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燕

如果放棄太早,你永遠都不知道自己會錯過什么
陳介祺是清代有名的金石學家,早年,他隨父在京求學,廣泛涉獵各種文化典籍,尤其酷愛金石文字的收集和考證。
因此,陳介祺結識了許多金石學者,并與學者何紹基相談甚歡,兩人經常在一起切磋,取長補短。陳介祺覺得,何紹基是一個不錯的朋友,算得上知己,于是對他很熱情,除了探討金石方面的事情,也關心他的生活。但是,讓陳介祺郁悶的是,何紹基對此沒有任何回應,不僅不像他那樣熱情,甚至有些冷淡。
“也許他并沒有把我當朋友?”陳介祺開始懷疑。他把自己的困惑講給父親聽,父親問:“他熱衷于何事?”“金石研究。他能用整整一天的時間反復鑒別古印、封泥,然后與我交流、探討。”陳介祺回答。父親點點頭說:“這不也是你所熱愛的嗎?有何不妥?”陳介祺覺得父親說得有道理,便不再因此煩惱。之后與何紹基一直保持著“沒有熱情”的友誼,但因為有共同愛好,兩人之間有許多交流。
后來,陳介祺因不滿官場腐敗,便借口處理母親的喪事返回故里,從此不再復出為官,專心致志從事金石研究。在何紹基等友人的協助下,陳介祺將自己的所有藏品系統整理,編成《簠齋印章》等一系列著述,完成了陳介祺一直以來的心愿。陳介祺因此感慨:“吾之摯友,何紹基也!”
(責任編輯/劉大偉 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