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塑造良好的輿論形象是實現“一帶一路”倡議戰略目標、增強其影響力和吸引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文章通過考察中印主流媒體關于2017年和2019年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報道、評論的整體呈現,從報道數量和報道議題分布兩個方面,分析中國主流媒體的“自塑”形象和印度主流媒體的“他塑”形象;從印度大國戰略、中印“瑜亮”情結、印度文化圈話語體系等方面探討形成印度主流媒體對“一帶一路”倡議形象構建偏差的原因;最后從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形象構建的對策和建議,如增強國際話語權,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通過制定“一帶一路”倡議形象運營管理策略、加強輿情研判,及時應對輿論危機、創新宣傳形式,提高傳播技巧等促進互聯互通,加強“一帶一路”人文學術交流。
[關鍵詞]中印主流媒體;“一帶一路”倡議;輿論形象建構
[中圖分類號]G115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2095-0292(2021)03-0154-09
[收稿日期]2021-03-12
[基金項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一帶一路戰略視野中的官方用語漢英翻譯策略研究”(JZ180064);福州大學博士科研啟動項目“宋代海絲文本中的‘他者形象”。
[作者簡介]李金云,福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印度文學、南亞文化研究。
2013年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特別是2015年“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文件發布后,得到國際社會的積極支持和國際輿論的廣泛關注,建設成果豐碩。全球150多個國家和90多個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等重要決議也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相關內容。“一帶一路”倡議被視為促進新時代全球合作機制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是中國切實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生動實踐。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印度作為南亞地區的重要國家和中國的重要鄰國,卻始終沒有加入“一帶一路”倡議,并兩度缺席了“一帶一路”框架內最高規格的國際合作平臺——“一帶一路”峰會(下文簡稱“‘一帶一路峰會”)。
塑造良好的輿論形象是實現“一帶一路”倡議戰略目標、增強其影響力和吸引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擬以“一帶一路”峰會為中心,選取印度英文媒體長期排名靠前、政治立場不一的《今日印度》(India Today)、《印度斯坦時報》(Hindustan Times)、《印度快報》(Indian Express)相關媒體報道建立語料庫,同時依托《人民日報》(海外版)提供的“一帶一路”峰會數據庫,通過“一帶一路”倡議“自塑”形象與“他塑”形象比較,探討造成印度主流媒體構建“一帶一路”倡議形象偏差的原因和啟示,并從跨文化傳播角度提出引導國際媒體客觀、準確地塑造“一帶一路”倡議形象的對策和建議。
一、數據樣本說明
從跨文化傳播角度講,“一帶一路”倡議形象本質上是輿論形象,是整個“一帶一路”倡議在國際新聞流動中所形成的形象。具體到一個國家或地區,則是“一帶一路”倡議在一個國家新聞媒體的新聞言論報道中所呈現的形象,是對其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維度的整體性認知。“一帶一路”倡議的輿論形象有兩種:一種為中國主流媒體的“自塑”形象,一種是國外主流媒體的“他塑”形象。
基于研究有效性、科學性考慮,本文在數據樣本選取按以下原則進行:
(一)媒體選擇:由于“一帶一路”倡議帶有很強的戰略意義和博弈色彩,其輿論形象的構建主要由新聞和時事評論引發,故側重選取以新聞和時事評論為主、能夠對“一帶一路”倡議輿情產生重要引導、培養作用的媒體。考慮到相關報道數量和整體呈現面貌的平衡性,中國選取《人民日報》(海外版),印度則選取《今日印度》(India Today)、《印度斯坦時報》(Hindustan imes)、《印度快報》(Indian Express)三大主要英文媒體。
《人民日報》(海外版)是中共中央機關報和中國對外開放綜合性中文日報。讀者群主要是海外華人華僑、港澳臺同胞和關心中國情況的各國各界人士。主要任務是傳達中央的政策,報道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關注社會熱點、難點問題,介紹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提供國內外各種信息。其對“一帶一路”峰會的報道比較集中,不但代表中國媒體官方態度,在中國主流媒體中頗具代表性,基本呈現了中國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自塑”形象。
