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前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喜慶之年。在一個世紀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將一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建設成了空前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新中國,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跨越,中華民族正闊步奮進在全面實現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上。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作為一名沐浴著黨的陽光雨露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回首來路,我的內心總會情不自禁充滿無限感恩之情。如果說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是一棵造福人民的參天大樹,那么時刻激蕩于我內心的這份感恩之情就是一片綠葉對根的深情。
青蛙不能忘卻自己的蝌蚪歲月。我的家鄉余江縣(舊稱安仁縣)位于江西省東北部,地處信江中下游。1962年春暖花開的谷雨時節,我就出生在余江縣原縣治所在地千年古鎮錦江鎮的一個書香之家,父母均為德藝雙馨、聞名遐邇的人民教師。父親陳文彬1946年考入上海光華大學(后并入華東師大)文學院政治學系,1948年秘密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上海支部),畢業后即回到家鄉傳道授業,教書育人。1949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楊勇兵團以風卷殘云之勢挺進江西,一舉解放了余江縣。父親與母親一道帶領師生以表演歌舞劇《白毛女》的形式迎接解放軍進城。據父親親口告知,他演王大春,母親演白毛女,師生們載歌載舞喜慶余江縣的解放。這期間,父親一邊教書,一邊擔任駐地解放軍組織的中學教師集訓大隊的大隊長和余江中學教師學習組組長,主持全縣中學教師的培訓工作。受過良好教育的母親張德遠,時任解放后余江縣保育院第一任院長,1950年就被評為解放后第一批全縣模范教師。我呱呱墜地后,父母由于工作極為繁忙,特別敬業勤勉,根本沒有精力撫養他們剛剛出生的幼子,只得如同將前面幾個兒女托付他人撫養一樣,把我托付給附近一個善良的農家撫養;只是我出生第二天就被送去了奶娘家,哥姐則是懂事之后再被送去奶娘家的。命途多舛,雪上加霜,在我兩歲那年,親愛的慈母因突發心臟病扔下嗷嗷待哺的我,帶著對這個家的無限眷戀離開了人世。從此,幼年失恃的我由勤勞忠厚的奶爹奶娘撫養至九歲。迫于食不果腹的生活重壓,奶爹奶娘依依不舍地把我送回我的祖籍所在地余江縣高公寨象灣村。從此,孤雁歸巢的我跟隨早已被放逐、落難回到老家的父兄生活。磨難、窮苦、冷眼、勤勞、倔強,是我童年的代名詞;放牛、打豬草、砍柴、學徒與讀書,是我童年的生活剪影;“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是我耳濡目染的家風與家訓。無論生活多么艱難,書香世家的根脈和魂還在;筋骨之勞再繁重,父兄都沒有放棄讀書。在書香文脈的熏陶下,無論生活的路多么艱辛,我一邊放牛,一邊讀書,始終不曾怨天尤人、自甘沉淪。尤其令我銘感終生的是,在我最困難的日子里,黨和政府給了我春天般的溫暖,父老鄉親給了我母愛般的庇佑,敬愛的慈父給了我“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激勵與期許,慈愛、神圣的老師給了我血濃于水的人間大愛,才使我這個心懷詩意和遠方的寒門少年沒有輟學。
知識改變命運,奮斗成就人生。1981年7月,我考入江西師范大學中文系,在省城青山湖畔開始了四年難忘的大學生涯。在師大求學的淬火歲月,是我的青春理想灌漿、抽穗、拔節、分蘗的重要時期。母校人文底蘊的浸潤滋養,恩師春風化雨的諄諄教誨,莘莘學子焚膏繼晷的濃厚學風,培養了我志存高遠的理想,砥礪了我自強不息的意志,涵養了我束身自愛的操守,塑造了我正直友善而真誠的品格。1985年7月,學成畢業的我銘記著母?!办o思篤行、持中秉正”的校訓精神,進入景德鎮陶瓷學院(今景德鎮陶瓷大學)工作。
濤走云飛,歲月不居。大學畢業三十多年來,在黨組織的培養和教育下,我從一個青年講師成長為博士生導師,從一個普通教師成長為高校校長,并先后成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從對陶瓷文化的渾然無知,到成為“景德鎮學”的創立者,國家“新修《四庫全書》”之《中華大典?藝術?陶瓷藝術分典》和《中國大百科全書?陶瓷文化卷》主編,成為中國陶瓷的立典者,乃至世界陶瓷領域唯一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陶瓷文化:保護與創新”教席的主持人。在我每一個砥礪前行的腳印中,都傾注著黨組織的殷切關懷。思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我這一生只有像春蠶一樣吐盡最后一根絲,像紅燭一樣奉獻出最后一縷光,才不負黨的培養和期望,不負“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初心使命。
