壁血腫,膈下有少量積液和游離氣體,腔內有少量游離氣體、積液。
1.2.2 超聲檢查
應用數字B型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設為3.5MHz,指導患者保持平臥位,仔細觀察其腹腔內有無積液,創傷部位、鄰近組織器官的具體情況。
B超診斷標準為:(1)病變陽性:超聲圖像可見臟器變形、增大;(2)實質性臟器損傷:圖像中可見實質器官中出現不規則的回聲,鄰近器官伴發液性暗區;(3)空腔臟器損傷:超聲圖像中可見液性區、不規則液性區域,鄰近有液性暗區,腸內有異常蠕動表現,積液腸道的充盈癥狀比較明顯。
1.3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進行統計分析,P<0.05表示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 CT、超聲對腹部實質性臟器損傷患者的診斷準確性比較
CT對腹部損傷患者實質性臟器損傷的診斷準確率高于超聲(P<0.05)。詳見表1。
2.2 CT、超聲對腹部空腔臟器損傷患者的診斷準確性比較
CT對腹部空腔臟器損傷患者的診斷準確率高于超聲,但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3討論
腹部損傷的主要檢查方法包括CT和彩色多普勒超聲。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方法有快捷、操作方便等優勢,可為腹部實質性臟器損傷部位、程度等提供線索,其臨床價值廣受肯定,但超聲對緊鄰膈肌臟器損傷,損傷輕微、破口小、位置深且隱蔽的損傷以及復雜性損傷容易誤診、漏診,影響診斷準確性。研究結果表明,CT診斷實質性臟器損傷準確率高于超聲診斷結果,可見超聲在腹部損傷患者實質性臟器損傷的診斷中有所欠缺,且CT分辨率高、可清晰反映腹內臟器形態。此外,CT和超聲對腹部損傷患者中空腔臟器損傷的診斷準確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本次研究證實了CT對腹部損傷尤其是實質性臟器損傷的診斷價值,但在實際臨床上,患者傷情比較復雜,多表現為多處實質性臟器損傷同時伴發不同部位的空腔臟器損傷,診斷難度較高,要求臨床醫師應用CT診斷時,注意觀察患者腹腔臟器體表投影,必要時可聯合超聲以及其他診斷工具,提高腹部損傷的診斷準確性。
參考文獻
[1]任昉,李和蒞,黃麗.腹部創傷定點超聲檢查對急診腹部閉合性創傷的臨床診斷價值[J].醫學臨床研究,2017,34(5):84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