《今日印度》是印度頭號英文雜志和讀者量最大的出版物,主要報導印度國內新聞和全球最新的政治、經濟新聞等,周發行量達到110多萬,讀者超過1500萬。《印度斯坦時報》是印度著名的英文大報,主要流行于印度北部,在印度英文讀者數量排名第二。《印度快報》是隸屬于印度時報集團的英文對開日報,主要在印度各大城市和地區發行,在華盛頓、倫敦等地派有記者。在政治傾向上,《今日印度》立場比較中性;《印度斯坦時報》支持國大黨英迪拉派;《印度快報》偏向人民黨,對國大黨英迪拉派政府持批評態度。三大媒體在印度英文媒體中長期排名靠前、且政治立場不一,基本能呈現印度主流媒體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整體輿論形象。
(二)案例選擇:“一帶一路”峰會是“一帶一路”框架頂層設計中的最高規格的國際合作平臺,旨在通過高峰論壇這一形式,全面總結一個時間階段內“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進程,共商未來重要合作,實現合作聯動發展,可視為“一帶一路”倡議建設的重要體現。通過對兩屆“一帶一路”峰會的集中報道,可以管窺中印兩國基于自身立場出發所構建的“一帶一路”倡議輿論形象的基本面貌。
(三)時段選擇:考慮到兩國媒體對“一帶一路”峰會的聚焦程度和報道數量,從數據平衡性和科學性出發,在時段選擇上,《人民日報》(海外版)選擇兩屆“一帶一路”峰會召開前后為期一個月的相關報道,即2017年5月1-31日和2019年4月10日-5月10日兩個時間段兩屆“一帶一路”峰會分別于2017年5月14-15日、2019年4月25-27日在北京召開。。印度三大英文媒體則選擇2017年和2019年全年關于“一帶一路”峰會的報道。
二、中、印媒體對“一帶一路”峰會報道的整體呈現比較
(一)報道數量分析
1.《人民日報》(海外版):在兩屆“一帶一路”峰會期間,該報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報道以消息和通訊居多,輔以部分深層次、細化報道,評論較少。2017年5月1日—31日關于“一帶一路”峰會的報道117篇,包含消息39篇、通訊59篇、評論19篇;2019年4月10日—5月10日關于“一帶一路”峰會的報道62篇,包含消息21篇、通訊35篇、評論6篇。消息來源中原創報道109篇,占整體的61%,轉載其他主流媒體報道41篇,占整體23%,專家解讀29篇,占16%。從消息來源看,作為中國主流媒體,該報對“一帶一路”峰會的報道追求準確性、權威性,轉載的報道基本出自同樣作為主流媒體的新華社、中新社,解讀專家基本為中國國內專家、政要,對國際媒體、外國政要及專家的轉述和引用較少,話語傾向不夠多元。
2.印度三大英文媒體:2017年,印度三大英文媒體關于首屆“一帶一路”峰會報道共63篇,計26萬余字。2019年,上述三大英文媒體關于第二屆“一帶一路”峰會報道31篇,共14萬余字。根據語料庫中印度三大英文媒體對“一帶一路”峰會報道數量的變化可以看出,報道熱度受印度官方態度的影響較大。雖然兩屆“一帶一路”峰會印度政府都拒絕參加,但2017年印度尚處于猶豫和觀望階段,對首屆峰會的關注度不小;2019年第二屆峰會舉辦時,印度已明確反對“一帶一路”倡議,關注度和報道量較少了一半。
(二)報道議題分布
1.《人民日報》(海外版):兩屆峰會期間,該報對政治議題方面關注最多,特別是關注與會各國政要動向,2017年、2019年分別占據相關報道總數的28%、32%,顯示中國政府舉辦“一帶一路”峰會的充分準備。首屆峰會是“一帶一路”倡議進入新階段的標志,面臨眾多質疑和排斥,熱點議題多為“一帶一路”政策解讀和理念宣導,旨在釋疑解惑和化解排斥;2019年第二屆峰會時,“一帶一路”倡議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議題多為“一帶一路”倡議成果展示和未來展望,旨在吸引更多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響應倡議;體現了兩屆峰會報道的不同宣傳策略。同時,亞投行與倡議的對接、絲綢基金會等新型組織的建立等新領域和新進展得到密切關注。
在經濟方面,該報2017年宣傳的重點是“中國產品”“中國理念”“中國聲音”,因此重視企業對外貿易和建設發展的報道,特別關注鐵路建設、通信網絡、航天航空等領域,多次強調“中國制造”,對民企、小微企業通過“一帶一路”機遇走出國門、開拓國際貿易與合作的空間的議題也給予一定關注。2019年,該報經濟方面的報道重點從重工領域轉向食品、紡織、文教用品等輕工領域以及新能源、新技術的發展,反映了“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開展,“金融產品組合”“數字經濟”“移動支付合作”等成為熱詞。
該報文教、科技領域的報道反映了一些社會文化轉型和思想認識改變的狀況,強調“科技+創新”對文化領域發展的賦能。2017年重點宣導的傳統節日、絲路歷史、電影交流等傳統領域,在2019年讓位于“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5G+4K”、現代智庫建設等新領域、新平臺,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等人文交流項目得到了一定關注。
在區域發展方面,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和輻射范圍逐步擴大,參與國的進展得到較多報道。港、澳、臺三地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傾向和態度得到該報重點關注,港澳地區積極參與和臺灣地區的消極抵制形成鮮明對比,從媒體和民眾角度呼吁臺灣當局把握機會,謀求發展。對印度是否參與“一帶一路”倡議表示了一定關注,報道了楊潔篪、華春瑩等中國政要的表態,表現了中國的誠意。