石蘊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地處贛東北的江南雄鎮景德鎮氣候宜人,生態優美,自古以來水土宜陶;近兩千年的制陶史、一千多年的官窯史和六百多年的御窯史,為這座蜚聲中外的古老瓷都積淀了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底蘊,成就了其瓷業高峰的世界地位??梢哉f,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壯闊版圖上,景德鎮陶瓷文化是一個仰之彌高的顯赫地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標志性符號。因此,打從踏進景德鎮的第一天起,我就被這片處處散發著陶瓷文化氣息、閃耀著人文底蘊光輝的神奇土地深深地吸引著、陶醉著、震撼著。
《左傳》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北宋大儒張載亦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痹谀感?,恩師常常以這些先賢古訓激勵我們矢志報國,啟迪我們以文立國,鞭策我們以文強國。我自知才疏學淺,做不了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我時刻銘記著恩格斯的一句名言:“有所作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遍L期以來,我根植于瓷都景德鎮這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圣土,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好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打造對外文化交流新平臺”的重要指示,積極呼應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重要國策,攜手學界同仁以創建“景德鎮學”為著力點,通過創建教席、修志修典、開展人文交流和活態傳承等多元化方式,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發掘和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與時代價值,為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提供豐厚滋養,進而為助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與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一、創立“景學”:開宗立派,文化立“都”
信息全球化時代,文化同質化日趨嚴重。在這樣一種歷史大背景下,景德鎮陶瓷文化難能可貴地保持著自身的特色與個性,彰顯出中華民族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亙古常新的恒久魅力,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根脈支撐之一。千年窯火,萬里瓷路,景德鎮瓷業長盛不衰的獨特現象究竟能帶給世界哪些啟示?這是亟待當代學人破解和揭示的歷史密碼和文化基因。
然而,由于歷代學界重道輕器的狹隘與偏見,文人學者們普遍將陶瓷視為“君子不器”的工匠之作,很少將之提升到文化層面來深入審視。在學術史上,民國時期,雖有陳瀏提出要建“瓷學”,但真正把景德鎮陶瓷文化作為一門學問、一門學科進行研究者幾乎沒有,這與景德鎮作為世界瓷業地標的顯赫地位和影響頗不相稱。鑒于此,我萌發了創建“景德鎮學”的學術構想。
2001至2005年,我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師從著名學者金維諾先生做高級訪問學者和攻讀博士學位,并應邀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做高級訪問學者,主編“中國知識創新重大工程項目”之一——《文明星火:中國科普博覽?中國陶瓷》。其時,適逢景德鎮即將迎來千年華誕,我受命主編國家“十五”規劃重點出版項目《中國景德鎮陶瓷文化研究叢書》。我認為這是一個推動學界為“景德鎮學”筑基鑄魂的機會,就在該叢書的開篇之作《景德鎮陶瓷文化概論》的前言中正式提出了建構“景德鎮學”的學術理念。
經過一段時間的縝密凝練,我進一步明確了“景德鎮學”的學術使命和基本構架:它應該以景德鎮陶瓷為緣由和主要研究對象,以哲學和藝術、歷史、經濟、科技思想為深刻背景和依托,運用綜合的研究,包括現代的科技手段與方法,研究景德鎮陶瓷泥做火燒與銷售、消費過程以及在各個環節中所反映的材質文化、工藝文化、裝飾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傳播文化、歷史文化及其所積淀和反映的哲學思想、器物思想、科技思想、經濟思想、藝術思想,進而拓寬至研究生活方式與文明史、文化史等內容,由此挖掘出景德鎮陶瓷文化在人類文化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彰顯“景德鎮”的品牌價值,揭示景德鎮陶瓷文化與人類生活的一種文化樣式和美的生活方式。
“景德鎮學”一經提出,便在國際國內陶瓷文化學界產生了石破天驚的巨大影響,境內外各大媒體紛紛進行了持續而深入的報道與評論。江西省社科院不僅完成了對“景德鎮學”研究課題的論證報告,還掛牌成立了景德鎮陶瓷文化研究所暨“景德鎮學”研究中心,將“景德鎮學”作為一門具有江西地方特色和中國文化特色的獨立學科隆重推出。
