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云龍
關鍵詞:丹東市;杜鵑花;產業
杜鵑花是丹東市的“市花”,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丹東市蓬勃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幾次大起大落,但自2003年以來,杜鵑花產業發展一蹶不振,經調查了解,主要有以下原因:
在我們走訪花農過程中,發現制約花農擴大生產規模的主要有兩個問題。一是土地狹小。現有的花農大多集中在變電村、九道溝、金山鎮等城郊結合處、棚戶區內,經營環境破亂不堪,生產空間狹小局促,還隨時面臨著動遷的風險;二是利潤微薄。根據與花農訪談了解,一個面積500平方米的花棚,現階段,在正常運營的情況下,年收入是3.5萬元,如果丹東市杜鵑花產業的規模變大,生產各個環節的成本將會降低,利潤相應增加,年收入如果可以達到4.5萬元,將會有很多花農從事杜鵑花的生產,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據統計,丹東市杜鵑花產業發展鼎盛時期種植面積為5000余畝,現在的種植面積為200多畝,從事盆栽杜鵑花種植、銷售的花農全市不超過十家,花農年齡大多為50~70歲,30~40歲的花農全市僅3人。另外,杜鵑花種植需要大量的嫁接工作,而嫁接技術含量較高,從業人員較少,且均為50~70年齡段。杜鵑花產業從業人員年齡的老齡化問題已成為丹東杜鵑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果杜鵑花產業再不及時注入年輕力量,將會導致人員斷層,甚至陷入產業消亡的窘境。
丹東市雖然已經成立了丹東市杜鵑花協會,但由于近年來丹東杜鵑花產業的不景氣,導致協會也已經名存實亡,對于杜鵑花的行業發展沒有規劃,缺乏統一管理。目前丹東市杜鵑花生產多是以花農自發經營為主,是經30多年的發展逐漸形成的,花卉生產專業化程度較低,初級產品占主導地位,品種結構上沒有形成多元化,家家品種幾乎相同。
丹東市杜鵑花產業缺乏龍頭企業和政府的支持,沒有正規的花卉市場。營銷仍以傳統方式為主,靠老主顧或外地花商慕名而來,新從事杜鵑花生產的花農只有靠老花農的幫助才能實現銷售。雖然近年來有少量花農利用互聯網進行銷售,但資料陳舊,品種較少,不能及時更新,也不能形成規模。花價沒有統一標準,相互壓價。
就丹東市而言,杜鵑雖為市花,現在只有在花市內才能看到少量盆栽杜鵑花,野生杜鵑只在山上賓館的院內及錦江山公園內有幾簇經馴化的野生能露地越冬的杜鵑,野生杜鵑的應用少之又少。如果能開發和利用大量的野生露地杜鵑和新品種抗寒露地杜鵑花,在市區內的道路兩旁、錦江山公園內,或是打造一個規模稍大的杜鵑景觀林、景觀帶,不僅能有效占領市場,更能有效提升丹東杜鵑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