2.印度三大英文媒體:通過對議題歸類和分析可知,經濟是2017年印度三大英文媒體最有熱度的議題,不管其政治立場如何,對“一帶一路”峰會的關注點大多在經濟領域,達34篇,約占總數的54%,構成了“一帶一路”倡議在印度輿論形象的主體;其次是政治議題,共26篇,約占40%,主要關注“一帶一路”建設引發的地緣政治變化、印巴關系等問題;文教類議題、科技類議題、軍事類議題和其他議題分別各占1篇,各占總數的2%。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印度或直接或間接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利益相關方。在關于“一帶一路”峰會的新聞報道上,經濟領域的狀況和形勢更容易為印方媒體所關注。以經濟為議題的報道關注點主要分布在“中國對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國家的投資”“印度周邊六國與中國簽訂20項協議,涉及基礎建設、能源、金融等”“印度拒絕參加‘一帶一路論壇可能面臨的損失”等方面,這些報道體現了印度部分中立、理性的立場或聲音,認可中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以及與印度利益的關系。可見,促進經濟發展已經成為“一帶一路”倡議輿論形象最重要的標簽之一。
政治形象是“一帶一路”倡議輿論形象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印度媒體不斷地探討印度不參加“一帶一路”倡議的原因,對中印、中美、中歐及與巴基斯坦等印度主要鄰國之間的關系,尤其是“中巴經濟走廊”等成為新聞報道的主要關注點。在政治議題中,2017年印度三家媒體各有側重。《印度快報》注重“一帶一路”峰會成果、項目的達成,《印度斯坦時報》較多關注印度抵制“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考慮,《今日印度》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比較中立、看法多元開放,不乏理性的評論和客觀的報道。到了2019年第二屆“一帶一路”峰會時,三大媒體的議題集中點都幾乎集中在政治領域,對于峰會取得的諸多經濟成果也多從“中國在‘一帶一路投資上的腐敗”“‘一帶一路成員國的負債危機”等負面角度報道,反映了“一帶一路”倡議在印度的輿論形象走向負面。
相對而言,文教和科技類新聞報道內容則相對多元化,中國高鐵、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制造等中國元素成為“一帶一路”倡議形象構建的亮點。
印度三大媒體關于“一帶一路”峰會的議題從經濟議題為主轉變為以政治議題為主,也正面反映了印度政府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從猶豫不決正轉向明確排斥。
(三)“一帶一路”倡議輿論形象構建傾向分析:
1.“自塑”形象:
通過對《人民日報》(海外版)兩屆“一帶一路”峰會179篇報道的文本挖掘,除去“中國”“國家”“我們”“一帶一路”等中性名次外,頻次排名居于前20位的詞匯分別是:合作(2552)、發展(2164)、建設(1482)、習近平(1394)、經濟(939)、共同(816)、推進(630)、加強(587)、關系(561)、國際(561)、戰略(478)、和平(446)、促進(406)、交流(395)、亞洲(358)、共建(323)、沿線國家(306)、投資(300)、開放(299)、互聯互通(283)、互利(271)、貿易(270)、深化(269)、文化(263)、東盟(258)、政治(168)。可見,在中國官方語境下,“一帶一路”倡議的基本內涵是以“合作”為根本原則,以經濟投資領域和互聯互通為重點,以互利、和平的方式,積極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及世界各國共同發展[1]。
從“自塑”形象看,《人民日報》(海外版)峰會期間的相關報道呈現了比較多元立體的“一帶一路”倡議形象,“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包容多元”等關鍵詞成為“一帶一路”倡議和建設著力營造的形象標簽。“一帶一路”倡議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2];“中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目的是支持各國共同發展,而不是要謀求國家間合作的政治勢力范圍。”[3]這種形象和十九大報告指出的“中國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4]的大國定位基本相符。2019年4月23日發布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展、貢獻與展望》用事實說話、用數字示證,體現了中國政府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定義和解釋權,也展示了中國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責任”和“擔當”。
2.“他塑”形象:
搜索印度三大媒體語料庫,除“中國”“印度”“一帶一路”等中性詞外,印度三大英文媒體2017年關于“一帶一路”峰會報道中最頻繁的關鍵詞匯分別是中巴經濟走廊(258)、主權(110)、邊界(83)、合作(66)、發展(63)、完整(41)、對話(40)、爭端(29);2019年,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是巴基斯坦(196),其他主要高頻詞匯是合作(140)、國際(140)、主權(110)、中巴(78)、發展(64)、債務(40)、抵制(22)、對話(22)、文化(10)。可以看出,印度一方面對“一帶一路”可能帶來的國際合作和經濟發展充滿艷羨,關于“一帶一路”的報道絕大多數為客觀引述中方闡述或國際報道,對于論壇本身的評論較少;另一方面,又十分擔憂因加入“一帶一路”倡議可能不得不同意中巴經濟走廊等方案導致邊界主權爭端處于不利地位,因此對于邊界、主權完整、爭端等也多有關注。
