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艷
閱讀是學生收集信息、認識世界、增長智慧的過程,是師生之間相互溝通、交流的過程。有效的互動,能促進知識與經驗的分享,能促進學生情感的表達與交流,從而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師生之間通過提問等方式促進思想的交流,能促進學生的表達與交流,幫助他們建立完善的閱讀思維,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互動,也打破了教師唱“獨角戲”的狀態,能傾聽學生的感受,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
一、轉變傳統觀念,促進師生互動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學習起點,為學生的閱讀進行恰當的指引,引發他們深讀、寬讀的興趣,從而促進他們閱讀能力的提升。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閱讀文本內容,還要讓他們對文本開展深度的思考。教師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促進學生語文閱讀素養的提升。如在學習《春》這篇文章時,學生初讀課文,可以讓他們說說: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哪些內容?作者是以怎樣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來的?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繪春天的?抒發了作者對春天怎樣的感受?教師以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他們體會到作者盼望春天的急切之情。教師要針對重點內容進行提問,以激活學生的語言思維,讓他們感受文本的內涵。
二、加強小組互動,提升合作效果
互動既有師生之間的交流,也有生生之間的探討。由于學生之間年齡相似、思維方式相似,他們共同話題較多,容易產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但同時他們的認知能力、學習方式、思維品質等方面存在差異,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也不盡相同,教師讓他們以小組的方式討論、交流,能促進信息的分享、思維的碰撞。教師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教學,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的學習能力獲得提升。如在學習《散步》一課內容時,教者針對學生閱讀中的疑點,提出問題:母親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想一想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如何解決的?“我”為何會感到責任重大?教者還引導學生發揮想象,體驗一下,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兒子走小路,母親會怎么想?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參與討論交流,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因大路平順,老人便于行走,因而母親會選擇走大路。在家庭中,“我”處于中間,上有老下有小,一旦抉擇錯誤便會影響家庭成員的感情,會破壞家中的濃濃親情。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不能恰當地處理,就會產生家庭矛盾。學生在小組討論中,能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的思維火花也會頻頻閃現,能促進他們思維品質的培養。
三、關注課堂生成,提升互動水平
課堂具有動態發展性,教師不應囿于課前預設的問題,要關注學生的認知與情感發展,關注學生的課堂把握,因勢利導,促進課堂的生成,從而促進學生互動水平的提升。教師要發揮自己的教育智慧,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產生真實的體驗,引領他們從不同角度展開思考。教師也可以采用一問一答、搶答等方式,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讓他們表達自己獨特的觀點。如在學習《藤野先生》一課內容時,教者引領學生感知形象,讓他們說說:文章第幾段是寫藤野先生的?他是以一個怎樣的形象出現在“我”面前的?文章是抓住藤野先生的哪些特征來寫的?學生分別從外貌、舉止、聲調等方面的特征,感受一個正直的學者形象。在相處的過程中,作者記敘了藤野先生哪幾個典型事件?這些事例分別表現了藤野先生怎樣的品質?作者為什么要寫棄醫從文這些內容?教者引導學生討論交流,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對他們的觀點加以引導、啟發,從而深化對文本主題內容的理解。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師生、生生、生本之間的互動交流,調動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促進他們對文本內涵的深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