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福慶
多年來,山東省萊州市雙語學校致力于“創生教育育人模式”的研究,旨在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生命質量,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研究過程中,我們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作為“創生教育育人模式”的五個重要分課題。“生命美育課程綜合化”就是其中之一。
對“生命美育課程綜合化”的解讀
所謂生命美育,是以生命為核心的審美教育。通過相應的審美教育載體和教育手段,促進學生自由、和諧地發展,引領學生生命走向美好、完善和崇高,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從本質上講,就是要引領個體在審美的感受與體驗中獲得生命的滿足。
所謂“生命美育課程綜合化”,是指在開展以生命發展為宗旨的美育工作中,把藝術教育作為重點,融合與美育相關聯的學科,整合與人的發展密切相關的美育資源,形成一套科學、全面、可操作的綜合課程體系。
生命美育重在審美體驗
生命美育的實施重在生命的審美體驗。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把審美體驗作為藝術教學模式中的重要內容。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
一要厘清審美體驗的心理過程。我們認為,一般意義上的審美心理體驗過程,應該圍繞“審美對象的選擇→審美形態的確定→審美情感的激發→審美追求的生發”四個環節展開。其中,“審美對象的選擇”就是對審美客體的確定。審美對象的范圍很廣,大處講,可以是自我、他人、大自然、生活、社會、國家;小處講,可以是一件作品、一個活動、一次演出、一種經歷、一次創作等。只有確定了審美對象,“審美形態的確定”才能出現。在美學中,審美形態一般分為優美、和美、壯美、柔美、秀美、悲美幾個方面。例如,看到一些類似“坐著高鐵看祖國”的紀錄片,人們的心中就會洋溢一種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之美,這是典型的“和美”形態。確定了審美形態之后,進入第三個階段“審美情感的激發”——看到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景象,對祖國的熱愛、贊美之情便會油然而生。審美體驗的最后一個心理過程是“審美追求的生發”,追求是在情感的基礎上升華出來的——祖國美好的巡禮紀實,可以強化觀者的愛國信仰。
二要搞清審美體驗的幾種類型。審美體驗可分為直接性體驗、過程性體驗、反向性體驗三種基本類型。直接性體驗,也叫知覺體驗。當主體的感性器官受到外界刺激時,主體就會自發地產生生理反應。直接體驗的最大作用,是可以調節人的心態,豐富人的情緒,對人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過程性體驗,指的是主體所接觸的體驗對象并不直接符合生命的需要,而是在直觀上對生命個體可能造成某種壓力、否定,但經過時間推移或者思考之后,主體會慢慢感受到體驗對象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感受到美的存在或心理上的滿足;反向性體驗,多表現在藝術作品中對“假惡丑”的體驗。這種體驗讓人生發一種“堅決把它消滅掉,還人間美好”的強烈欲望,以此達到生命的滿足。
三要關注審美體驗的差異性。一是要關注生命結構的差異性。生命結構的差異在于,人的生命分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三部分,由于審美理想不同,每個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標也不盡相同。二是要關注審美意向的差異。審美意向的差異性緣于生命結構中的審美體驗差異,指對同一審美對象表現出不同的審美意向。例如,同時欣賞梅花,有的人會傾向于它的味道和顏色,這是滿足人的自然生命的意向;有的人則傾向梅花的姿態和象征意義,這是滿足人的精神生命的意向。
審美體驗允許存在差異,但在學校的審美教育中,我們要努力減少差異,要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一樣,讓生命的審美體驗變得全面而豐富。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州市雙語學校)
責任編輯:周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