總體上講,印度三大英文媒體關于“一帶一路”峰會的報道受印度政府的官方態度影響很大,但不乏理性、客觀的聲音。2017年,印度三大媒體對首屆峰會正面的報道偏多,共38篇,占全部報道60%;中性和負面的聲音大體旗鼓相當,分別為13篇(21%)和12篇(19%)。中性報道以轉刊中方或歐美主流媒體的報道為主,如各國參加“一帶一路”峰會的情況、中國對中巴經濟走廊涉及的克什米爾問題、對印度缺席“一帶一路”峰會的評論等;《今日印度》還對南亞國家所接受的投資金額報道較為關注,尤其是中國在各個國家所致力投資的項目,所創造的就業機會和當地政府的納稅收入。[5]正面報道以關注經濟、能源合作為多;負面報道則主要糾葛中巴經濟走廊等與中印周邊國家相關的問題。2019年第二屆峰會舉辦時,三大媒體的報道高頻關鍵詞基本集中在“中巴經濟走廊”“債務圈套”“主權完整”“國家安全”等政治議題上,負面的聲音居多,但仍有一些客觀、理性的聲音存在,如關于“‘一帶一路貫通南亞、中亞、阿拉伯灣、非洲、歐洲海陸”“中國與沿線各國在交通基礎設施、貿易與投資、能源合作”等;但關于“一帶一路”倡議的正面報道已鳳毛麟角。
“一帶一路”倡議的形象在印度主流媒體中從中性與正面占主流到負面占主流的轉變,既反映了印度對“一帶一路”倡議與其自身發展戰略方向的一致性與利益性持保留態度和戰略疑慮,又反映了印度社會對“一帶一路”倡議不信任和不認同感的加劇。這種不信任和不認同的變化體現最明顯的是對“‘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這個專有名詞的翻譯上。2017年,印度媒體基本引用新華網的譯法,譯為The Second Belt and Road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6],強調的是國際合作,但《今日印度》在2019年關于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報道中多處并未使用中國官方通用的翻譯,而是稱為“China's Belt and Road Forum”(中國第二屆一帶一路論壇),稱“一帶一路”倡議為“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強調是中國的一帶一路、中國的論壇,在其報道中著重于在“一帶一路”倡議中中國作為受益者,為中國市場飽滿的企業開拓新的渠道,其他國家作為經濟受害者的身份,偏離“合作”事實,甚至只字不提合作一詞,將“一帶一路”的合作視為唯中國一國所支配的倡議。從2019年3月到2019年6月,《今日印度》關于“一帶一路”的報導中沒有出現“合作”一詞,中國官方話語關鍵詞也沒有出現[7],甚至在多篇報導中將“一帶一路”倡議塑造成中國為斂財、拉動國內經濟對弱小國家進行的欺騙行為,并稱這種此種經濟行為是“債務圈套”,是中國為促進國內經濟、金融發展而對外進行的經濟擴張;而針對“一帶一路”建設涉及到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邊境爭端,則是中國和巴基斯坦的經濟合作對印度沒有“表現出尊重”。總之印度對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斷增強的影響感到極大不安。
三、印度主流媒體對“一帶一路”倡議形象構建偏差原因
(一)印度大國戰略的影響
1947年獨立后,繼承英屬印度戰略遺產的印度共和國,迫切希望立足南亞次大陸的優勢地位和天然的海洋優勢,實現戰略自主和世界大國地位的目標。印度首任總理賈瓦哈尼爾·尼赫魯公開在《印度的發現》中宣傳“印度中心論”,認為印度洋是“印度之洋”,南亞次大陸是印度的天然勢力范圍,容不得侵犯。他說,“印度以它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么就銷聲匿跡。中間地位不能引動我。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間地位是可能的。”[8](P57)這種世界大國目標定位,是地理條件、歷史傳統與政治現實相結合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廣大政治精英和普通民眾的共識。[9]
莫迪政府上臺以來,在既定的世界大國戰略目標下不斷調整外交手段,開展務實外交,積極營造有利于其崛起的戰略環境,對其他大國在南亞和印度洋的舉動保持著天然的防范心態。2017年6月中方在西藏洞朗地區進行基礎建設,中印開始了在中、錫(金)邊境的對峙,被印度媒體認為是因為“印度沒有出席‘一帶一路峰會,北京需要解決此種侮辱、讓印度就范,向世界展示德里力量極限的合適時機。同時錫金對峙也可能是一種類似的主導行為,旨在向世界展示誰是亞洲的主宰”[10]。在印度看來,“一帶一路”倡議無疑沖撞了印度的地緣政治空間和戰略空間,給印度制造安全困境,削弱了印度在南亞次大陸的主導地位和印度洋的優勢地位。
(二)印度戰略考量的影響
