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慧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屬于抒情性散文,第二單元的《秋天的懷念》《散步》屬于記敘性散文。執教完這幾篇散文,筆者最大的感受是: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像“散步”一樣,慢慢地、穩穩地、沉下心,穿梭在字里行間,去感受散文的美。
“慢下”節奏,“散步”進入散文
相較于小說、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散文有其文本特質。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抓住散文的特質,確定教學策略,進而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處。任何脫離散文特質的教學都是對散文教學的背離。如何引導學生走入散文文本深處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明確散文的文本特征。首先,每篇散文都有獨屬于自己的特性,教師要明確此篇散文的獨特價值,據此來確定教學內容。如在《秋天的懷念》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讀出除親情之外的情感內涵:一方面,可以通過品味“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中“一直”“再也”“絕”“竟”這幾個字詞蘊含的情感,引導學生明確《秋天的懷念》不只是表現母愛,更飽含兒子的悔恨和愧疚之情;另一方面,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何取題為《秋天的懷念》而不是《懷念母親》等其他題目,引導學生明確作者經過歲月更迭、人事沉淀,秋天里再見繁花,已經不只是對母親的懷念,更是對那段歲月的追憶和對母親那句“好好兒活”更深刻的生命領悟。抓住每篇散文的文本特征,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作者豐富的情感,實現與文本的情感互通。其次,建立學生已有經驗與作者獨特經驗的連接。例如:在引導學生體會《散步》互敬互愛、其樂融融美好氛圍的同時,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反思自我,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同自己與家人的關系進行比較,實現理解作者情感與陶冶自我的雙重目的。概言之,通過建立學生已有經驗與作者情感的連接,可以實現散文教學的重要現實意義。
注意散文的教學方式。首先,要避免過度“注水”式教學。如果學生問題回答很出彩,教師便無須贅述。否則,過多的評價性總結,反而會讓學生的理解跑偏。如在《散步》教學中理解“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時,學生理解為“整個世界是作者和妻子到了一定年齡后的責任感,老人、孩子的健康快樂就是他們的全部”。如此出彩的回答,筆者卻努力往“生命傳承”上總結,讓全班學生聽得一頭霧水。散文教學中,所有的情感體會都應該是學生情到深處慢慢生成的,而不是教師急于實現教學目標強加給學生的。教學中要注意“作者未必然,讀者未必不然”,就是指作者在創作時未必有那樣的意思,讀者在閱讀時未必不會有那樣的意思。所以,教學時,教師不能把作者的情感表達或者自己的解讀強加給學生,而應為學生個性化閱讀提供可能性和自由度。其次,要避免學生成為回答問題的機器。課上如果教師只是不斷把問題拋給學生,而不教給學生探尋問題的思路,就會導致學生跟著教師有節奏地回答問題,文章內容學完了,問題回答得也很精彩,可是再讀此類散文時,還是找不到閱讀的方法。因此,每次問題拋出之后,教師都應給予明確的思路方法的指導。如在《秋天的懷念》教學中,讓學生研讀第一段,畫出描寫雙腿癱瘓后“我”情緒的句子,引導學生鎖定詞、句、段來理解文章。學生不僅找到了回答問題的思路,而且學會了通過關注文章細節來體會散文豐富的情感表達。
“穩住”步伐,力求一課一得
精讀課文,全文背誦妙處多。筆者所帶班級,《春》《濟南的冬天》《散步》《秋天的懷念》四篇散文幾乎達到全班全文背誦的程度,不管是組與組背誦比賽,還是“競爭對手”背誦比賽,全班學生最后一關都要經過筆者親自檢查。班里背誦熱潮一波又一波,而且益處很多,如有學生仿寫《春》的疊詞、妙詞、妙句,優美詞句層出,樂趣無窮。
進行有目的、有層次的詞句段“品背仿寫”活動,建立閱讀和寫作的有效連接。內容上,先是課內精讀散文,后拓展同內容或同作者散文。首先,在目的上,每次“品背仿寫”活動的側重點都不同。例如:學完《散步》,側重于環境描寫、開頭、對稱句等;學完《秋天的懷念》,去讀史鐵生同類懷人作品,可以聽名家誦讀這幾篇作品,也可以學習文章中的一線穿插結構。如果觸及學生的感受,可以讓學生寫寫讀后感、隨筆。其次,在層次上,不同水平的同學“品背仿寫”活動難度不同。水平稍差的學生可選擇只背不品不仿寫,降低難度、提高興趣。只要他們的作文中稍微出現仿寫詞句,教師就要大加表揚。
