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赫宇 尹小明 辛巖 李鑫楊
關鍵詞:農業;氣象災害;作物產量
農業對于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但目前農業特別是種植業,在生產過程中,由于受到不可抗拒的農業氣象災害等因素的影響,作物基本產量并不十分穩定,有時甚至會有減產甚至絕產的現象出現,給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戶家庭收入方面,都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因此通過采取一定的策略,來抵抗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是眼下急需進行深入研究探討的問題之一。
1.1 農業干旱
農業干旱與我們日常所說的氣候干旱有著較大的差異。氣候干旱是對我們所處的環境而言,主要是指我們生活的大氣環境中空氣濕度較低而造成的干旱,這種缺乏濕度的、干燥的環境會使人體產生一定的不適,如皮膚干燥、開裂,部分黏膜出血等。而農業干旱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自然災害現象,受影響的對象為農作物。發生農業干旱時,土壤的溫度、濕度以及含氧量與平時差異巨大,對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一些在作物生長特定時期需要的營養元素供應不及時,導致作物生長緩慢,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減產或者絕產的現象,對我國農業經濟穩定發展來說是十分不利的。
1.2 農業洪澇
農業洪澇包括洪災、澇災以及濕害三種類型。發生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國大部分種植區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降水集中,極易產生暴雨天氣,形成洪澇災害。農業洪澇嚴重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對農業發展極其不利。
1.3 農業冷凍害
農業凍害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低溫冷害,另一類是低溫凍害,又分為凍害和寒潮凍害。凍害多發生在春、夏、秋三季。由于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不同,農作物生長的類型也不同,對生長環境的溫度要求也不同。因此,不同地區的寒害發生情況不同,產生了不同的災害名稱。現在人們常說“晚春寒”其實是古人對華南、華南低溫冷害的俗稱。在同一地區,秋季的寒害稱為“露水寒風”,東北地區夏季的低溫災害稱為“夏季低溫”。
農業氣象災害是造成我國農作物產量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農業干旱對于農作物的產量影響最大,且涉及到的區域范圍最廣。在這些農業氣象災害中,農業干旱是較容易出現的一種天氣災害。干旱對于農作物的傷害也遠比其他類型的災害造成的傷害大。干旱除了影響了作物的產量之外,對于土壤的危害也是極大的。在我國整體的環境中,淡水資源缺乏對我國農作物的生長本就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再遇到農業干旱,那么對于農作物的生長來說,將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3.1 提升農業生產者的防護意識
農戶要不斷提高對氣象災害的預防意識,對于可能會出現的氣象災害制定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并加以防范。盡量將不可避免的自然災害對農作物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減少經濟損失。例如在農作物播種生長的期間,如果遇到了寒潮,農民可以事先在農作種植的區域鋪上塑料膜,保證農作物生長的必要溫度,減少寒潮天氣對農作物的影響。除此以外,在進行種植期間如果出現了洪澇災害,要對田間的積水進行及時地排水,防止農田中積水過多,淹沒農作物,造成農作物的死亡,影響產量。
3.2 相關部門要建立好防護系統
在農業種植期間,相關部門要對當地的天氣進行實時的監測,對于影響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必要的建設和維護,將已有的設備進行聯合,構建合理的防御體系,這樣可以有效地降低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例如,對于一些水資源不豐富、經常發生旱災的地區,相關部門要提高當地的水資源儲備,采用滴灌的方式進行農業灌溉,不斷推廣節水農業。
3.3 增強民眾的環保意識
氣象災害頻發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我國的部分生態環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因此,要對民眾進行定期的宣傳,使其明白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鼓勵植樹造林,以維護生態環境的穩定。
氣象災害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災害,對于農作物的產量影響也是十分巨大的。加強對氣象因素的監測力度,對氣象災害提前制定出合理的解決策略,加強民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建造一個處于穩態的生態環境,對于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來說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