印度是印度洋沿線最重要的國家和崛起的大國之一,印度洋對于印度具有重大的安全利益和經濟利益。2014年莫迪政府宣布海洋安全是政府的優先考慮。在印度的戰略思維中,“一帶一路”是中國的單邊倡議,沒有與其他國家磋商,其他國家不一定擁護;而且,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有可能擴大中國在印度洋和印度鄰國的影響。尤其是中巴經濟走廊涉及瓜達爾港和克什米爾主權,中印尼經濟走廊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置于“一帶一路”倡議之下將被中國主導,引起印度的嚴重關切,被印度視為對其戰略空間的侵蝕和壓制。因此,印度一方面提出“東向政策”“季風計劃”“香料之路”反制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一方面對美國提出的“新絲綢之路計劃”“印太經濟走廊計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包含了印度積極對沖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意圖。[11]這也是印度先后婉拒兩屆“一帶一路”峰會的主要原因。
從媒體報道看,印度官方和民間的態度存在一定的差別,官方一直在騎墻搖擺,民間表現謹慎歡迎;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態度也有所區別,中央關注戰略利益和主權爭議,地方更注重經濟利益和受惠可能。如2017年《印度快報》對于中國邀請印度參加“一帶一路”峰會有較如實的報道,稱感受到中國的誠意。[12]對于當時印度拒絕參加“一帶一路”峰會,有評論文章稱此行為是“奇怪、有爭議的”,認為在當下國際經濟衰退的情況下,“一帶一路”是中國引導的為沿線國家提供更好的國際經濟環境,印度應該承認中國在國際標準制定上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雖然印度會有所不快,但應學會適應并參與。文章對“一帶一路”倡議作了較為中肯的介紹,并且承認其將會為印度提供更多國際經濟發展的機遇。[13]可見,印度對于“一帶一路”倡議背后的互聯互通觀念和愿景在原則上是贊成的,但對主權爭議和具體實施持保留意見;但總體上看,官方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印度民眾的認知。
(三)中印“瑜亮”情結的影響
中、印兩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都有著歷史悠久的古老文明,有著相似的價值觀念和風俗傳統。同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和主要新興經濟體,中印兩國都有志于重新構建全球秩序。近年來,隨著西方貿易保護主義的日益盛行,兩國以金磚國家成員、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和二十國集團成員的身份,在不同的場合聯手提倡經濟全球化。由于類似的文明、近代殖民遭遇和“崛起大國”訴求,兩國人民始終有著比較強烈的民主主義思潮和難解難分的“瑜亮”情結。兩國政府和人民一方面互相奧援、互相抱團,一方面又互相比較、暗中較勁。隨著近年來中國的迅速崛起,兩國政治影響力和經濟實力的差距正在逐漸拉大,中印的競爭態勢正在加劇。莫迪政府之所以對中印尼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搖擺觀望甚至避而不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兩個計劃置于“一帶一路”倡議之下,將被中國掌握主導權,擔心印度淪為追隨者。
(四)印度文化圈話語體系的影響
由于殖民政治的影響,印度除了根植自身所處的南亞文化圈外,還深受拉丁文化圈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南亞文化為政治底色、現實基礎和政策來源,以拉丁文化為上層建筑和政治框架的有印度特色的政治文化。在兩種文化中,南亞文化作為土著文化,糅合了印度民眾的民族記憶和草根文化,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拉丁文化則作為殖民時代遺留的文化符號,代表了進步、文明和尊貴。也正是由于這樣,英語和印地語同被列為印度官方語言。英語是印度精英教育的基本象征,用英語溝通在一些人眼中代表了良好教育和尊貴身份,因此不但英文媒體在印度社會政治生活中占據著媒體話語的主導權,以歐美為代表的拉丁文化圈的傳播話語體系也深刻地影響著印度精英階層的思想和觀念,從而造成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解讀偏差。基于此,印度媒體在涉華、涉“一帶一路”倡議議題方面普遍存在著一種“基本的歸因錯誤”,即在解釋涉華涉“一帶一路”倡議決策時,傾向于做傾向性、標簽性的歸因而忽視了決策行為所處的具體情況和形勢。
2017年10月,美國國防部長訪問印度及特朗普政府力挺印度反對“中巴經濟走廊”后,印度媒體的負面報道越來越多,轉述美國媒體和研究者關于“一帶一路”的負面評論日益增多。2019年后,受官方態度影響,印度媒體的報道有意無意地夸大中印關系存在的問題,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顯著成效視而不見,卻十分關注負面問題,經常聯篇累牘對“一帶一路”倡議進行質疑和審視,認為中國提出倡議是為實現“超級大國”的野心,并將“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中國謀求區域新霸權和“中國威脅論”的標志。還有的報道將中國媒體均視為中國共產黨的喉舌,渲染中國媒體的政治屬性;有的熱衷于傳播西方媒體對中國的負面報道,歪曲、抹黑“一帶一路”建設。這類負面報道一方面在事實上形成對中國國際話語權的解構,遏制了中國的對外傳播的影響;另一方面影響了印度民眾對“一帶一路”的認知,強化了印度民眾對中國和“一帶一路”倡議的負面認識和仇視情緒。
(五)“一帶一路”存在問題的影響