第三,注意啟發學生領悟散文的寫作特點,及時鞏固和拓展。如學完第一單元,可以讓學生感受秋天,寫一篇以“尋找秋天的蹤跡”為話題的隨筆作文,比一比誰更能夠活學活用,將課內知識及時遷移到作文寫作中。
“沉入”文字,觸摸作者情思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王榮生說:“閱讀散文,不僅僅是為了知道作者所寫的人、事、景物,而是通過這些人、事、景物,去觸摸寫散文的那個人,觸摸作者的心眼、心腸、心境、心靈、心懷,觸摸作者的情思,體驗作者對社會、對人生的思量和感悟。”所以,在散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語言,觸摸作者情思。
首先,可從用詞句式、修辭煉字,揣摩隱含在文字里的情感。如在《秋天的懷念》教學中,抓住“悄悄地”“偷偷地”“忍住哭聲”“擋”等重點細節,引導學生從細節中品出其中的情感、思想。在《春》教學中,讓學生試著刪除“蜜蜂嗡嗡地鬧著”的“鬧著”,把“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的“鉆”換為“長”,引導學生通過刪減換詞法來體會文字的蘊意。在教學中適當地注重用詞句式、修辭煉字的揣摩,可以有效地讓學生體會散文語言的美,同時也能夠積累語言,為寫作打下良好基礎。
其次,可從標點、副詞、助詞等的使用,體會優美、細膩的文風。例如,在《散步》教學中,品味文中對稱句中的分號、母親和兒子語言描寫后的感嘆號、環境描寫后的省略號。又如,在《春》教學中,第一,可以讓學生刪除“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句中的助詞“著”和“了”,刪除“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一句中的助詞“的”,與原文對比閱讀,體會與原文的表達效果有何不同;第二,將短句“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變為長句“嫩嫩的、綠綠的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對比原文讀一讀,再次體會與原文的表達效果有何不同。之后,讓學生自己尋找類似語句,進行相關刪減或者變化。在對比閱讀中,學生很容易在原文朗朗上口、歡快愉悅的文字中體會作者情感,同時又能夠激發學生情感,想象情境,獲得美感。
再次,走近作者,以己之心達作者之心。朗讀是觸摸作者情感的有效途徑。如在《秋天的懷念》教學中,筆者讓學生分角色朗讀第1段與第3段中“我”與母親的對話,要求注意揣摩人物心情,讀出每句話的語氣和情感。學生先在組內各自試讀,然后個別學生在全班分角色朗讀,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提出建議,最后播放課文錄音,全班再讀,在朗讀中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在散文教學中,可以通過抓住特別的語言,讓學生揣摩朗讀的語氣、節奏,在朗讀中把握全文感情基調,體會特別的情味。
最后,從環境描寫中,捕捉作者的情感、思想。如在《秋天的懷念》教學中,讓學生思考:“課文多次寫了秋天的景色,可以將文章開頭落葉的相關描寫與文章結尾菊花的相關描寫調換位置嗎?為什么?”學生討論后明白:開頭寫“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暗示作者當時悲涼的心情,同時為下文母親“擋在窗前”和央求“我”看菊花做鋪墊。結尾“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代表作者經受了命運殘酷打擊、暴躁絕望的心理歷程后,在母親突然離世后再次看菊花,他不像當初那樣只見落葉不見繁花了,他儼然懂得了母親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義。在敘事性散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注意品味散文的詩意和情致。品味語言最重要的是,多讓學生朗讀和感悟,學生閱讀越充分,閱讀感受越清晰,課堂生成效果也就越好。
總之,散文教學,更重要的是教師應成為一個引領者,把“品味語言”作為核心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找到閱讀散文的途徑,體會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情感、意境,享受散文的美。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龍泉鎮龍泉中學)
責任編輯:周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