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娟



革命戰爭年代,有這樣一群來自異國他鄉的國際主義戰士:他們從千里、萬里之外,踏上烽火連天的中國戰場,與中國人民并肩戰斗,建立了跨越國界的革命友誼。他們當中,有許多人與山東結下不解之緣,留下了永遠銘刻在齊魯大地上的紅色印記。近日,由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省委外辦、省委網信辦共同主辦的“獻禮建黨百年——尋找外事中的紅色印跡”主題宣傳活動來到他們曾生活、戰斗過的地方。
一個特別的黨員
在臨沂市莒南縣人民醫院的門診樓前,豎立著一座高大的雕塑,紀念的是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羅生特。
雅各布·羅生特,原名雅各布·羅森弗爾德,猶太裔奧地利人,畢業于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并獲醫學博士學位。1939年,由于受到納粹迫害,羅生特前往上海避難,開始了在中國長達10年的奮斗經歷。他先后轉戰華中、山東和東北解放區從事醫療衛生工作,在新四軍、八路軍和東北人民解放軍中任職。羅生特這個中文名字是他在中國期間,由著名醫學家、教育家沈其震為其取的。1942年,羅生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特別黨員。
羅生特與山東結緣,始于1943年。當年9月,羅生特受新四軍軍長陳毅委托,率醫療小組赴山東抗日根據地,為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治療腎病。9月下旬,羅生特一行穿越敵人層層封鎖,到達山東軍區司令部駐地莒南縣三界首村。他不顧旅途勞頓,立即為羅榮桓進行了全面檢查、化驗,并制定了周密的治療方案。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治療,羅榮桓的病情有了明顯好轉。
羅生特不僅是一位醫術高明的醫生,還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作為山東軍區醫學顧問,他根據當時嚴重缺醫少藥的情況,狠抓醫務人員的培訓和醫院建設,并親自授課。其通俗的語言、生動的講解,使學員們聽得懂,記得牢。在他的關心與指導下,一批醫護人員成長起來,許多人成為衛生戰線上的骨干。
工作之余,羅生特還采訪了劉少奇、陳毅、羅榮桓等多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同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其采訪札記成為研究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珍貴史料。他在致信好友伊斯雷爾·愛潑斯坦的信中提到,希望能把八路軍和新四軍抗擊日寇的英勇事跡報告給全世界,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抗戰的艱辛和偉大。
在戰火紛飛的歲月里,羅生特把自己最寶貴的年華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竭盡全力與中國人民并肩作戰。如今,他已成為中奧友誼的象征。為傳承大愛無疆、救死扶傷的羅生特精神,1992年4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將莒南縣人民醫院命名為羅生特醫院。2000年,莒南縣在魯東南革命烈士陵園內設立了“國際主義戰士羅生特事跡陳列館”,展出羅生特遺物、照片等,詳實記錄了這位共產主義戰士光輝而偉大的一生。
大青山下埋英烈
在臨沂市的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內,長眠著一位國際友人。他一生五次來華,以紙筆為武器,熱情謳歌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最后將生命獻給了這片他曾戰斗過的土地,他就是國際主義戰士漢斯·希伯。
希伯的出生地克拉科夫,曾屬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劃歸波蘭。希伯早年在德國上大學,加入了德國共產黨,畢業后相繼從事醫藥和新聞事業。1925年,希伯第一次來中國,在北伐軍總政治部編譯處任職。1927年,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后,希伯憤而辭職,不久回到歐洲。此后,他根據自身經歷和中國的實際情況,寫出了《從廣州到上海:1925-1927》一書,于1928年出版。在書的前言中,他這樣寫道:“這本書獻給中國革命和英雄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鋒——中國共產黨。”
1932年秋,希伯再度來華,與當時在上海的一些國際友人如史沫特萊、馬海德、路易·艾黎等人組織了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共同研究中國的形勢。隨后的5年間,他以筆名“亞細亞人”在美國《太平洋事務》《亞細亞雜志》和德國《世界舞臺》等報刊上發表了大量關于中國和遠東問題的文章,成為世界著名的反法西斯政論家。
1941年,應希伯到山東抗日根據地采訪的要求,新四軍派人護送他由蘇北到山東八路軍115師師部駐地,與羅榮桓、朱瑞、黎玉等人見面。在沂蒙革命根據地,希伯每天都忙著采訪,獲得了大量資料,先后寫出通訊《在日本占領區的旅行》和《八路軍在山東》《為收復山東而斗爭》等長篇報告。作為踏入山東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第一位西方記者,希伯以其卓越的政治敏感和生動的文筆,描述了八路軍的抗日活動。
1941年11月,日軍糾集5萬余眾對沂蒙革命根據地進行空前規模的大“掃蕩”。希伯在隨戰友開展反“掃蕩”的斗爭中,仍堅持隨時將所經歷的情況記錄下來。11月30日,希伯所在的梯隊與日軍在大青山遭遇。激戰中,希伯奮然持槍射擊敵人,不幸中彈犧牲。
希伯殉難后,原葬于大青山烈士陵園,1963年遷葬于臨沂革命烈士陵園(今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其墓碑上的題詞為:“為國際主義奔走歐亞,為抗擊日寇血染沂蒙。”2014年9月1日,希伯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為了共同的事業
抗日戰爭時期,有一群在中國的日本人結成反戰組織,支援中國人民的正義戰爭。他們當中,有一些人活躍在齊魯大地,為抗戰勝利做出了積極貢獻。
在日照市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劉軍華講述了日本人今野博與八路軍并肩戰斗的感人事跡。1941年6月2日,今野博與另外4名日本人在臨沂市沂南縣組成在華日人反戰同盟山東支部,他們在《在華日人反戰同盟山東支部宣言》《告日本士兵書》等文件中,強烈譴責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號召在華日本人迅速覺醒,掀起反對侵略戰爭的高潮。不久之后,今野博與另外2名日本人宣誓參加了八路軍山東縱隊。
1944 年7 月,今野博在回根據地匯報工作途中,與日偽軍遭遇,突圍時不幸被俘,被押至日照。審訊中,今野博任憑日軍毒打、逼供,毫無懼色,仍不斷揭露和駁斥日軍,堅定地說:“只要我不死,還要回到八路軍中去!”被關押、折磨半年后,今野博被日軍秘密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