作為倡始國和主導國,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相對重視與工程所在國的雙邊協議,而相對忽視所提供的項目的國際公共產品性質,其他國家也將直接或間接使用或受到影響。同時,中國在投資項目時通常聚焦于政府層面,而對環境生態影響和民眾受惠程度關注不夠,引發了一些問題。比如斯里蘭卡因無力償還中國80億貸款而把漢班托塔港租給中國公司99年,常常成為印度媒體乃至國際媒體渲染“一帶一路”工程讓所在國落入“債務陷阱”的典型案例,并由此引發緬甸重審中國工程的條款和馬來西亞取消高鐵與天然氣管道項目。[14]當初印度拒絕參加“一帶一路”峰會時所說的宏大工程缺乏透明度和金融可持續性的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證,加劇了印度中立人士和中立媒體的疑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度自身在應對中國時的脆弱性和敏感性。[15](P172)
四、“一帶一路”倡議的形象構建的對策和建議
基于上述兩國媒體涉“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報道的分析,不難發現,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強,印度主流媒體涉“一帶一路”的報道不乏中立和理性的聲音,高層會晤、經濟合作等議題得到主流媒體的廣泛報道;但負面報道和消極的論調也層出不窮,主權爭議、領土爭端、債務圈套、安全威脅等在報道中不斷被凸顯,折射出印度政治主體的多元立場與態度。這對于“一帶一路”倡議形象塑造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必須結合印度媒體實際,制定促進印度構建“一帶一路”倡議積極形象的策略,為中印人文相親、民心相通、經濟互惠、利益共贏打下良好的輿論環境基礎。
(一)增強國際話語權,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
作為帶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智慧的新時代全球合作機制,“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和階段性進展,其輿論形象在世人面前得到較好呈現;但由于歐美國家掌握了世界輿論的主導權,有時仍然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困境。其關鍵還在于中國國際話語權不足,“一帶一路”倡議形象傳播基礎不牢。
“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動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解決好“挨罵”問題的有效路徑,也是中國國家形象自塑與他塑的關鍵所在。”[16]具體到印度和“一帶一路”倡議,必須通過加強合作,創新機制,促進交流,解決好構建“一帶一路”倡議積極形象的良好基礎。一是在外交策略上,重視中印關系建設,增強戰略互信。印度作為新“崛起大國”和南亞次大陸主要國家,對于“一帶一路”倡議有自己的戰略考量和利益訴求在所難免。印度在中美之間采取騎墻態度企圖兩邊牟利,對“一帶一路”尤其海絲建設形成很大制約,這種結構性矛盾,短時間內難以克服。然而,置身于“一帶一路”建議之外更不符合印度的利益。只要繼續加大力度深化與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印度周邊國家的經貿合作,可以帶動印度態度的變化。中印存在著長期的競爭矛盾,但也擁有巨大的合作潛力。中印兩國在追求多極世界和構建世界新秩序方面有著類似的戰略訴求,在當前世界貿易戰的陰影下,都倡導自由貿易和經濟合作,雙方需要從大局出發,加強合作,管控分歧,建立交流協商機制,增強戰略互信。二是在經濟策略上,創新多邊協商機制,體現中方誠意。印度在中印尼經濟走廊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一帶一路”建設項目合作中采取騎墻政策甚至明確反對,主要擔心項目置于“一帶一路”框架下被中方主導,自己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跟隨者,喪失大國地位和戰略主動權。可在經濟合作和項目推進上采取更靈活的方式,在話語權相對平衡的亞投行、上海合作組織或金磚國家峰會的框架下進行合作,或推進和完善多邊機制體制,使“一帶一路”工程與印方參與的其它工程在互補基礎上合作,充分體現中方誠意。
(二)促進互聯互通,加強“一帶一路”人文學術交流
促進人文領域互聯互通,對強化對外傳播、主導熱點議題、爭取支持力量、提供企業咨詢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一要加強“一帶一路”智庫建設。發揮智庫媒體重要信息源和輿論傾向、輿論發酵重要策源的作用,強化對中印政治、經濟類問題和“一帶一路”倡議議題的話語權威和話語引領,促進涉華、涉“一帶一路”倡議報道積極因素的生成。二要注重“一帶一路”倡議普及解釋。“一帶一路”白皮書、通俗讀本和學術專著的外譯和發聲,可以便利和拓寬對外傳播;對外學術合作可以爭取國外學界、學者和智庫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解和支持;鼓勵有國內外學者,特別是國際影響力的專家,在國際事件報道、解讀中提供權威解讀和分析,闡釋中國立場和思路,有利于實現印度媒體直接聽到多元化的中國聲音。三要注重“一帶一路”輿情引導本土化建設。加強與印度學者學術合作,長期開展當地情況的跟蹤調查,及時反饋當地學術界和媒體的動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社會人文環境復雜,社會公平、人權、環保、宗教和諧、非政府組織等熱點問題需要學者和智庫獲取第一手信息,為企業進入當地社會、開展經濟活動提供評估、咨詢和建議,降低政治敏感性,形成自我發展的良好機制。
