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耀
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們對于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上的不熱情已是心照不宣。究其原因,的確有教師課堂肢解文本,強化文言現象灌輸式學習的枯燥晦澀操作,但我們有沒有進一步深究過?怎么輕松高效突破文言文“言”的障礙,從而能自由品讀文言文的“文”之意趣,也是學生內心的隱痛。
在這一點上,絕大部分高中學生甚至是一部分教師都固執地認為,除了上課聽老師逐字逐句講譯,課后生硬背記文言實詞、虛詞、固定結構、特殊句式等一系列文言現象,再輔以各種高頻刷題,似乎別無出路。殊不知,高中階段必須掌握的所有文言現象,光靠反復機械記憶和刷題鞏固,先不提一般學生,即算是以學為樂的勤奮學霸,只怕也是一種不小的負擔。不僅如此,大部分學生一路背記積累到了高三時,仍然經常在文言文閱讀理解方面陷入極大困境。這是為什么呢?雖然還是有積累程度和閱讀技巧方面的因素,但在思維上不善于進行邏輯分析、推理和判斷,也是不容忽視的關鍵。因此,從邏輯上助力高中學子的文言文閱讀刻不容緩。
那么,在教學中我們該如何實施呢?筆者對此進行了初步探索實踐,為了便于具體說明,下文將以高三的一節練習講評課為例進行闡述。先引述本課的教學設計如下:
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有意識有目的地了解并把握基本的邏輯思維知識;(2)根據高考文言文的考點和設題方式,結合文言文語言表述的特點,指導學生學習運用邏輯思維去助力文言文閱讀與解題。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學習運用邏輯思維分析去助力文言文閱讀與解題。
教學難點:(1)如何化繁為簡地引導學生理解邏輯思維知識;(2)如何深入淺出地指導學生運用邏輯思維分析去助力文言文閱讀與解題。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質疑探討,師生互動,生生互助。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1)知識儲備;(2)應用探究;(3)問題呈現。
在以上的教學設計中,我先利用課前自習的時間要求學生自學學案上關涉語文閱讀的邏輯思維知識,在師生、生生之間互相質疑答疑中完成基本的理論儲備。在學生把握了一定的邏輯思維知識后,在文言閱讀難點講評和針對指導前,再援引教材中的典型例句素材,調動邏輯思維的知識,以“教師示范分析”和“學生嘗試分析+教師針對點評”相結合的方式,就其中一些易混淆易誤解的實詞詞義如何精準定位進行應用探究。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磨合,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自主運用邏輯思維的概念、判斷、推理等三種思維形式以及比較、分析、綜合等方法,從字形、語境、語法、情理、聯想等幾個角度進行分析推理,明確難字難句的意思,在閱讀實踐中培養邏輯思維的能力。完成了理論準備與實踐探究兩個環節之后,學生基本知道了如何運用邏輯思維知識解決文言閱讀上的問題,此時,再讓他們有針對性地去自主分析自己在文言閱讀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就水到渠成了。從課堂表現上看,他們也確實達到了我預期的教學目標。
這節課的教學,只是在文言文理解中指導學生借助邏輯思維突破文言文詞句理解障礙的一個縮影。其實,無論是高一的新授課還是高三的復習課,無論是教學課內文言文還是指導閱讀課外文言文,我們都可以首先有意識地去給學生普及基本的閱讀邏輯知識,然后由示范引領到實踐運用,再在長期的能力訓練中去打磨糾誤,日臻完善邏輯知識結構,提升邏輯運用能力。如此,學生方能真正地掌握文言文閱讀的主動權,方是真正地進技于道,再也不會因為繁多的文言現象阻礙而縛住自由閱讀經典的步履,再也不會因為談文言色變的畏難情緒而失卻了暢享古代文化的興致。
授人以漁,這是師者“受業”的終極目標,而這,只有一條路徑,那就是從思維上去探尋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