“景學”風來滿眼春,眾志成城鑄瓷魂。為了給“景德鎮學”固本強基、塑形鑄魂,我攜手學界同仁先后編撰和出版一系列專著、學刊和教材,進一步夯實了“景德鎮學”的內涵,唱響了“景德鎮學”的好聲音。
繼往開來,出版《景德鎮學——景德鎮之魂》。為了檢閱“景德鎮學”的學術生命力和文化影響力,2007年,亦即“景德鎮學”創建三周年之際,我在江西高校出版社的支持下,編輯出版了《景德鎮學——景德鎮之魂》一書。該書以多維視角和詳實內容,精心披露了“景德鎮學”從播種、生根、萌芽到開花結果的學路歷程,精準表達了“景德鎮學”的學術理念和學術構想,精彩回放了國內國際學界對“景德鎮學”的高度評價和熱烈反響,精確闡述了“景德鎮學”作為千年瓷都賴以立世的“景德鎮之魂”的學理要義,為“景德鎮學”傳承創新與繼往開來的學術使命指明了方向。
苦心孤詣,創辦《中國景德鎮學》學刊。眾所周知,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所系,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也是推動其繁榮發展的重要競爭力。惟其如此,以構建“景德鎮學”理論大廈為著力點,大力弘揚瓷器承載的優秀傳統文化,以文化尋根促進文化保根,以文化自信之火點燃文化自覺之燈,照亮文化自強之路,搭建一個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影響的話語平臺勢在必行。基于此,經過我和學界同仁歷時數年苦心孤詣的醞釀與籌劃,2018年10月,以匯聚學界智慧、引領文化對話的《中國景德鎮學》學刊創刊號在商務印書館應運而生。《中國景德鎮學》學刊秉承“和而不同”的學術理念、大道融通的學術胸襟和高瞻遠矚的國際視野,依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陶瓷文化:保護與創新”教席平臺巨大的凝聚力和影響力,攜手國內國際陶瓷文化學界的有識之士,孜孜矻矻,執著躬耕,初步搭建出一個高屋建瓴、視閾廣闊、體系宏大、內容豐富的多元化文化對話與文明互鑒平臺。創刊號從“觀景”“知世”“尋源”和“博雅”四個不同角度,對陶瓷文化領域的“器物文化”“裝飾文化”“民俗文化”等話語選題進行了深刻思考、深入研究和深度交流,生動闡釋了世界文明新時代背景下“景德鎮學”的博大內涵。創刊號一經問世,即在亂花迷眼的陶瓷文化學界聲譽鵲起,好評如潮。在此基礎上,精心醞釀的匯集景德鎮學自創立以來近二十年研究成果的《中國景德鎮學》(由李政道先生題寫書名)也即將問世。國家之魂,文以鑄之。民族之魂,文以化之。隨著景德鎮學的廣泛深入研究以及它的研究成果的不斷問世,以重塑千年瓷都之舉促進中國由陶瓷文化大國走向陶瓷文化強國、從而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新邁進世界文化舞臺中心的偉麗夢想指日可待。
價值重構,主編“景德鎮學”文庫。“景德鎮學”的學科理論自2004年正式提出后,得到了國內外陶瓷文化學術界的熱烈響應,以陶瓷文化為深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發力點的“景德鎮學”研究一時蔚然成風。2016年,為了檢閱“景德鎮學”創建十余年的學術成果,我本著發掘、整理和提煉博大精深的景德鎮陶瓷文化理論的美好宏愿,在總結《中國景德鎮陶瓷文化研究叢書》編撰經驗的基礎上,開始策劃“景德鎮學”文庫,組織部分志同道合的學界同仁著手撰寫《景德鎮古彩瓷》《景德鎮綜合彩瓷》《景德鎮陶瓷民俗》《景德鎮青白瓷》《景德鎮粉彩瓷》等五部專著。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專著的作者不乏知行合一、享譽瓷苑的陶瓷藝術大師。在同仁們孜孜矻矻的努力下,“景德鎮學”文庫于2019年由江西高校出版社隆重推出。“文庫”分別從不同視角向世人展示了千年瓷都的獨特神韻和“景德鎮學”博大精深的豐富內涵,是人們認識景德鎮、步入世界瓷都歷史文化殿堂的路標。與以往對景德鎮的所有研究相比較,它不僅是一套地方性叢書,更具有國家文化建設意義,為促進中國陶瓷實現從民間藝術走向民族藝術、從工藝品走向純藝術的價值重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從某種意義說,“文庫”產生的多重價值,正是“景德鎮學”蓬勃生命最直接最有力的佐證。
傳薪播火,主編《景德鎮陶瓷文化通識教材》。通過組織實施“陶瓷文化進校園”項目,促進陶瓷文化的普及教育和廣泛傳播,在莘莘學子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火種,既是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方案中明確的目標任務,也是時代賦予“景德鎮學”的重要使命,二者不謀而合。為此,2019年7月,我依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陶瓷文化:保護與創新”教席和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陶瓷文化)傳承基地的學術力量,攜手中共景德鎮市委宣傳部和景德鎮市教育行政部門,在昌江區政府的支持下,著手策劃并主編《景德鎮陶瓷文化通識教材》(初中版)。經過學界同仁們將近兩年時間的通力合作,《景德鎮陶瓷文化通識教材》于2021年3月正式出版,并面向景德鎮市轄區的各中學發行?!毒暗骆偺沾晌幕ㄗR教材》(初中版)分為《景德鎮陶瓷史話》和《景德鎮陶瓷文化》兩部,前者縱向呈現燦爛輝煌的景德鎮陶瓷歷史風貌,后者橫向講述異彩紛呈的景德鎮陶瓷文化內涵。作為面向廣大學生和陶瓷文化愛好者系統普及陶瓷歷史文化知識的專業讀本,兩本教材自成體系而相互關聯,圖文并茂而雅俗共賞,堪稱千年瓷都的史詩與雕像?!毒暗骆偺沾晌幕ㄗR教材》(初中版)的成功面世,既是“景德鎮學”授業傳薪、澤土惠民的重要舉措,也是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內涵建設的重要成果。