(三)重視輿論引導,加強“一帶一路”倡議形象運營
正如前述,“一帶一路”倡議形象是通過大眾媒體作為信息中介呈現的、對“一帶一路”倡議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維度的整體性的認知。無論是“自塑”形象還是“他塑”形象,都存在著一定的認知偏差。面對印度等國外媒體的誤讀與解構,“一帶一路”倡議必須重視輿論引導,加強輿論形象運營和管理。一是要制定“一帶一路”倡議形象運營管理策略。在站穩中國立場的基礎上,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要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要善于選擇典型、成功、有代表性的合作案例進行重點宣傳,展現中印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實際成果,展現我國友好、親善的合作姿態,增強印度精英和民眾對“一帶一路”倡議的信心;要加強“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海外輿情體系的建設,開拓和豐富傳播渠道,“加強對這些地區的深入溝通和了解,以消弭客觀存在的各種擔心和利益沖突”[17],制定國家輿論引導本土化策略,提高傳播針對性。二要加強輿情研判,及時應對輿論危機。“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通常聚焦于政府層面的合作,由于項目運作方式和中國在合作國的影響力局限,項目運行的工程環境、生態影響和民眾態度經常被忽略。從印度三大媒體涉“一帶一路”報道來看,負面報道的比例比較高,表明印度在領土主權、社會安全等方面存有疑慮,中國應及時化解摩擦,解讀政策。因此,有關宣傳部門要加強輿情研判,加強溝通,面對不利輿論變被動回應為主動公開,及時通過國內外媒體公布真相,積極引導國際媒體采訪報道,以事實克服猜想和謊言,減少捕風捉影。對于有利于“一帶一路”倡議積極形象的報道要面向印度乃至國際社會“二次傳播”,如對于不利報道,要及時回應和反擊,引導國際輿論導向。三要創新宣傳形式,提高傳播技巧。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要求向世界“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講述好“一帶一路”倡議故事,除了要立足中國文化、中國國情外,還要把握好時、度、效,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讓印度民眾愛聽愛看、產生共鳴;要改編單一的宏觀的政治經濟新聞,以接地氣的民眾視角,反映“一帶一路”倡議在印度及周邊各國的活動和實踐;要淡化傳播者的主體,注重印度受眾,站在客觀中立的立場,關注印度民眾想過要關注的信息;要注重真負面信息全面呈現、客觀準確,在平衡報道中獲得公信力。正如卡爾·霍夫蘭(CarlHovland)所言:“如果受眾一開始就傾向于反對傳播者的觀點,那么把正反兩面的觀點都提出來,就比只談一面更為見效”[18](P157)。
特別在印度民眾關心的“主權”“債務陷阱”等問題上,把中印雙方的觀點都提出來,甚至適當引用第三方的觀點,營造多元的視角,在一定程度上比單純表達中方立場有效得多。四要重視社交媒體,營造官民輿論共振。中國習慣借助單一官方媒體平臺發布官方信息,忽略官方主流媒體體系與民間網絡輿論的共振效應,這從印度當地涉“一帶一路”倡議輿論受官方態度影響巨大得到印證。目前臉譜網(Facebook)、推特(Twitter)、微博(weibo)、微信(WeChat)等為代表的社交媒體以其及時性、互動性和草根性異軍突起,成為國際輿論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國際特別是印度民眾常用社交媒體,以平民化語言開展公共外交,將“一帶一路”倡議和民生福祉聯系起來,突出對雙方社會民生的具體惠及,以贏得民心、消除隔閡,一定程度上更勝“外交辭令”式的報道,不但可以及時根據印度民眾互動反饋調整傳播策略,還可以影響國際輿論。五要善用印度媒體,用好本地媒體影響力。使用主流媒體在重大突發事件、重大國際關切和重大熱點問題上主動發聲、主動出擊、快速發聲,這是中國第一時間傳播事實、表達觀點的常態,也是“自塑”形象的重要措施。但應該看到,在印度的落地率很難達到預期,因為印度公眾依然主要通過本國媒體了解和認識“一帶一路”倡議。從這個實情出發,善于借助印度主流媒體推進中國國家形象自塑與他塑仍然是必要的。運用印度主流媒體的傳統影響力,在國家主要領導人出訪和參加重大國際會議時,在印度主流媒體上開辟專版,有效地影響當地主流社會;通過各類媒體峰會等合作機制,加強與聯合國相關機構和海外媒體深度合作,有效樹立“一帶一路”倡議在國際上的正面形象,等等。這些都是自塑與他塑“一帶一路”倡議形象的有效舉措,必須在堅持中完善、在完善中堅持。
[參 考 文 獻]
[1]曲甜,王艷.“一帶一路”倡議官方話語解析與國際反響述評[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9(6): 194.
[2] 邁向命運共同體 開創亞洲新未來[J].黨建,2015(4): 4.
[3]習近平: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N].光明日報,2017-12-08.
[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18.
