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金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的提出,使普及有質量的學前教育成為國家戰略。廣東省深圳市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將實現幼有善育列為深圳先行示范的重要目標。作為一線園長,深度思考“幼有善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目標導向,讀懂“幼有善育”核心意涵。“幼有善育”蘊含了兩個文化內涵。一是蘊含傳統文化,即與人為善、戒惡揚善、親善和諧、以善為美的“善文化”。二是引領現代文明,弘揚“善文化”是弘揚時代人文精神、樹立道德價值觀、創新社會管理的需要,“幼有善育”引領著現代文明的發展潮流。
“幼有善育”的本質是關注“人”。必須關注幼兒,提供合適的、優質的、高質量的保教服務。必定關注教師,要求從業者用熟練、擅長的專業技能做好本職工作。必然關注家長,幼兒的健全人格得益于家庭寬嚴有度的調教,這對家長的文化素養提出了新要求。必將關注社區,有法度的社區管理、有愛心的鄰里關系、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和文化生活,是幼兒成長必不可少的社會體驗。
補齊短板,加快“幼有善育”立法。2001年以來,國家陸續出臺了系列文件,為學前教育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學前教育被定義為學校教育制度的起始階段,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2021年1月,廣東省政府把“促進普惠性學前教育擴學位、提質量”列為民生實事之首,深圳市政府把《深圳經濟特區學前教育條例》列入2021年度立法計劃。從中央到地方,對學前教育越來越重視。
“幼有善育”,不能忽視三個問題。其一,財政投入切忌重物輕人。深圳用于公辦園硬件改造、普惠辦園的財政投入十分可觀,但總體側重于“物”,要增加公辦園“人”的編制供給,在待遇提升方面加大財政投入。其二,人才錄用需要權衡。在民辦園任職的干部轉型后支撐了90%以上的公辦園天空,卻只能在“體制內編制外”艱難生存。其三,體制改革整體性策略有待出臺。公辦園數量增加后,為解決管理過渡,深圳各區各行各策。有些地方取消了非在編園長的法人身份,園長負責制無法落實。有的實行小學托管,公辦園管理變成小幼一體的辦學體制。新增公辦園,卻沒有新增事業編制,導致隊伍不穩定。
敢于創新,樹立“幼有善育”特區標桿。“幼有善育”,呼喚法制創新。政府制定法規推進“幼有善育”,可以從三個維度進行。一是全新的視野與格局。要站在大灣區、綜合改革實驗區、先行示范區三大背景的全新視野下,構建學前教育法制環境、辦學模式等。二是解放思想,簡政放權。打破跨界指揮的陳舊觀念,釋放一線管理干部的專業智慧與活力,公辦園落實黨組織領導、政府主管監督指導的園長負責制。三是量才錄用,實行兩條腿走路。引進高端人才,同時關注在民辦園成長起來的本土人才,建立同工同酬、編制平等的用人機制。
“幼有善育”,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學前教育有自身的理論體系和管理規律,幼兒有獨特的身心發展特點,家長有不同的育兒期待,要讓資質完備、專業達標的本土干部和骨干教師擔起“幼有善育”的使命。
“幼有善育”,要有高質量的辦學水平。學前教育要為幼兒提供標準的辦學條件,以各美其美的辦學文化、貼近生活的園本課程、專業突出的師資團隊、和諧共生的家園社區關系、高質量的辦學水平,樹立“幼有善育”特區標桿。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第一幼兒園)
責任編輯:張妍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