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甜
(中煤地質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大地高科地質勘查有限公司,北京 100040)
本區屬半掩蓋區,基巖僅沿溝谷出露。根據地質填圖及鉆孔揭露資料,地質層從最底層到最頂層分別是奧陶系下馬家溝組、上馬家溝組、峰峰組,石炭系本溪組、太原組,二疊系山西組、下石盒子組、上石盒子組、石千峰組,三疊系劉家溝組、和尚溝組,第四系。
這個井田內地層走向是北東向,向北西向偏斜,單斜構造,傾角為5°~15°。在單斜構造的基礎上發育短軸褶曲,與走向大致平行。井田內的斷層并不發育,區內也沒有發現陷落柱和巖漿巖,由此斷定井田內的構造比較簡單。井田內部只有一個發育落差大于30m的斷層,兩個小于30m的斷層[1]。
井田中開采的含煤礦層,主要出現于太原組和山西組,自上而下分別為2上、2號、3號、9號煤層。
該井田位于鄉寧礦區的中部,禹門口泉域深部的逕流區,水文地質單元上屬于禹門口泉域巖溶水系統的一部分。
井田主要含水層為 :第四系松散層孔隙含水巖組,受季節影響較大,富水性差,局部區段富水性較好;三疊系劉家溝組及二疊系上統石盒子組、石千峰組砂巖裂縫含水層(段),富水性弱~中等;山西組及下石盒子組底部砂巖裂縫含水層,富水性弱;太原組碎屑巖夾碳酸鹽巖類巖溶裂縫含水巖組,富水性極弱;奧陶系碳酸鹽巖巖溶裂縫含水層巖溶裂縫不發育,埋藏較深,徑流條件差,缺乏有效的補給,富水性弱。
雨水是礦井的間接補充水源,但本區降水量小,對地下水的補給路徑長,從而使得礦井涌水量隨降水量變化有一滯后的過程;井田內部兩條主要河流,由于煤層埋藏深,上部有巨厚的巖層阻隔,對煤礦開采無大的影響;山西組及下石盒子底部砂巖裂縫含水層和太原組石灰巖、砂巖巖溶裂縫含水層富水性弱,補給、徑流條件差,水量一般不大,以靜儲量為主,對礦井安全生產威脅不大[2]。
奧陶系碳酸鹽巖巖溶裂縫含水層是本區可采煤層下伏的主要含水層,屬于深埋藏型。鉆探揭露峰峰組巖芯完整,裂縫多被方解石充填,其灰巖頂部發生漏水現象,漏失量為全漏,簡易水文觀測水位為773m;揭露上馬家溝組含水段以中部中厚層灰巖,白云質灰巖及上部薄~中厚層狀石灰巖為主,巖芯大部分為長柱狀,巖芯較完整;揭露下馬家溝組巖芯堅硬完整夾泥巖薄層。
本區5個孔做抽水試驗,水2孔單位涌水量q=0.00181 L/(s·m),k=0.000767m/d,其余鉆孔無水或斷流。
根據水文地質資料分析,禹門口巖溶水系東部邊界為地表分水嶺。區內部地層整體向北西傾斜,巖溶水受這種地層構造的限制和影響,向西流動。地下流域可能與地表流域一致。分水嶺的東面屬龍子祠泉域,分水嶺的西面屬于禹門口泉域。該井田處于禹門口泉域的東部邊界旁邊,與龍子祠泉域的西邊界相鄰,因地層西傾,奧灰埋藏漸深,奧灰巖溶裂縫發育程度較弱。受區域巖溶水系統徑流場的控制和影響,井田內部奧灰水位東高西低,整體由東向西徑流。由于區內部奧陶系灰巖含水層埋藏深,徑流條件差,缺乏有效的補給,含水層富水性弱。再結合井田內部及周邊礦井鉆探及抽水試驗資料,確定井田內部奧灰含水層水位標高630m~700m。經統計,9號煤層底板標高205.19m~778.19m,井田全范圍基本處于帶壓狀態。
自然情況之下,含煤的巖體是保持平衡的,煤層之下的地下水體被地層巖性、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及溶蝕條件的控制,它處于自然流動和調節狀態。開挖后,巖體應力平衡被損壞。為達到新的平衡,會發生底鼓、煤堤塌陷等一系列工程地質現象。底鼓會改變含水層的自然流場,在有足夠水量或導通的情況下,地下水會沿導水裂縫涌入坑內部,造成突水這種危險情況的發生。
影響奧陶系灰巖巖溶含水層發生突水的主要因素有:奧陶系地下水壓分布、地質構造的發育程度、奧陶系含水層的富水強弱和其內部巖溶發育程度、煤層隔水底板中軟硬巖的結合和抗水性。
根據《煤礦防治水細則》附錄五,計算公式為:
T=P/M
式中,T—突水系數,MPa/m;P—隔水層承受的水壓,即奧灰頂界面至其承壓含水層水位的水柱壓力,MPa;M—底板隔水層厚度,m。
井田內部9號煤層底板低于奧灰水水位標高,屬奧灰水帶壓開采。在帶壓范圍內部,奧灰水有可能沿構造薄弱帶、底鼓裂縫進入礦井,可能對礦井安全生產構成威脅。
計算結果顯示,該井田9號煤層帶壓開采范圍內部的底板突水系數為0.0128MPa/m~0.0806MPa/m。
通過系統分析礦區地質構造發育規律,以及各個煤層底板隔水巖柱的巖性組合和隔水性能,奧陶系中統巖溶裂縫富水層水文地質特點,本論文發現礦井突水現象的發生也與隔水層的厚度,水頭的壓力,地質構造的發育階段等一系列原因有關。
根據《煤礦防治水細則》,結合地質構造發育程度,本次采用兩個分區系列:即在綜合考慮井田地質構造發育的基礎上,選取突水系數0.06MPa/m和0.10MPa/m做為劃分標準,當突水系數小于0.06MPa/m時,這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帶壓開采區(I)。一般情況下,突水情況發生的概率很小就算是發生突水,造成的損壞也很小,但在導水斷層油氣、地礦、電力設備管理與技術結構旁邊發生突水的可能性;當突水系數大于0.06MPa/m且小于0.10MPa/m時,是過渡帶(Ⅱ)。在該段中,當裂縫結構發育不完善時,很大概率不會發生底板突水事故,但在構造破碎的區域有突水的危險。遇有可能造成較大破壞和損失的突水事故,要在確定井場構造發育程度的前提下,認真做好阻水工作,根據情況進行處置和應對;當突水系數大于0.10MPa/m時,為危險區(Ⅲ)。該段水壓高,容易發生地面突水。一旦發生突水,可能造成更大的損害。只有通過排水減壓將突水系數降低到0.10MPa/m下面時,才能實施帶壓開采,但在構造破碎帶還應采取其他策略。
根據突水系數的計算結果顯示,9號煤層中東大部分地區為帶壓開采相對安全區(Ⅰ),西部地區為帶壓開采過渡區(Ⅱ),即過渡區(見圖1);區內部三條斷層都處于9號煤層開采相對安全區,同樣根據經驗將斷層旁邊30m的范圍評為過渡區,開采過程須留設30m防水煤柱。
圖1 9號煤層帶壓開采安全性評價圖