[5]KJM,Varma, India to skip Chinas Belt and Road forum,IndianToday[EB/OL]. https://www.indiatoday.in/pti-feed/story/india-to-skip-chinas-belt-and-road-forum-925362-2017-05-13,2020-03-05.
[6]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EB/OL].http://www.xinhuanet.com/world/brf2019/jj.htm,2020-3-14
[7]Ananth Krishnan,BRI Forum:A belt and road dilemma,Indiatoday[EB/OL].https://www.indiatoday.in/magazine/up-front/story/20190513-second-belt-and-road-forum-forum-in-beijing-1515503-2019-05-03,2020-04-05.
[8][印]賈瓦哈拉爾·尼赫魯;齊文譯.印度的發現[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8.
[9]朱翠萍.印度的地緣政治想象對中印關系的影響[J].印度洋經濟體研究,2016(4): 1-25,139.
[10]SushilAaron, Is China punishing India for its Belt and Road stance while testing Modi and Trump? Hindustantimes[EB/OL].https://www.hindustantimes.com/opinion/is-china-punishing-india-for-its-belt-and-road-stance-while-testing-modi-and-trump/story-1NIB0lcGtgMy4UVO5pDO1M.html,2020-03-05.
[11]陶亮.“季節計劃”、印度海洋戰略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J].南亞研究,2015(3): 98.
[12]Express News Service, Were stilll ooking forward to Mamatas visit to China, says Chinese consul., IndianExpress[EB/OL]. https://indianexpress.com/article/cities/kolkata/were-still-looking-forward-to-mamatas-visit-to-china-says-chinese-consul-general-4661376/,2020-03-05.
[13]SumanBery, Engagement in a time of turbulence, IndianExpress[EB/OL]. https://indianexpress.com/article/opinion/china-india-relationship-belt-and-road-forum-brf-bri-china-pakistan-economic-corridor-cpec-4728637/,2020-03-05.
[14]王延中,方素梅,吳曉黎,李晨升.印度對“一帶一路”倡議態度的調查與分析[J].世界民族,2019(5): 18.
[15]趙瑞琦.印度大眾傳媒研究,全球化的消解與本土化的建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
[16]歐陽輝.國家形象何以自塑與他塑[N].學習時報,2019-04-15.
[17]陳力丹.“一帶一路”建設與跨文化傳播[J].對外傳播,2015(10): 25.
[18]趙建國.傳播學教程[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2.
Abstract:Building a good public opinion imag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achieve the strategic goal of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enhance its influence and attraction. The paper firstly examines the reports and comments of Chinese and Indian mainstream media on the Belt and Road Forums in 2017 and 2019, and then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the deviation of the imag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y Indian mainstream media. Lastly,the paper offers suggestions on image building fo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Key words:China-India mainstream media;Belt and Road Initiative;public opinion image construction
[責任編輯 孫蘭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