“九萬里風鵬正舉,五千年云鶴長鳴”?!熬暗骆倢W”問世以來,通過學界同仁在學術研究、人才培養、人文交流和國際合作等領域的探索實踐,逐漸進入國際視野,已經成為景德鎮“文化立‘都”的理論標志和文化引擎,成為像敦煌學、藏學、徽學那樣的國際顯學,成為中華民族保根鑄魂、文化強國的“江西范式”。
二、創建教席:篳路藍縷 彰顯國威
教席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重點項目之一,多年來為世界各國高校和研究機構提供了重要的國際交流平臺。教席承擔單位代表著某學科領域世界級水準和整合相關資源的權威機構,為推動聯合國戰略目標的實現和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發揮著重要作用。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各國共設立700多個教席,但無陶瓷方面的教席。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僅占其中20余個席位,其中文化領域教席僅有3個。我國成功申報教席的高校基本上都是985高?;?11高校,可見教席申報工作難度之大。中國是瓷之母國,世界陶瓷文化領域的教席應該掌握在中國人手中。基于此,在學校支持下,我決定攜手有識之士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國際陶瓷文化領域的教席,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要向人們揭示景德鎮革故鼎新的創新精神和海納百川的包容胸襟。這正是“景德鎮學”應擔負的時代使命。
“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在橫亙古今、連接東西的古代海陸絲綢之路上,景德鎮是重要的商品輸出地和起點城市。經過千百年的漫長積淀和持續發展,如今的景德鎮,陶瓷歷史文化深厚,陶瓷產業體系完備,陶瓷教育人才、科研人才和創意產業人才濟濟,是產學研高度融合的世界陶瓷教育中心、研發中心、生產中心、貿易中心和陶瓷文化交流中心。這些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應該更好地為推動人類包容性社會建設和文化多樣性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作用、貢獻力量。這也是景德鎮代表江西、代表中國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陶瓷文化:保護與創新”教席的優勢。
此外,我決意作為主持人牽頭申報教席,還有促進學校事業發展上的考量:景德鎮學院自從建院升本的階段性戰役獲勝后,學校領導層審時度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謀求跨越式發展之路,提出了“應用型、地方性、開放式”發展戰略,明確了“特色化、差異化和國際化”發展路徑。而通過充分發揮我們在陶瓷文化產學研領域的優勢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陶瓷文化:保護與創新”教席,在學科建設、陶瓷文化人才培養、文化交流和學術研究的國際舞臺上爭得一席之地,借此提升學校的辦學實力和國際影響,正是學校領導班子推進彎道超車戰略的有力抓手。
2014年6月,也就是在我由景德鎮陶瓷學院副校長調任景德鎮學院校長的半年后,我召集學??蒲刑?、國際教育與交流中心、藝術學院和人文學院部分同志開會,商議申報教席之事。
萬事開頭難,何況我們要申報的是許多人從未聽說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平臺,打的是一場事關國家榮譽和民族尊嚴的硬仗。為了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一份高質量的申報書,2014年6月,學校從上述部門抽調了幾名具有陶瓷文化研究背景,寫作功底扎實或精通外語的教師,組建了一個精明強干的教席申報工作團隊,負責教席申報書中文版的撰寫和英文版的翻譯,還有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其中國全委會的聯絡工作。
“自強不息、澤土惠民”,在景德鎮學院老校區的大院中央,佇立著一塊巨大的校訓石,上面鐫刻著這樣八個遒勁的大字。實踐證明,這是一支能打勝仗善打勝仗的隊伍,他們無愧于這擲地有聲的校訓精神。從目標定位到板塊優化,從文本構架到表達方式,申報書都是字斟句酌,千錘百煉。整個申報書的撰寫過程歷時近三年,已記不清同志們熬了多少個夜,兩鬢添了多少銀絲;我們只知道,為了拿出一份不到一萬字的提交稿,光打印出來的材料紙就有十幾斤重。
