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娟



1921年7月,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的小樓里,在浙江嘉興南湖的紅船上,只有50多名成員的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與當時政治舞臺上的各種政治力量相比,她是那樣的勢單力薄,但她的誕生卻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因為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在新中國成立前的那段不平凡的歲月中,齊魯大地也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
旭日初升
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山東得到迅速而廣泛的傳播,為無產階級政黨在山東的創建準備了思想條件。1920年,王盡美、鄧恩銘在濟南成立勵新學會,并以《勵新》半月刊為陣地,宣傳馬克思主義觀點和社會主義思想。1921年春,濟南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開幕,參加大會的正式代表共有13人。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國出現了完全新式的、以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猶如日出東方,給災難深重的中國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中國革命從此走上新的征程,揭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作為濟南共產黨早期組織的代表,王盡美和鄧恩銘參加了黨的一大,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一大代表董必武后來賦詩一首,回憶王盡美和鄧恩銘:“四十年前會上逢,南湖泛舟語從容。濟南名士知多少,君與恩銘不老松。”
中共一大后,山東黨、團組織不斷壯大,先后建立了中共濟南地方執行委員會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濟南地方執行委員會。山東黨、團組織的建立、發展以及工人運動的開展,為迎接即將到來的革命高潮提供了組織保證及群眾基礎。
1925年2月,中共山東地方執行委員會成立后,大力開展工人運動,先后發動了膠濟鐵路、四方機車廠的工人大罷工以及青島紗廠工人反對日本資本家壓迫和剝削的三次大罷工,形成了山東人民的反帝大浪潮。同時,山東黨組織還開始加強農民運動的領導,召開了農民運動擴大會議和農民代表會議,通過了農民問題、組織問題、黨的策略方面的決議。工農運動的開展,促進了山東黨組織的發展。
1925年8月19日,由于積勞成疾,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山東黨組織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王盡美病逝于青島,時年27歲。逝世前,王盡美在病床上口述,請青島黨組織負責人記錄其遺囑:“全體同志要好好工作,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和共產主義的徹底實現而奮斗到底!”并在過目后按下了手印。
抗戰烽火
以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為起點,中國進入全國性抗戰時期。山東共產黨組織在中共中央領導下,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團結進步勢力,打擊頑固派,領導抗日軍民頑強御辱,發揮了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
抗戰爆發初期,山東共產黨組織于民族危亡之際毅然肩負起領導山東抗戰的重任,發動人民群眾舉行了數十次抗日武裝起義,初步建立了抗日根據地。其中,徂徠山起義是中共山東省委直接領導的一次抗日武裝起義,也是山東全境影響最大的一次抗日武裝起義。
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調整戰略方針,逐漸把主要兵力用來對付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武裝和抗日根據地,對國民黨政府則采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面對日、偽、頑軍夾擊和封鎖對山東抗日根據地造成的嚴重困難,山東黨組織始終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帶領全省抗日軍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最終走出困境。
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根據中央“大力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精神,毛澤東在會上正式提出:“派兵去山東。”1938年12月19日,八路軍第115師代師長陳光、政治委員羅榮桓率領師部、直屬隊及第343旅第686團從晉西靈石雙池鎮出發,冒著大雪向山東挺進。徐向前、朱瑞隨后到來,加強了山東抗日根據地黨和軍隊的領導。八路軍主力部隊挺進山東后,在地方黨政軍民的配合下,積極開展游擊戰爭,創建和發展了抗日根據地,打開了山東抗戰的新局面,為山東抗戰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3年7月之后,在全省無國民黨主力部隊的情況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獨立承擔起山東敵后抗戰的重任。八路軍山東軍區抓住有利時機,發動一系列攻勢,接連取得勝利。在抗戰過程中,著眼于打造爭取抗戰勝利的戰略基地,山東黨組織及其領導的抗日武裝在開辟敵后戰場、發展抗日游擊戰爭的過程中,重視進行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建設,建成了全國唯一基本以一個省為主體的山東抗日民主根據地。到1945年底,一個粗具雛形的新民主主義的新山東已在齊魯大地上蓬勃興起。
走向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為爭取和平民主作出巨大的努力。1946年6月,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發動全面內戰。中國共產黨僅僅經過3年時間,就以摧枯拉朽之勢,推翻了國民黨蔣介石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其進展之快、影響之廣,在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
作為全國解放戰爭的主戰場之一,在山東地方武裝、民兵的密切配合和廣大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華東野戰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山東地區舉行了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魯西南戰役、膠河戰役、濰縣戰役、兗州戰役、濟南戰役等戰役。其中魯西南戰役揭開了全國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濟南戰役揭開了全國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序幕。
在山東戰場,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70多萬人,不僅粉碎了國民黨軍對山東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而且有力支援了其他戰場人民解放軍的作戰。隨著濟南戰役的勝利,人民解放軍又舉行了淮海、渡江等重要戰役。山東黨組織動員了數百萬民工支前,派出大批干部南下開辟新區,支援全國解放。長山島戰役的勝利,標志著山東全境解放。
除帶領山東廣大軍民浴血奮戰之外,山東黨組織還帶領山東廣大群眾完成了土改、生產、支前三大任務。特別是通過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使山東解放區2000萬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獲得了近3000萬畝土地,從根本上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實現了耕者有其田。這一翻天覆地的變化,使農民迸發出巨大的革命熱情,為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