吾道不孤,眾志成城。在申報教席的一千多個日子里,我們尤其不能忘記來自方方面面的熱心支持: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委會、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江西省教育廳、景德鎮市人民政府、輕工業總會陶瓷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等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相關領導與專家、國際陶藝學會和意大利、突尼斯、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法國、韓國等國際組織及外國高校的專家學者,出于對中國陶瓷文化的景仰之情,紛紛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寫去支持信,表達聲援我們申報陶瓷文化教席的意愿,為我們成功申報教席匯聚了智慧,凝聚了力量,鼓舞了士氣,增添了信心。
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負。經過教席申報團隊矢志不渝的頑強拼搏,2017年2月,終于從法國巴黎傳來喜訊: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體成員國代表投票,中國景德鎮學院申報的“陶瓷文化:保護與創新”教席以高票獲得通過。捷報傳來,學校全體師生為之振奮,申報團隊的同仁們更是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同年5月13日,正值舉世矚目的“一帶一路”戰略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前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中國景德鎮學院“陶瓷文化:保護與創新”教席簽約儀式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國際組織機構駐華代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駐華使節、中外新聞媒體代表100余人見證了簽約儀式。是日16點30分許,當我與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在中外記者聚焦下和全場雷動般的掌聲中互換合作協議的那一刻,我不由得心潮澎湃,胸中充滿豪邁之情——我深深地為我的祖國感到驕傲!是呀,“陶瓷文化:保護與創新”教席成功落戶景德鎮學院,彰顯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自信,不僅是景德鎮的驕傲和江西省的自豪,也是中華民族在國際文化交流舞臺上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它標志著國際陶瓷文化領域的話語權掌握在中國人手中。
舞臺筑就,好戲連臺?!疤沾晌幕罕Wo與創新”教席落戶景德鎮學院以來,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委會的指導和省市政府相關部門的鼎力支持下,我們緊密圍繞合作協議賦予的職責使命和江西省委省政府及景德鎮市委市政府關于大力推進景德鎮陶瓷文化傳承創新的戰略部署,廣泛匯聚英才,以人才培養、陶藝陳展、品牌講座、國際論壇等為抓手,開展了一系列務實創新的工作,成為在國內外有影響力、有號召力的優質文化品牌與傳播平臺,被譽為促進陶瓷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景德鎮樣本”。對于學校創新驅動發展、助力景德鎮打造“世界對話城市”、填補江西高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空白、深化“一帶一路”合作,無疑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歷史意義和戰略價值。
2018年12月,為了促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全面復興,教育部面向全國各高校發布《關于申報“首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的通知》。因為有了教席建設的成功經驗和顯著優勢,我又帶著學術團隊精心籌劃,再次取得成功。至此,國內國際陶瓷文化領域兩個最權威的學術平臺均落戶景德鎮學院,成為學校點亮“文化燈塔”的火炬、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引擎,也為“景德鎮學”的研究與實踐注入了時代內涵。為此,《中國教育報》以專版形式刊發長篇通訊,詳細報道景德鎮學院以特色辦學、文化強校實行彎道超車的成功經驗,贊譽景德鎮學院為“瓷國高峰上的‘文化地標”。
文化立世,文化興邦,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頭。隨著中國國家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強,中國文化走出去面臨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我們將緊抓機遇,依托“陶瓷文化:保護與創新”教席這一國際化平臺優勢和“景德鎮學”日益壯大的人才資源優勢,以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歷史責任感與擔當精神,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更穩健、足音更強勁、風采更久遠。(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